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透過黨的組織塑造,在意識型態的強化之下,透過意志與宣傳之中進而深入 到每一個地方,不斷壯大其勢力;同時,我們也可見到中共的軍事力量在每一 個階段之中,如何不斷強化以及收編各方勢力,並在抗日戰爭期間取得進一步 發展的空間,進而在抗戰勝利之後,自 1945 至 1949 年的四年之間,使大陸政權 易幟。從這些脈絡的探討,正是當初這些研究生在未來能夠持續學術活動的重 要養分,同時在後來不管是國外或是中國大陸本身的當代中國學研究,在探討 中共黨史的發展過程中,這些著作與存留資料依然有其一定的價值,這使我們 至今才能理解無論中共接班梯隊如何轉變,為何仍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為主的領 導,以及其官方所揭櫫的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意 涵,對於觀察政權並進一步掌握當今中共的發展,特別是其與社會的互動,仍 舊有重要意義。

五、當代中國各面向之研究的進一步分析

在範疇五之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事實上在東亞研究所早期的「東亞問題研 究班」的論文呈現也是如此,這應該與這些學員來自各單位的實際工作有極大關 係:包括第一屆(1969)的彭士諤「中蘇共關係的演變(1949-1969)」(郭乾輝 指導),指出蘇共從扶植中共當雙方關係破裂的歷程,加上西方圖謀雙方鬥爭而 居間制衡,更使此問題益加複雜;117趙子祥「中共『文革』以來的高階層鬪爭(1962

-1969)」(曹敏指導),指出中共建政前多是思想與路線鬥爭,建政後以權力鬥 爭為實質,文革則是歷次黨內鬥爭的延續,也是黨內矛盾擴大的必然結果,因 此從中試圖找出共黨思想沒落的癥結;梅良眉「對日抗戰期間中共統戰策略之研 究(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潘澤筠指導),指出中共從國府剿共殘部,何以其 後能喘息坐大,來自後來利用國府對日抗戰時機,施展統戰策略為關鍵。118廖 繼源「中俄共勾結史實之研究(1921-1960)」(張鎮邦指導),探討列寧時期是 以蘇聯力量支持各國革命,但史達林卻轉變而以各國革命支持蘇聯政權,中共 在建政後,更加緊密與蘇聯合作,至 1960 年撤走蘇聯專家與終止合作,雙方勾 結史實的研究足供警惕與參考;汪學文「中共延安時期教育之研究」(郭華倫指

117 彭士諤,匪俄關係的演變(臺北:黎明,1972)。

118 梅良眉,對日抗戰期間中共統戰策略之研究(臺北:正中,19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導),探究中共的延安「教育傳統」與當前「教育改革」目標有三,主要是培養

「有文化的勞動者」,而與知識份子為敵,因而學制要縮短,因此強調辦「抗大 式」的訓練班式的學校即為主因;王章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與青年運動史論」

(郭乾輝指導),1920 年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首先發起,之後北京等地陸續成 立而有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是蘇俄派俄人魏金斯基到上海為蘇作宣傳,

與陳獨秀密商組織,後與戴季陶等各社會主義者發起,初期工作在吸收青年入 團,辦外國語學校,與黨合辦共產黨月刊,並開始從事工人運動;119郭義甫「中 共軍隊連隊政治工作之研究」(沈之岳指導),探究中共軍隊政治工作制師法蘇 俄,既能達到對軍隊領導控制之目的,也是共軍擴張的重要力量;潘國佐「中共 連隊政工之研究」(荊瑞先指導),指出政治工作制度對中共軍隊控制的重要性,

進而作為對匪從事政治作戰之參考;陳雨晨「中共政權最高學術領導中心-『中 國科學院』之研究(1949-1969)」(劉曙晞120指導),探究中共建政後所進行的

「國家經濟工業化」與「國防建設現代化」,「中國科學院」扮演極重要角色,

尤其是 1970 年中共第一枚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證實其對中共國防科學建設的重 要性。121陳錫鐸「中共人民戰爭思想及其人力基礎運用之研究」(焦金棠指導),

毛澤東於 1945 年提出人民戰爭,其內涵包括「民族民主革命」及「社會主義革 命」的政略目標、「統一戰線」的策略運用、「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路線、

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自力更生」的建軍方針等,文中並論述其可能的對 象包括蘇修、美帝、印度帝國主義者等,但若美蘇等國未能以「核子有限戰爭」

