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原視的原住民族新聞學意涵

第三節 復振語言作為使命與現實挑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種顯題化,有意識地挑選能夠呈現、代表客家的象徵與元素,以達到「畫族群」

呈現客視之族群特殊性,同時是藉此「跨族群」向外爭取觀眾、尋求曝光的策略。

原視新聞有意圖的透過增加族人受訪者、以原鄉事務為題材、以族語進行採 訪等行動,我們可以理解其中具有的政治意圖與效果,但是「反對立場」並非是 族群媒體僅有的立場。特別是,如布赫迪厄(1996/林志明譯,2016,頁)提醒 的,當新聞市場越趨向利益競爭,其獲利邏輯導致記者們必須持續監控競爭對手 的活動,想要從中獲利避免失敗,而最終導致新聞內容的單調一致。當前台灣電 視新聞市場其高度同質性已成為難以消解的宿疾時,宛如客視,原視有意凸顯原 住民族元素乃一種「畫族群」展演策略。此種凸顯原住民族元素的展演策略,不 只是表現在新聞內容,有時更著重表面的外顯。像是,原視 2014 年度經營報告 中,是這麼介紹每日新聞(原文會,2014,頁 30):「每日新聞節目之鏡面以 各族圖騰呈現特色,主播服裝也以現代西服與襯衫搭配各族飾品」。族語新聞介 紹中並未如此強調原住民族圖騰或飾品,是因為族語主播是穿著族服進行播 報,183更明顯的是,族語便是明顯的辨識元素。也就是,每日新聞鏡面與主播服 裝皆是仿照一般電視新聞之標準時,為了避免視覺上「沒有特色/無法辨識」,

因而有必要透過圖騰與飾品,讓觀眾一眼便得以判斷收看的是原住民族新聞。

不只是原視如此看待自身,觀眾有時也是這麼「看待」原視。例如,在收視 質報告中,參與者不時建議「片頭、鏡面、背景應提顯原民特色,非循主流媒體 設計(2013 年)」、「建議主播可展現原住民特有的傳統服裝(2014)」。另 外,在我參與觀察的期間也遇見族人或受訪者主動做出此種展演行為。一次脈絡 是,記者採訪一名都會國小校長關於教育政策議題,當記者準備正式進入錄影採 訪時,此位原住民校長主動提出要帶原住民族飾品,雖然記者告知可以不用刻意 準備,校長仍然積極地拿出飾品佩戴後進行受訪。另一個案是,記者到烏來衛生 所採訪護理長,一旁的族人在護理長正準備受訪時,主動提議護士長穿具族群特 色的衣服,說到「原視來拍就應該要穿」,雖然護士長後來穿的是衛生所的工作 背心。相較於原視記者,族人更在意如何在鏡頭上突顯原住民族元素。

無論是原視自身的新聞美術設計,記者鼓勵讓族人現身鏡頭前,新聞內容中 註明受訪者的族群別,或是族人刻意穿待原住民族元素之服飾,此些有意識地凸 顯原住民族元素的行為,跳脫了「反」論述鮮明的針對主流媒體而來的對立立場,

呈顯的是更偏向文化展演,一種突顯「我(原視)與你(非原住民族新聞)不同」

的秀異展示。

第三節 復振語言作為使命與現實挑戰

原視要肩負復振族語,可以說是無庸置疑的使命,特別是原視族語新聞將族

183 對此,受訪者 L2(2017.11.22)藉毛利新聞為例指出,毛利主播是深著西裝以族語播報新聞,

而原視則要穿著族服,他認為這是種刻意做法。他也指出,族人日常生活中並非總是穿著族服,

族語作為族語主播的專業,不需要也不應該刻意透過穿族服來強調族群特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語傳承與教育是為節目核心訴求與製播準則。原民會所推動的「原住民族語言調 查研究三年計畫」報告中指出,會族語的族人隨著年齡下降,而有族語能力遞減 的現象,非原鄉地區的族語流失情況比原鄉來得嚴重。報告進而建議,原視是族 人最常使用的族語相關媒體,原視可多規劃多元化之族語節目、教學節目,增加 族語學習生活化的管道。184以及,隨著《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17)施行,

要求原視之族語使用比例不得低於總時數之五成。原視必須持續增加族語在不同 節目之露出與使用,只是從實作面,復振族語作為一種理念與績效標準,有其複 雜性。

語言議題在國際原視,各有不同,尤其受到組織經費與屬性影響。APTN 是 民營電台,主要收入來源為收視訂閱費。依據 APTN 的 2017 年度財報,總收入 約為 4567 萬加幣,收視費約為 3947 萬加幣,佔總收入的 86.4%,廣告費約佔 5%,

捐贈(來自政府與非政府)與其他類收入約佔 8.6%(APTN , 2017b, p.15)。185來 自政府捐贈費用的加拿大媒體基金(Canada Media Funding)中,有 6 百萬加幣 要求投入製作英語及法語節目,而另有 8 百萬加幣製作與推廣原住民族族語節 目,平均來說,每週有 55 小時的原住民族語節目(APTN , 2017a, p.15)。根據 研究(Hafsteinsson, 2013, p.121),APTN 節目語言政策設計為 72%為英語及法 語,族語比例為 28%。APTN 記者支持語言復振也明瞭族語在全國電視播出時具 有的象徵意涵,採訪過程中也歡迎族人以族語表達,然而全國新聞節目製播仍以 英語為主,少數法語為輔(前引, 頁 146-8)。對此,我們須了解到的背景是,

