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原住民族新聞作為研究題旨

第四節 台灣過往原住民族新聞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98)。

1970 年代興起的新聞室研究,或說新聞社會學研究取徑,突顯了新聞是一 系列複雜社會互動與組織形塑過程的產物。此種研究取徑鼓勵研究者著重新聞產 製之過程與資原,關注新聞媒體所處之社會脈絡與組織特性。前文討論至今,我 們可以理解到原住民族公共領域可被視為原視新聞的應然規範,族群文化與知識 既是原視新聞的使命同時也是其特性,而新聞產製研究提供了研究原視新聞的研 究取徑與設計,然而,台灣目前尚缺全盤式的原住民族新聞研究。

第四節 台灣過往原住民族新聞研究

台灣的多種社會運動包括原住民與性別及階級認同、環境保育等等興起於 1980 年代後,相關的族群傳播研究月略起自 1990 年代,到了 1994 年,憲法增 修條文納入原住民權利、1998 年原民會成立,原住民族事務在 1990 年代快速獲 得法制化與行政化,原住民族議題取得一定社會與媒體關注。傳播領域在此時 期,也明顯增加原住民族相關研究(張鴻邦,2012),尤其關心主流媒體之原住 民族形象再現,援引多元文化論與原住民族傳播權等理論。9簡地來說,進入 1990 年代以後,媒體控制權成為非原住民族以原住民族為拍攝對象時必須面對之問題

(李道明,1994,頁 62),亦是原住民族積極爭取的媒體權益。可以說,在此 些社會脈絡與學術倡議下,促成了公視原住民族新聞節目之出現。

有了原住民族新聞節目之後,關注其內容或結構的研究成果開使出現。陳右 果 (2004)以公共電視《原住民族新聞雜誌》為對象,10分析指出節目以原住 民族元素展現特殊性與差異性,但此種強調主體認同同時也表象化了原住民族與 漢人之間衝突、協商或混雜的動態權力互動關係,進而反省原住民族建構自我的 過程。陳又果認為原住民族新聞雜誌最大的功用在於藉單一節目形式不斷告訴觀 眾,台灣族群之間是可以融和、多元包容的。楊政霖(2005)則從閱聽人意見出 發關注原住民族新聞雜誌新聞品質指標,11族人認為振興母語、從部落發覺問 題、族群均衡報導、作為與政府間溝通橋樑、爭取原住民權益(提供資訊與服務)、

9 關於原住民族傳播研究主題,主要研究取徑有二 (魏玓,2015),一是 1990 年代除主流媒體 再現外,第二是形成於 1990 時期的理論概念。當時,社會與學術圈也開始重視「多元文化」之 價值與理論。多元文化論興起後,可說是引導了台灣原住民族傳播研究,成為研究者經常運 用、最為依賴的理論概念之一,自 1990 年代影響至今。同時期,另一項原住民族傳播研究重要 概念則可回歸原運,原運現實中一定程度推動了社會逐漸改變對原住民族態度、願意關注原住 民族議題,也促使原住民族人權成為社會接受之權利類型,對於學術研究的影響則表現在運動 援引國外原住民族人權概念與法規,促成累積了許多原住民族各類人權相關研究,尤其表現在 土地權、政治代表權等面向。原住民族傳播研究則大約自千禧年後開始增加原住民族傳播學之 探討,此方面可參考陳楚治(2008)、林福岳、陳楚治(2008)、張錦華 (2008)統整之原住 民族傳播權內涵與類型。研究者更經常視多元文化與傳播權為彼此支持的理論概念,代表性研 究可見張錦華 (2014)之《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 : 以原住民族為例》。

10 採取論述分析法,分析 2002 年 12 月到 2003 年一月 8 集節目,其中共 94 則新聞議題。此外,

陳右果亦同時透過訪談法,訪問兩名原住民族新聞雜誌工作者,分別為製作人與記者。

11 楊政霖(2005)以全國原住民族為範圍,採取「比例分層隨機抽樣後再輔以立意抽樣」方式,

於 2005 年 1 至 5 月間進行調查,取得有效問卷共 650 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遞原住民文化,以及回應原住民族需求是原住民族新聞節目應該負起之責任與 使命。

原視的誕生吸引了相對多量的研究者,相形之下,平面媒體或廣播與網路所 受青睞並沒有那麼突出。若干研究援引原住民族傳播權益,從原住民族廣電或國 家廣電政策視野來擘劃原視之相關法規與制度安排(徐仙蕙,2010;張鴻邦,

2010,2014;陳彥龍、劉幼琍,2006b;陳楚治,2008),若干則專注於原視組 織架構與營運策略(以撒克‧阿復,2009;李賢華,2009;洪清一,2011;洪清 一、賴彥如,2012;陳子渝,2011)。更為特定的,研究者選擇分析特定節目之 各類價值與製作面,如科學小原子(李瑛、黃惠萍,2011)。

特就新聞節目,鐘嘉順(2009,頁 101-104)分析每日新聞的報導內容後指 出:12(1) 新聞報導重視部落在地聲音,關心原住民全體性事務。(2) 報導展現原 住民主體性;(3) 新聞取材偏重文化、經濟、行政、災難、國會之議題。(4) 原 視新聞報導力圖扭轉原住民形象。(5) 原住民報導重視大族群、菁英階級以及男 性社群之發言權與詮釋權。(6) 原視新聞報導仍有改進空間,包含少數新聞出現 主流媒體式的報導缺失;新聞取材明顯偏向特定類型,原住民周遭生活樣貌未獲 真實呈現;族群未獲均衡報導;面對主流媒體的競爭與挑戰。

