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原視新聞及其組織脈絡

第五節 幾經波折逐步自立之原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媒體、公共電視運作及其組織規程,明文視需要得置台長職,並明確其職務權責」,當次會議未 決。第 20 次董事會(103 年 12 月 02 日)會議通過修正組織要點第三點為:「本基金會置執 行長一人,受董事會指揮監督,執行職務範圍內一切業務;置副執行長一至二人,副執行長由執 行長提請董事會同意後遴聘之,副執行長襄助執行長處理業務,於執行長因故不能執行職務時,

代理其職務。」自此,取消台長一職位。

註二:第二屆董監事任期本應於 2015 年 10 月屆滿,但因總統選舉、政黨輪替延宕行政部門與立 院應執行之董監事遴選作業。第二任董監事延任至 2016 年 11 月。2016 年 9 月,周惠民因身涯 規劃提出辭呈,經董事會同意後由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布農族)接任。93

註三:原文會於 2014 年 1 月 1 日正式接辦原視營運,因此第一任原文會並沒有「直接」營運原 視經驗。

第五節 幾經波折逐步自立之原視

原視自 2004 年底開始籌備試播,2005 年 7 月 1 日開播至今,先後歷經台視

(約略半年)、東森(約一年半)、公視(7 年)到原文會(迄今約 4 年半)等 不同組織辦理,不同時期各有累積。台視與東森時期的原視,與其說是「電視台」, 更像是電視台中的部門,承接原民會擘畫標案而製作節目,節目類型與宗旨多配 合原民會想像(標案限制)。組織營運方式依附委辦頻道,短期標案性質加上預 算不時遭立院凍結,此些結構因素造成原視難以建立可長久的工作模式與節目規 畫構想,整體處於不確定狀態。不過,即使在此番浮動狀態,原視仍建立了延續 至今的節目規畫,也就是族語新聞。若看原民會規劃之頻道開辦計畫,當中設計 了每日新聞、新聞雜誌與公共論壇等新聞節目,但並未規劃族語新聞;語言規劃 於族語教學節目。東森時期創立了族語新聞之先例,即使因為初創而不斷摸索製 作形式(見後文第五章第三節族語新聞),其構想仍獲後續經營單位接續辦理,

甚而成為原視最具代表性之節目。

東森經營不到兩年後,原視轉而由公視基金會辦理,自 2007 年至 2013 年共 7 年時間,為原視迄今經營最久之單位。雖然外界始終以「未能彰顯主體性」說 法質疑公視經營原視模式,然而,從經營架構、工作模式與成果來看,可說公視 為原視奠立了延續至今的模式。以新聞節目來看,公視時期穩定了每日新聞製播 模式,甚而透過新聞共享方式彌補了每日新聞採訪人力短缺導致的新聞量短少之 難題。即使仍有不足,族語新聞節目也是在公視時期逐漸擴展到各族群皆有新聞 時段,形成具有自我風格的製播模式。其餘新聞節目雖然名稱略有變動,但大體 仍維持新聞專題、公共論壇、國際新聞等不同類型之新聞節目。正是在公視時期,

新聞節目成為原視比例最高的節目類型(約佔七成)。「依附」在公視基金會下 的原視,新聞節目製播守則與新聞室公約參照公視既有規範,建立了原視新聞標 準,此些規範也延續到其後的原文會時期。強調原視回家了的原文會,從節目規

93 原文會第二屆與第三屆交接時期,發生原民會強力介入要求第二屆董監事辭職之事,其過程 可見林福岳(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畫與類型比例可說仍延續了公視模式,但也試圖突顯自我風格,定位文化教育到 族語亮點為組織理念,透過成立族語中心與地方中心、調整節目時段等組織調整 策略以達成此些理念。

當回顧到台灣原住民族媒體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瞭解到市場機制無助於原住 民族,政府介入與預算之必要性不只在於保障原住民族權益,更應是調節環境不 均衡的策略。且從事後來看,東森時期原視節目表現屢遭外界抱怨,其可能原因 來自於標案預算有限情況下,受委託單位考量製作成本與獲利空間而壓縮了原視 節目質量(陳彥龍、劉幼琍,2006a,頁 8)。94在此,問題癥結便不在於原漢族 群之間的互動,而更多是經濟考量導致的結果。從調節市場環境來看,也不難理 解何以當時倡議原視應該留在公廣集團的呼聲,多來自於媒體改革團體。然而,

我認為,當原住民族社會「過度」強調自主營運的態度,卻忽略了原視具有的「公 共性」意涵,也就是一種作為調節傳播市場過度商業傾向的手段。甚至,原民會 初期規劃原視時卻是藉助於市場機制。

