•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生論文:當代中國學為主的探討

壹、此時期研究生論文分類與分析

東亞研究所成立之初期,規定研究生或是學員都必須在畢業時,撰述碩士 論文。這些研究雖是基礎,卻也是其後諸多當代中國學知識學術化的根基,因 此東亞所曾於 1975 年編有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提要彙編(第一集),

將 1968 年初創到 1975 年這之間的碩士論文使各研究生撰述摘要與研究成果。其 中部份的研究成果,若有重要學術價值,甚至會在東亞研究所或是其他出版社 出版,這些研究也成為日後研究生持續在學術圈發展的重要基礎。

自 1968 年成立自 1979 年這段時期,我們找出研究生實際撰成的論文計有 167 篇。若我們依師資授課以及實際課程,再依據論文的特質,可以再細分為六 大範疇:一是中國文化與三民主義及共產主義比較,二是共黨理論與俄國史,

三是蘇聯與其他共黨陣營研究,四是中國近現代史及中共黨史,五是當代中國 各面向研究,六是東北亞及東南亞局勢與國際現勢。

關於各範疇之間的分類標準,主要的思維如下:在範疇一之中,主要是針 對中國文化的探討與三民主義及共產比較為基準。在範疇二中,主要是針對當 時共黨理論為核心,以及相關的俄國史作為選文標準,共黨理論主要是針對馬 列思想以及其後社會主義陣營等理論,包括列寧、史達林等理論為主。第三個 範疇則是針對蘇聯建立之後,對於當時時局的實質影響,包括政策以及事件研 究,另外也擴及其他東歐集團。第四個範疇,則是針對中國近現代史以及中共 黨史為主,特別是以 1949 年以前為劃分標準。第五個範疇,則是實際針對 1949 年中共建政之後,包括政治、外交、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研究,具體展現 當時對於當代中國學知識的研究。第六個範疇,則是針對東亞研究所有關東北 亞與東南亞的授課,以及國際關係研究,另外早期有關臺灣的研究,也納於此 範疇,強調這些國家或組織在這些時期中的發展,以及與中共的關係。所以依 以上這些標準,各篇分類整理列表如下:

因此,我們就這些部分作一個統計。在第一個範疇中,有 2 篇論文,佔 1

%;第二個範疇,有 12 篇論文,佔 7%;第三個範疇,有 6 篇論文,佔 4%;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個範疇,有 38 篇論文,佔 23%;第五個範疇,有 92 篇論文,佔 55%;第六 個範疇,有 17 篇論文,佔 10%。其中,範疇四與範疇五的論文比重佔 78%,幾 乎可以反映出東亞研究所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研究重心,包含近現代與當代中 國。其次則是以國際現勢與東亞局勢研究,比重佔 10%。再其次則是以共黨理 論與俄國史為主的範疇,佔 7%,關於蘇聯與東歐陣營問題的研究,則只佔 4

%。從這個統計結果,一方面可以知曉這個時期研究的比重分布,充分反映出 研究重心。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東亞研究所初期的碩士論文研究也並非全部 都集中以當代中國為核心為研究,也包含中國近現代史及中共黨史,另外也有 將近 22%的比重分布在其他不同的範疇之中。以下,則是針對此時期研究生碩 士論文所製成的圖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各範疇的論文分類與分析

一、中國文化﹑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比較

在範疇一之中,有第三屆(1970)的熊鈺錚「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化大革命」

(陶希聖指導),揭櫫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並從文化大革命看中國傳統文化價 值的再肯定與中共政權的前途。第十二屆(1979)的葉蔭「國父『社會互助論』

與馬克斯『階級鬥爭論』比較研究」(胡一貫指導),指陳「階級鬥爭論」的矛 盾與謬誤,並展望未來世界必趨向「社會互助」而捨棄「階級鬥爭」。在這個範 疇中,大多以比較的方式作為研究的基軸。

二、共黨理論

(一)馬恩思想與相關議題

第二屆(1969)的段家鋒「馬列主義世界革命運動概觀-由國際主義到一國 社會主義」(鄭學稼指導),從一八四八共產黨宣言的狂熱革命到布爾什維克主 義,俄國被迫走向「一國社會主義」,呈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事實的矛盾,和國 際主義與民族主義鬥爭中的民族主義勝利,此文止於史大林「一國社會主義」與 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差異及對「中國革命問題」之爭。104第十一屆(1978)

的李英明「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觀與辯證法」(胡秋原指導),論證馬克思與 恩格斯的科學觀與辯證法,除討論歷史上的辯證法之外,也批判與總結馬恩的 科學觀與辯證法。第十二屆(1979)的陳家芳「馬克思革命理論的探討」(葉啟 政、趙洪慈指導),探討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全文運用現代社會科學中的「革命 理論」,論證階級鬥爭論與暴力革命論兩個主題,並從社會衝突的存在、根源、

解決三個面向檢證其革命理論,嘗試給予馬克思革命理論合理的評價。

(二)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議題

104 段家鋒,馬列主義世界革命運動概觀:由國際主義到一國社會主義(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 係研究所,1972);段家鋒,馬列主義世界革命運動概觀(臺北:黎明,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