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原視新聞及其組織脈絡

第二節 公廣集團下茁壯的原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外,依理必須負起相應的責任。例如,族人指原視出現若干消費與醜化原住民族 內容之節目,「審查內容的原民會,是睡著了嗎」(朱若蘭,2006.04.27);「顯 然原住民電視台的主管單位原民會,是多麼地草率地,就將這個電視台的運作外 包了事」(簡妙如,2006.04.29)。從當時論述來看,似乎原住民族社會並未對 原民會做為原視之主管機關有所懷疑,甚至要求原民會負起「審查」監督之責,

沒想到之後幾年,卻是行政部門因為屢屢不當介入原視營運而被抨擊。

第二節 公廣集團下茁壯的原視

2007 年元旦起,原視業務依《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2006 年 1 月 18 日起施行)第十四條第三項規定委由公視基金會承辦。57不過,早一年,也就 是 2006 年,公視基金會卻因為台長人選與過程遭到原住民強烈抗爭。當時,公 視基金會台長遴選委員會在三名最終候選人中,遴選漢人虞戡平出任。公視在 8 月公布遴選結果後,原住民族社會透過舉辦記者會、投報或者運動的方式(見下 文引用),要求公視基金會對此說明並撤換台長。公視先是在 8、9 月澄清說明、

力挺虞戡平,但 10 月虞戡平請辭,11 月重新遴選台長,12 月選出馬紹‧阿紀出 任台長一職,風波始告一段落。

觀察這半年的爭議,可以發現出現兩種論點彼此拉鋸,也就是原住民身份與 專業能力如何取捨平衡的問題。然而,對於原住民族團體來說,原視作為族群文 化與形象之象徵與推展利器,其主事者非原住民顯得「有失尊嚴」。 原住民族 社會認為:

原視台長一職絕非僅是原住民議題,而是關係台灣社會如何看待其他族 群,以及是否願意給予發聲空間,更關係 45 萬原住民的歷史定位(阿 洛查勞,轉引自朱梅芳,2006.09.14)。

我們以為,一個屬於第四權的媒體權,族人能夠拿到至高的主體性,我 們以為,所謂的公平公正公開具有媒體經驗的一個主導人選,它理應屬 於原住民自己,「原視漢人台長」這樣的事實告訴了我們什麼?原住民

「讓渡」了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放棄了相信自己可以面對未來的 自信心(阿洛‧卡力亭‧巴奇辣,2006.08.09)。

原住民社會對公廣原住民族電視台期待甚高,且原住民身分是彰顯原住 民主體性的重要表徵,如果只追求「專業」,卻輕忽族群主體性,及此 一傳播媒介對原住民族社會的意義,不如不要原視(馬耀‧古木,轉引 自舞賽‧古拉斯,2006.09.01)。

57 此條言: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或設置之客家電視、原住民電視、台灣宏觀電視等頻道節目 之製播,應於本條例公布施行後之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應該重新訂定公共化的定義,因為原住民的公共化,指的應是原住民的 公共電視,不是原住民少數菁英操控的,「原住民的公共電視」應是公 平的讓原住民共同來擁有與使用的媒介,而不是「把原住民公共化」了

(汪明輝,轉引自舞賽‧古拉斯,2006.09.26)。

事後回顧,可知原視主體性的論說從此時開始浮現。此時的主體性說法,是 從身分認定所帶出來的「當家」問題。也就是,原住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e)

權利擁有與否的爭取問題。對於原住民族社會來說,所謂的專業能力或是公共性 說法,不應取代甚至凌駕於原住民族自我決定權利之上。如師大地理系鄒族的汪 明輝教授所強調:「原住民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必須要強調主體的位置究竟是誰?

原住民的主人一定是我們,因為只有我們才能代表自己。(轉引自舞賽‧古拉斯,

2006.09.01)」甚至,族人舉例到,原視由漢人擔任台長如同「台灣的總統是美 國人」一般令人無法接受(阿洛‧卡力亭‧巴奇辣,2006.08.09);此個比擬雖 然不準確,但適可強化漢人擔任原視台長的不恰當所引發的憤怒。在此,專業能 力無法做為一個優先甚至必要的說詞。因此,原視主體性的說法在此扣連上對身 分的堅持,乃是在於捍衛原住民族不可讓渡的尊嚴存有。58如同東森時期的歌唱 比賽爭議,原住民族社會中亦出現若干聲音要求原民會負起相關責任(思嘎亞‧

曦谷,2006.08.15)。雖然台長爭議自公視基金會遴選馬紹‧阿紀出任台長後,59 暫時停止了原住民族社會對基金會的質疑,但原視主體性不彰的陰影仍然存在。

原視納入公廣集團後,並非直接由公視基金會董事會主導,而是由原視諮議 委員會負責。公視董事會中的原住民籍董事為召集人,另推舉一名公視董事擔任 副召集人,諮議委員由社會各界推薦經董事會同意後聘之。諮議委員會兼具「諮 詢」及「審議」功能,就原視管理及業務執行重要規章,對工作團隊提出建議,

初審重大營運方針及年度工作計畫以供公視董事會決議。換句話說,可以視諮議 委員會為原視的「實質」董事會。

相較於東森經營時期,此時原視組織更具備電視台形式,以及一定程度的自 我經營權責。扣除工程部門與設備等使用公視既有的部門與資源,原視組織共分 成三部:新聞部、節目部、行銷企劃部。新聞部門下設有三組:新聞節目群、採 訪組、編輯組;另外,東部中心於 2008 年在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中成立。這時 期,原視營運相關規範多依循公視既有制度,例如製作守則。60

