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系統觀點下的危機管理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52-5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危機管理

2.4.3 系統觀點下的危機管理

Booth【43】以策略管理的觀點來剖析危機管理,並認為從事組織的危機 管理,除了要具備一套完整可行的危機管理計畫外,管理者還應從組織環境、

制度、文化、行為等層面著手組織設計工作,從基本面來杜絕組織危機的發 生。

由於危機彷彿是「活」的、也是「動」的,亦即一種具備動態性質的過 程,是否只須對危機被動因應(react)即已足夠?還是需要仰賴決策者主動 出擊(proactive)?這樣的問題指出了危機管理階段作為的重點。Charles與 Kim在其所著《Crsis Management: A Casebook》(危機管理的個案)一書中,

主張危機管理應包含了疏緩、準備、反應、復原四個階段循環,以適用於實 際執行救災的評估與處理:

一、事件爆發前的疏緩階段:危害的評估與組織必須採取步驟,以消除或減 輕災害的可能性。

二、事件爆發前的準備階段:以規劃的形式,來發展組織對危機的回應能力。

三、事件爆發中的回應階段:除了對危害做出立即反應,減少第二次危機發 生的可能性外,還需落實橫向間的服務、協調與非預期事件的處理。

四、事件爆發後的復原階段:包括短期的修護與長期的復原活動。

綜上可知,危機管理是「任何預防、消弭危機、避免後遺症,以確保當 事人最大利益的作為」。

針對危機管理,有個實例就是紐約捷運車務段長在九一一事件中引人注 目地表現。當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中心後不久,車務段長Richie Moran在稀少 且不完全的資訊下,準確直覺到那是個構成威脅的事件,於是瞬間做出決定,

令駛往世貿中心的列車改向,這項防禦性決策挽救了數以千計、原本很可能 身陷危險的乘客性命。此個案所產生的快速決策過程間,適必遭逢恐慌、焦 慮、激動、利益衝突等典型情緒展現。引爆全球管理創新風潮並曾在1990年 代早期發起「企業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運動的管理學者 麥可.韓默(Michael Hammer),在其大作《議題致勝》(The Agenda)一書中即 主張,第一線職員對於表達他們所擔心以及警覺的事時通常感到沮喪。因此,

為了使組織及系統更加富有彈性,我們必須讓第一線職員在不需擔心他們會

37

被批評成杞人憂天的前提之下,讓其有快速及容易的管道表達他們所警覺的 事情。

在破壞性威脅發生前,建立早期預警系統,以便了解威脅的行為模式,

是很重要的。但是,若組織反應不夠快速,那麼這些步驟都沒有用。有些威 脅將涉及以分甚至以秒為測量單位的早期預警及反應時間,眾所週知,在九 一一事件前,機場安全問題並未被美國政府視為高度優先的議題。美國軍方 在九一一事件裡學到這個教訓:雖然飛航運輸管制員推論四架飛機已被劫 持,美國空軍仍無法緊急起飛戰機,趕到現場時恐怖份子已擊中世貿中心與 五角大廈。

就決策立場的概念來看,一項危機可能令組織的體制遭到危險,而需致 力於倖免於難的功夫;然而,危機也能以正面的立場來闡述――它是變革與 成長的契機,引導組織邁向強化之途【109】。因此,一項危機可視為一項決 策機會,儘管它有傷害的潛力,但如果管理得宜,仍能導致建設性的成長。

故而Steven Fink【89】認為,危機發生於一段不穩定的時間及不穩定的狀況,

迫切需要當機立斷,一旦做出決定,狀況若非持續惡化,則為否極泰來,通 常兩者機率各佔一半;這回呼應了我們常講的「危機就是轉機」的說法。

Pearson與Clair【185】認為危機管理是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嘗試藉由組 織成員與其利害相關者,以避免危機或有效地處理已發生的危機。這說明了 危機管理是一種態態性的規劃管理過程,即「系統理論」所強調的投入、轉 換、輸出、回饋的動態過程觀念,其目的是避免組織的危險與不確定之傷害,

使組織更加能夠掌握自己之命運。此外,以階段來區分危機管理作為,能使 管理者於平日熟悉各危機階段的情境,切入問題的重心,採取不同的管理措 施及因應作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惟若僅將危機作靜態的階段劃分,雖 有助於對問題重心的探究,但很可能因而將焦點聚集在單一的階段上,而難 以呈現背後的真象。所以,把「系統思考」的途徑導入整體危機管理各環節 中,當能探究組織與環境之間、各種危機因素之間、各危機階段之間的因果 互動關係,產出有效危機管理的觀點,甚至在危機尚未發生之前,透過先期 危機管理以消弭禍患於無形。

危機是一段不確定的組合,不僅時間難以捉摸,經常更是狀況、地點與 危機出現方式的不確定;唯一可確定的是危機絕對不是突然的偶發事件。如

38

何感受危機將要發生,以系統思考的層面而言,對組織帶來困擾、帶來問題 的個別事件,可能就是一個危機的因素。在組織所身處或內在的系統中,常 有著許多危機因素四處散射游動,這些看似處於均衡狀態的諸多危機因素,

若經過相互碰撞或加乘效果,將會造成系統的能量上升,超乎系統的忍受程 度而爆發危機,危及組織的安全;不過系統最終仍會在能量施放後,逐漸趨 近平衡狀態,只是組織能否安然度過這一個衝突爆炸的時期,才是最重要且 必需關注的議題。

危機的系統結構層面觀點,乃指在系統結構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危機 因素都環環相扣,其整體的變化型態都隱含著內在的危機原因與相互關係的 危機假設。例如:吾人都耳熟能詳的成語「馬路如虎口」,即說明著再好的 道路設計、交通號誌與交通規則,都隱含著交通事故的危機,只是尚未發生 而已;當人們開車上路或走在路上,再怎麼保養機件、小心注意,就算不去 撞別人,不代表別人就不會來碰撞,所謂「飛來橫禍」即是一種相互人為關 係的危機假設。既然危機不可避,我們更不能坐以待斃,就應運用「系統思 考」的途徑,重新檢視週遭狀況,與相互間的因果關係,以力圖掌控危機。

一般而言,政府單位與企業組織處理危機事宜,傾向於對「反應」

(reactive)而不是「預應」(proactive)評估。系統思考現行作業程序、應 變演練,擬定恐怖事件的問題列舉與因應對策,最重要在於避免單向「對應 式」的問題解,俾免使危機走入無法轉圜的死胡同。僅靠加強系統對危機忍 受程度或是策擬對應式解決恐怖危機的方法,仍無法做到先期地消弭危機,

因而除了瞭解危機因素可能的碰撞、加乘所產生的破壞度,以強化系統整體 的防範作為之外,若能在事發之前即將各個危機因素外顯的行為變化予以整 合分析,發覺整體危機所表徵的情境、趨勢,再藉由情境的感知以警覺危機 的醞釀,進而瞭解即將遭逢的危機型態、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因素趨勢

【107】。這種以整體客觀趨勢為經、主觀情境感知為緯的系統思考方式,就 是行為變化型態層次的觀點。因此,若組織在平時即針對可能會發生的危機 預做防範與準備,例如現行作業程序(SOP)的編撰、危機管理計畫策訂、

危機應變作為的演練等,均可加強整體系統對危機忍受的程度,減少危機發 生。

39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頁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