摧毀中共核子裝備與戰鬥潛力,則中共勢力將續坐大而與美蘇鼎足為三。

119 本論文由政大東亞所出版:王章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史論(臺北:政大東亞所,1973)。 王章陵(1927- ),湖南人,曾任私立明志工業專科學校兼任副教授、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副 教授、政大國研中心特約研究員。王教授著作甚豐,包括中共的文藝整風(1967)、中共教育 制度(1977)、中國大陸反共文藝思潮(1978)、論馬克思的歷史哲學(1985)、三民主義統一中 國論(1986)、馬克思異化論批判(1987)、東方馬克思主義(1991)、大陸文化思潮(1993)、 社會主義政治工程學(1993)、思辯歷史哲學(1994)等,蒙藏委員會網頁資料:

http://www.mtac.gov.tw/pages.php?lang=1&page=46&htm=main83.htm。

120 劉曙晞(1926-),湖南人,畢業於海軍機械學校、美國蒙特里海軍專科學院,獲美國海軍研究 院電機工程博士。歷任國民黨海軍工程學院電機研究所所長、國防部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將副院 長,1989 年任院長並晉升上將,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在中山科學研究院任職時期,在郝柏村 任參謀總長兼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領軍下,其長期負責武器裝備研製工作,獲得蔣經國與李登 輝總統讚譽。網路資料:http://www.baike.com/wiki/%E5%88%98%E6%9B%99%E6%99%9E。

121 陳雨晨,「中國科學院」:毛共政權最高學術領導中心(1949-1969)(臺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 研究所,197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屆(1970)的張澤民「中共問題資料分類之研究」(倪寶坤122指導),有 鑑於中共資料分類體系始終未有較完善體系,因此提出統一中共資料蒐集運用 建議,期能改進各研究單位對於中共資料蒐集管理制度與方法。第三屆(1971)

的陳力生「中共『文化革命』與政治鬪爭」(鄭學稼指導),指出文革是中共黨 內的政治大鬥爭,也是毛澤東路線與權力復辟大鬥爭,但仍有許多名實不符值 得深究,同時經此的黨和政權何去何從。123第五屆(1973)的姜新立「瞿秋白的 悲劇」,探討瞿秋白的家世與思想過程,以及他在共黨內地位的起伏,分論大悲 劇主角、「餓鄉」之旅、理論與政治之間、盲動主義與調和主義、文學與革命、

個人悲劇等;124蔡明欽「中共與日本貿易的研究(一九五○至一九七六)」(李登 輝指導),運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等資料,分述中共與日本貿易的歷程與 演變。從這些論文來看,大致範圍仍舊以當時中共建政後所面對的各項問題為 主,包含中蘇共問題、文革與政治鬥爭問題、中共組織與相關機構研究、中共 對臺問題及對外貿易等面向,比較特別是對中共問題資料分類研究,牽涉到掌 握資料的探討。

因此,在東亞研究所研究生這 92 篇論文值得進一步再加以分析,從這些論 文的脈絡來看,若再依撰述的議題可以分為六個面向:一是意識形態與思想研 究;二是派系政治與行政政策;三是有關軍事戰略;四是中共對外關係研究;

五是經貿與農工業;六是社會文教。這樣分類的標準,在第一個面向中,主要 是著眼於關於中共的意識形態,特別是毛澤東思想在中共建政前後的影響。在 第二個面向之中,主要是思考中共在派系之間的權鬥,以及所衍生出的政策與 實際政策執行。第三個面向中,則是強調中共在軍事與戰略的表現與重點。第 四個面向中,則是思考中共建政後的對外關係,包括外交政策與思想,以及實 際與社會主義陣營來往或是與其他相關的對外關係發展。第五個面向中,則是 強調中共在經濟層面的發展,包括外貿政策,以及相關的農業、工業等發展。

第六個面向中,則是著眼於中國大陸在中共主政下的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

122 倪寶坤(?),曾於 1964 年銘傳大學圖書館新館落成後,擔任圖書館顧問。網路資料:

http://library.mcu.edu.tw/zh-hant/node/57。編著有圖書分類方法(1955)、圖書館編目學(1962)、 現代檔案管理(1965)。

123 陳力生,中共文化革命與政治鬥爭(臺北:黎明,1974)。

124 姜新立,瞿秋白的悲劇(臺北:幼獅,19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因此,在這些標準確立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再分類與歸納:在第一個面 向之中,有 4 篇論文與之有關,佔 92 篇論文比重的 5%;在第二個面向之中,

有 32 篇論文,佔 35%;在第三個面向,有 6 篇論文,佔 7%;在第四個面向,

有 25 篇論文,佔 27%;在第五個面向,有 10 篇論文,佔 11%;在第六個面向,

有 14 篇論文,佔 15%。因此,從上述的分類之中,我們可以清楚見到早期的研 究仍舊是以中共政權與派系的探討較受關注,其次則是中共對外關係研究,其 他則依次呈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