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科技與訊息傳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85-88)

第五章 恐怖主義與科技的相互作用

5.1 科技對恐怖主義的助長

5.1.1 資訊科技與訊息傳播

69

70

的地方性攻擊,電視以及其它傳播管道讓全世界的人們在第一時間得知恐怖 事件的發生。隨著溝通與 IT 的進步,理念的宣傳(有時被稱為「思想傳染」) 也有著重大的進展【165】。現代化的傳播技術使得恐怖份子很容易傳遞其訊 息,例如經由電腦網路、國際電話通訊設備、阿拉伯電視網 al Jazeera,而透 過同樣的方式會使得各國政府不易阻隔恐怖份子威脅其民眾,因而促使攻擊 規劃的最大功效【65、231】。

同時,恐怖份子也可使用老式的溝通方法,以不受偵測或竊聽的影響,

例如1970年代,流放巴黎的Ayatollah Khomeini已走私極具吸引力的說教錄音 帶,而對伊朗產生指導性的重大影響。拜衛星、廉價彩色電視與網際網路之 賜,這類影像可更快速而鮮明地產生衝擊,但其原理仍是老式的【133】,劫 機者藉由暴力畫面來震驚世界,就如同1972年慕尼黑奧運事件透過電視螢光 幕震懾世人一般。

傳播技術的進步,讓恐怖份子也有機會主導、提供媒體所需的訊息與畫 面。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Television)曾經播放過三套有關恐怖主 義活動的紀錄片,分別為《Reign of Terror: Al Qaeda Calling》、《Reign of Terror:

Hostage TV》、和《Reign of Terror: Suicide Web》。這三套紀錄片所說不同事 件,包括西班牙火車站爆炸、倫敦地鐵大爆炸、車臣遊擊隊於俄羅斯劇院脅 持觀眾事件等等。雖然發生的背景不同、動機不同,但不約而同地用上最新 的通訊科技,包括手機網絡和網際網路(Internet)。這些科技成為恐怖份子的 極佳宣傳工具。

恐怖份子只要具備足夠的決心、練習與時間,即使看似過時的成熟技倆 也能重出江湖。例如,回顧 1990 年代中葉,愛爾蘭共和軍雖擁有科技能力並 知曉英國重要的國家設施以進行電腦網路攻擊,但他們並沒這麼做,而是在 公開場合持續透過子彈與炸彈來對政府施壓,以及極為震驚的死屍橫橫陳於 行上來接觸大眾【136】,而不採用較無圖象化的抗議方式。

現代通訊的特點是價錢低廉、傳播速度快。眼前發生的事件,幾分鐘後 就有機會成為全球共知的國際新聞。恐怖份子看中這一點,利用拍攝功能手 機、3G視像電話、和國際網際網路絡,實行自編自導自演的新聞片段,短時 間透過自家宣傳網站、散播激進宗教思想的討論區、和卡塔爾半島電視台,

把恐怖份子的訊息散佈出去。其實,電視新聞裡一些爆炸事件片段,來源竟

71

然是恐怖份子【200】。

最初是由美國國防部發展的網際網路,是一個全球訊息共享的圖書館,

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今卻成邪惡的恐怖份子的宣傳平台。傳播優良資訊,

知識得以廣泛流傳,造福人群;但傳播犯罪資訊,破壞人命和財產安全,令 世界變得混亂,遺害人間。網際網路上充斥各類不良資訊,包括製造炸藥的 網站、人肉炸彈示範等等。恐怖份子利用網際網路絡,建立網站和討論區,

提供宣傳平台,美化恐怖事件。恐怖份子藉著事件宣傳自己,以宗教作為包 裝,宣揚自己的政治信念,令到長期受壓迫的、心靈空虛的、看不到前途的 中東青少年,加入恐怖主義團體。這些青年少便成為人肉炸彈下的被利用者。

恐怖份子利用網際網路的細心程度,絲毫不輸給專業的網絡管理人員,

一個發佈恐怖主義影片的網站,提供各種格式、各種操作系統、各種傳輸速 度的版本,甚至連Macintosh、Linux、PDA和撥號網絡所運用的版本都有。

恐怖份子亦能懂得如何演繹電視劇,利用群眾心理,把長長的影片分為多集,

每集更加入懸疑的片段,務求令觀眾產生持續追看的慾望,觀眾一不留神,

被這些片段吸引,便成為恐怖份子的獵物。

網路科技允許使用者隱藏身分,舊的郵件帳戶用畢即棄,隨時可換新,

網址亦可虛擬地更換電腦隱藏。一封表面上由澳洲發出來的訊息,事實上可 以是由身處約旦的駭客,透過南韓轉荷蘭再接上澳洲主機而釋出的。伊拉克 人阿布.梅莎拉即如此使用網路科技,每周數次更替著報導伊拉克境內伊斯 蘭武裝團體襲殺美軍士兵以及處決外國人質的消息,儘管人質斬首的電腦影 片檔所占的位元非常龐大,本來難以使用電子郵件寄遞。然而,2004年9月美 國加州矽谷的程式設計師撰寫出「任您寄」(YouSendIt)程式,容許寄件人 造出多重連結,無限地讓人連上位元龐大的檔案瀏覽。恐怖份子藉由網際網 路發動心理戰,讓人質斬首的影片就像是在舞台表演,讓恐怖份子鼓舞徒眾 兼羞辱敵人,並改變美國人對伊拉克戰爭的觀感,與過去電視鏡頭改變美國 輿論對越戰的看法如出一轍。

隨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所普及的技術發展與其可利用性,無可避免地擴張 了恐怖主義在新世紀所帶來的危險【182】。顯然,嚴密控制如此敏感的資訊 以降低其對民眾宣傳的可能性,便顯得極其重要。然而,正當恐怖份子上網 屈敵決戰千里之際,美國《華盛頓郵報》於2004年10月2日報導,美國司法部

72

援引《愛國法》,想關閉張貼回教激進分子訊息網站的成效有限,原因之一在 引發民權團體的抗議,指侵犯言論自由;另一原因則是美國司法權無法跨越 國界,許多網站都架設在其他國家,美國官員必須仰賴別國官員的善意,才 能關閉那些網址。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