加拿大原住民族是相當多樣,語言亦多元,但原住民族人口比例僅佔總人口約 2%,而 APTN 記者中雖然有少數記者能夠說族語,但多數僅會說英語或是法語

(Hafsteinsson, 2013, pp.147)。

不同於 APTN,毛利電視台經費幾乎全來自政府經費,2017 年度經費中

(Maori Television, 2017, p.28),來自政府部門的經費約有 3538 萬紐幣,其中 1926 萬來自毛利事務部,1612 萬來自Te Māngai Pāho(官方設立專責補助毛利 語言與文化廣電內容之部門)。毛利電視台法源《毛利電視服務法》(2003)第 三條立法目的規定,政府應「提供頻譜之使用,以保障並促進毛利語言與文化」。

就表現上,毛利電視台有主頻道與全族語的副頻道 Te Reo,根據年度報告(Maori Television, 2017, p.18),主頻道首播節目中有 53%為族語發音,Te Reo 首播節 目則達 98%。毛利新聞節目形式是以毛利語發音,輔以英語字幕。

從組織屬性與定位上,APTN 與毛利電視台呈現不同表現。前者作為一間經 費來自於收視費的民營電台,其主要設想服務的原住民族人口比例僅佔全國約 2%,當 APTN 要貫徹其「分享我們故事」之電台理念時,不可避免的必須考量

184 雖然有此建議,報告對於能否實際促成族語學習與傳承卻是「保留」的:也因應不同媒體特 性設計族語教學內容,並將不同方言語別納入族語教學節目內容設計;例如電視適合固定時段播 出正式或非正式的族語教學節目,不斷重複曝光,刺激閱聽眾的感官神經,可加深族人對族語的 印象(頁 152)。此邊,報告期待的是電視能做到「加深印象」。

185 確切總收入金額為 4567,4869 元(加幣,以下同),其中:收視費為 3947,9124 元,佔 86.4%;

廣告費為 232,3783 元,佔 5%;捐贈為 1933338,佔 4.3%;其他收入為 193,8624 元,佔 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其人口市場及語言特性。另一方面,毛利電視台並明確被政府要求負起族語傳 承與教育責任,加以毛利人口佔全國人口數約為 15%,嫻熟族語的媒體人不在少 數。

場景轉向台灣客視,劉慧雯(2013,頁 83)指出客語雖是客家社會與客視 新聞者共同尊重的客家元素,然而,「要不要(全程)說客語」的語言比例議題 隨著客家鄉親多樣的意見,客視節目不同的需求,造成客視多年來嘗試不同的組 合方案,形成客視節目製作上必須面對的繁瑣問題。單就新聞節目而言,客視新 聞製播方式是以客語發音,字幕為輔之形式。客視遴選客語主播時,參考標準包 含了新聞專業、播報效率、與個人特質(張桂綸,2015)等構面。186其中,語言 能力僅是標準之一,甚至,客視主播更強調新聞專業,認為主播若只是客語說得 好將缺乏說服力(宋菁玲,2009,頁 62)。從現實因素來看,根據客家委員會 調查(2013),近半數(47.3%)的客家人會說流利的客語,187雖然整體面隨年 齡層越低則族語能力越不流利,但是,從既有客家人口中挑選能夠說流利客語的 媒體人並非難事。

原視經費幾乎來自公部門,節目產製無可避免的需配合政府復振族語政策,

作為一項電台理念,此項使命必須肯定。然而,此理念運作在新聞實作上卻是複 雜的,誠如原民會族語言調查報告指出(原民會,2016,頁 147),族語處於極 度危險的狀態為「拉阿魯哇族」,處於很危險的狀態為「卑南族」、「賽夏族」、

「邵族」、「噶瑪蘭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族語處於確實有危險的族別為「阿 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雅美族」、「太 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及「鄒族」。換言之,16 族皆屬於 族語流失危險狀態。若是再考量到各族群人口數,顯然致使能夠流利使用族語的 新聞人才不多,或是,此類人往往致力於厚實新聞技巧,而難以同時厚實語言能 力。

表現在新聞節目中,如受訪者 J1(2017.02.23)承認族語雖然重要,但是當 考量到採訪路線與議題、受訪者的族語能力、個人的族語能力、受訪者是不是同 一族、族語受訪內容需要上字幕、製作新聞需要耗費的時間等總總考量,其實不 太會主動鼓勵受訪者用族語受訪。188相較而言,族語主播能夠以族語產製新聞,

不只是因為族語主播個人的族語造詣,實作面因素包含了各族語新聞每週播出一 次、內容多挑選自每日新聞與其他媒體,族語主播擁有較多時間處理翻譯與著墨

186 張桂綸(2015)運用模糊德菲法,梳理相關文獻擬出分類架構,後再訪談客視新聞部主管以 修架構。也就是,此份架構雖非客視實際遴選主播時的標準,但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視遴選 之考量。三構面下各有次類目,分別是:專業構面有播報能力、電視新聞製播知識、新聞洞察 力、實務操作經驗;效率構面含組織能力、分析能力、臨場反應能力、說故事能力;個人構面

186 張桂綸(2015)運用模糊德菲法,梳理相關文獻擬出分類架構,後再訪談客視新聞部主管以 修架構。也就是,此份架構雖非客視實際遴選主播時的標準,但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視遴選 之考量。三構面下各有次類目,分別是:專業構面有播報能力、電視新聞製播知識、新聞洞察 力、實務操作經驗;效率構面含組織能力、分析能力、臨場反應能力、說故事能力;個人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