58 對此,魏玓(2015,頁 19)認為台長爭議根源不在於原住民身份,而在於原視一開始就是短 視政治操作下的產物,缺乏來自部落草根基礎。部分原住民族團體的反彈來自於對原視投注了 不符比例的期待,視原視為原住民族傳播領域困境的唯一救贖,因而認定台長一職至關重要。

原住民族社群可能因此忽略了政府長期缺乏原住民傳播政策與資源規劃等方面的真正缺失。

59 此時期公視為甄選台長擬定之相關辦法、爭議後續處理程序與會議資料,可見公視網頁 http://web.pts.org.tw/~web02/tvinfo/p5.html。

60 根據原視第二屆諮議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開會通知單(2008.06.03)內容,原視業務管理相關規 章多修改自公視既有文件,僅酌修名稱與內文主詞以原視為主體。新聞相關規章沿用公視的有 節目申訴案件處理要點、新聞專業倫理規範,不納入的為新聞部自律公約、新聞製播公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3-2:原視組織架構圖(2008)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基金會(2008,頁 76)。

依據招標規定,原視員工擴展至約百人。原本公視製作的「原住民新聞雜誌」

與「部落面對面」團隊也轉納入原視團隊。雖然新聞部門人數擴張,61但是仍然 難以負荷新聞時數。原本在東森時期,每日新聞一節半小時,但納入公視後,因 立委要求而擴大到每節一小時。當時每日新聞部的記者組數,台內僅約 7 組,以 及 4 名駐地,甚至到了 2008 年年中,7 名文字記者中有 4 名新人,62要生產出一 小時的新聞量實有難度。解決方案為利用公廣集團資源,挑選公視與華視新聞以 補足時數。

表 3-3:原視各部門人數(2008)

部門 人數 性別 族群別

本部 2 男 2 泰雅族 1、排灣族 1

行政室 5 男 2、女 3 泰雅族 2、阿美族 1、布農族 2 行銷企劃部 5 男 2、女 3 泰雅族 2、漢族 3

新聞部 52 男 28、女 24 阿美族 12、泰雅族 6、賽德克族 1、賽夏

61 依據公視與原民會合約規定,原視每日須首播 9 小時新製節目,其中新聞需佔 60%,節目為 40%。以新聞節目為主的節目結構,原視自言在全世界各原住民頻道中堪稱新聞產量最大的頻 道(公共電視基金會,2009)。

62 根據原視第二屆諮議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開會通知單(2008.06.03),採訪組當年 3 月改組,全 組共 7 名文字記者,4 名新人,台長自言文稿、採訪角度、深度、新聞結構仍有成長空間。提出 之改善方式為新聞主管進行一對一教育訓練與專業提升。同份會議內容也指出,當時編輯台 3 名資深編輯皆非原住民,將積極培養組內另 2 原住民籍助理編輯的主編訓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族 1、排灣族 17、布農族 4、魯凱族 2、邵 族 1、雅美/達悟族 2、噶瑪蘭族 1、卑南 族 1、漢 4

節目部 28 男 9、女 19 阿美族 7、泰雅族 2、太魯閣族 1、賽夏族 1、排灣族 7、魯凱族 3、卑南族 1、雅美

/達悟族 1、鄒族 1、漢族 4

資料來源:公共電視基金會(2008。頁 78)63

原視的經營報告透露了原視新聞定位與訴求的轉變。64在 2008 年的經營報 告中,原視言每日新聞「提供全國觀眾每天最新、最快的原住民族觀點新聞」;

以及,配合當年度於台東成立東部中心,強調地方新聞之優先性,節目「修正頭 條新聞走向,多以花、東、屏地區新聞作為各節主新聞」。東部中心的成立可說 是當年度新聞部門最重要的事件。在東部中心設置企劃書中,65強調過往新聞人 力操作重心偏重於北部,需均衡發展區域,東部中心的設置:主要是以部落為優 先的概念守望原鄉,以強化部落新聞為訴求,並改善目前新聞量不足的現象,平 衡目前南北新聞落差,提高原視的新聞觸角。「部落」可說在此年度開始成為每 日新聞的理念與新聞優先議題。

2009 年原視新聞部門重要事件有二,分別是對外與向內。一是國際合作。

原視於 2008 年度加入世界原住民族廣電聯盟(Word Indigenous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Network, WITBN),與國際間不同原住民族電視台建立合作關係,

尤其是新聞的交換。於是,今年度經營報告中,每日新聞「提供國內、國際每天 最新、最快的原住民族新聞」,強調納入國際原住民族新聞,特別還新開了「TITV Weekly」、「直擊全球部落」等國際新聞節目。另一則是發生於 2009 年 8 月 6 至 10 日的「八八風災」。八八風災主要災區多在原鄉,此時原視的駐地與東部 中心發揮了第一線採訪的優勢,提供了許多第一手訊息與畫面。尤其,原視地方 記者拍攝的知本大樓倒塌畫面,成為台內與國外新聞媒體引用的畫面,打響了原

尤其是新聞的交換。於是,今年度經營報告中,每日新聞「提供國內、國際每天 最新、最快的原住民族新聞」,強調納入國際原住民族新聞,特別還新開了「TITV Weekly」、「直擊全球部落」等國際新聞節目。另一則是發生於 2009 年 8 月 6 至 10 日的「八八風災」。八八風災主要災區多在原鄉,此時原視的駐地與東部 中心發揮了第一線採訪的優勢,提供了許多第一手訊息與畫面。尤其,原視地方 記者拍攝的知本大樓倒塌畫面,成為台內與國外新聞媒體引用的畫面,打響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