「原住民觀點」可說是台灣原住民族新聞研究的主要議題。謝偉姝(1998,

頁 65、71-73)的研究中,公視原住民新聞雜誌的原住民記者們認為主流媒體的 原住民族新聞呈現:(1) 偏向祭典、嘉年華、歌舞式的報導,甚至將它當成一個 旅遊新聞,或是比較傾向於異文化的角度來看原住民;(2) 偏向社會類的新聞,

如雛妓、酗酒、犯罪對於原住民標記的突顯;(3) 缺乏較深層的內容,對原住民 的認識不夠、了解不深。與主流媒體報導之差異,原住民記者認為:一是方向性 的差異,原住民記者是從內發出、由內往外溝通;再者,原住民記者尤其關注匡 正主流媒體之錯誤刻板印象;以及,原住民族新聞不同於(一般)新聞專業強調 記者之客觀位置;然而,也有記者在製做新聞中需要面對如何調整「族群身份與 報導者」的自我辯證。

不侷限於單一媒體,張錦華(2012,頁 25-26)13分析由原文會專為原住民 新聞舉辦的「雲豹新聞獎」,參賽的原住民記者認為原住民新聞應當:(1) 應反 映當地問題,進入部落訪問、呈現部落的聲音最為關鍵。(2) 應平衡報導及對話。

(3) 應具反歧視觀點:要為原住民發聲。(4) 賦權、正向的報導。(5) 具自我反思 的主體觀點。然而,原住民族觀點之新聞研究其研究取徑偏重原住民新聞工作者 的認知,或說態度,然而卻忽略了新聞工作者乃是在一個具體組織中從事特定工 作。新聞不單是記者個人實做的產物,而是由多樣行動者所推動,記者與下列事 物互動著:編輯、出版者、讀者或觀眾、機構的複雜佈置、以及構成記者所報導

12 鐘嘉順(2009,頁 13-14)抽象時間為 2008 年 7 月 1 日至同年 12 月 31 日止,抽取 46 天晚間 新聞、再從中挑選「國內原住民族新聞」,計 543 則。

13 張錦華(2012)研究訪談了 6 名入圍(包含獲獎)的記者,媒體類型涵蓋原住民族媒體、地 方媒體、另類媒體、文教特色媒體與全國媒體,但為說明受訪者之原住民身分比例。另外,張 錦華還訪談了兩名評審,一名為原住民,一為漢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社會與文化之推定(Schudson, 2003, pp.3-4)。近年,若干研究者已轉向從原 視新聞的組織結構與特性探究新聞產製。

章俊博(2013)以原視地方記者自身在莫拉克風災與重建議題之採訪經驗出 發,觀察到:原視記者重視族群權益而在新聞中毫無保留批判行政部門,強調原 住民族人需求重於一般新聞價值;不過,也因為地方記者直接面對族人之故,時 常需在族群情感與一般新聞報導之間游移、協商,族人期待與移情對原視記者有 時會影響記者之判斷,選擇「報好不報壞」,造成採訪上的盲點。14章俊博比較 主流媒體與原視之報導,認為媒體文化會影響記者立場,15導致記者會配合組織 喜好改變報導形式(頁 86)。與原視總台的採訪價值與互動上,章俊博指出原 視新聞室的權力結構隨著原視成長而逐漸被強化,採訪主管不時會介入議題設 計、甚而傳達出某種政治意識,造成基層記者困擾、不利原視發展(頁 68)。16

從原視內部新聞產製為對象,尤其從族群文化視角著手之研究僅見孫嘉穗

(2014a)。她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分析族語新聞播過程中,17族語主播在播報中 如何轉譯語言和不同的文化,並接合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研究設計上,孫嘉穗 訪談了各族族語主播與每日新聞的主管,但礙於文章篇幅與為了具體討論,選擇 以雅美/達悟主播與新聞為主要分析證據。孫嘉穗在研究中展現了族語主播面對 現代與傳統文化活動與內涵、科學與醫療知識與專有名詞、政治與機關用語等不 同新聞內容時,族語翻譯與文化呈現之選擇考量與製播心態。此外,孫嘉穗亦指 出,各族特定的文化習俗與禁忌也影響了新聞採訪與製播,像是非頭目階級的排 灣族主播採訪頭目時,因階級差距險些被拒絕採訪的經驗。孫嘉穗(2014a)研 究設計與內容提供了我後續研究可供參考之處,特別是族語新聞製播過程中具體 細節,其研究也提醒了族語新聞缺乏預算與人力的結構限制。章俊博(2013)與 孫嘉穗(2014a)從具體新聞實作研究出發,提醒了觀察原視新聞產製與常規在 本台與地方台之差異、節目特性與形式影響著族群文化如何轉成新聞元素。然 而,如先前的原住民族觀點研究,兩人之研究雖然較偏向原住民族新聞學的文化 觀面向,但其研究展示了原視新聞實作面乃是受到原視組織影響。即使如此,全 面性的從組織面探究原視新聞實作的研究目前仍然闕如。

14 基於對部落或族群之情感而從事新聞工作,或許可以說是原住民族新聞工作者的普遍動機,

14 基於對部落或族群之情感而從事新聞工作,或許可以說是原住民族新聞工作者的普遍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