原民會初期規劃原視委託案時,在頻道開辦計畫中,原民會認為「以委託民 間方式設置電視頻道,將民間資源導向公共服務領域」,會有助於彈性使用政府 預算。而在 2003 年 4 月 23 日,立院曾決議原民會應當在不違反政府採購法原則 下,委託公視基金會辦理原視經營。然而,原民會官員卻說依據原教法,除了公 視以外,有線與無線電視頻道皆可以參與投標,否則會造成圖利公視(黃耀輝,

2003.08.01)。需注意的是,原教法中的規定是「政府…應於公共電視、教育廣 播電台、無線電台及有線電台之公益頻道中設置專屬時段及頻道」。關於此條法 規的法意,並非是排他,也就是,政府必須在此些媒體中「擇一」設置時段或頻 道。我認為此條應該積極解釋,政府應當視媒體情況而各別規劃時段或是頻道,

於此,我們可能就不會僅有一間原視,而可以擁有多樣的管道以播出不同類型的 原住民族節目。也就是,如 Baker(2002/馮建三,2008)、Dowing and Husband

(2005)倡議的,政府應該透過不同複合政策機制引導不同層級與媒體類型以提 供原住民族內容。此種概念,就類似紐西蘭政府除了設置毛利電視台之外,另設 計了其他機制鼓勵商業媒體製播原住民族內容般。然而,原民會卻在當時礙於捉 襟見肘之經費、一種「敵視」公視的態度,自我限縮了此種可能性。

就原住民族社會來說,原視移轉於不同經營層過程中,原住民族社會一直追 求著掌控再現政治之權力。引史碧華克(1999/張君玫,2005,頁 293)的說法,

再現政治有雙重意涵:95一是「為其發言」的再現,常見於政治領域,另一是「再

94 其實,早在原視成立之前,原住民族社會已經質疑原民會透過招標而委託商業媒體的模式,

認為商業媒體一是拿到標案費用,二可藉廣告獲利,三則獲得支持弱勢原住民的公益形向,乃 是一魚多吃(高志偉,2003.05.20)

95 史碧華克(1999/張君玫,2005,頁 294-7)在此將再現意涵扣連到馬克思在《路意波拿馬的 霧月十八》的再現概念:vertreten (即「為其發言」的再現或代表),與 darstellen(指的是「再 度呈現」)。前者偏向的是一種階級的描述概念,階級因為其經濟狀態被描述成一個階級,此種 劃分過程並非來自於階級中個人/主體的參與,也就是,個人/主體在此中是缺席的。後者偏 向的是個人/主體的自我意識,以至於推廣到集體的階級意識。史碧華克提醒到,馬克思藉此 接露的是兩者無法化約同一。個人被劃分到某一階級,不意味著此個人便擁有此階級之集體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度─呈現」,像是藝術與哲學中的再現。原視之再現政治的雙層意涵在於:原視 象徵著一種會議或是政治代表,彰顯了原住民族擁有資格(媒體等同於資格)參 與到大社會的公共論辯場域當中,原視為原住民族發言;原視之生產內容、流通、

內容意義具有的影像政治意涵(Prentice, 2013, p.183)。由此來看公視台長爭議 以及後續的原文會爭取原視脫離公視基金會,宛如原住民族持續至今的土地爭取 運動,原視經營權的爭取過程乃是原運的另一場域。對照原住民族媒體環境的孱 弱現實,便不難想像何以原住民族社會對於原視如此重視。原住民族社會之所以 過度期待原視(魏玓,2015,頁 19),並非僅是將原視看待成解決原住民族傳 播困境的解方,我認為應該要將此種期待對照到其他領域之「失敗」,諸如原住 民族爭取土地時始終得不到政府適當回應與作為,原住民族社會更像是透過自主 營運原視此種具體行為,向外界彰顯原住民族有資格、甚而是有能力自治,即使 電視台自治與土地自治之間具有鮮明的差異。這樣的過程,也是原住民族社會欲 透過自理媒體達到自我賦權之目的。

即使幾經波折,原視終由原住民族佔多數的原文會所治理。但不管是哪一時 期,新聞節目皆是原視節目中比例最高的類型。以原文會接手後為例,統計 2014 年至 2018 年第一季新製節目類型,2014 年時新聞類節目(含每日新聞、族語新 聞與新聞類節目)比例為 7 成,而自 2015 年起比例提升到 8 成以上。歷年來看,

每日新聞約佔 3 成多,族語新聞為 4 成左右,可以說,新聞節目為原視比例最高、

最具代表性的節目類型。

表 3-8:原視歷年新製節目類型比例(2014-2018 第一季)

年度/節目 每日新聞 族語新聞 新聞性節目 新聞類 節目合計

非新聞類 節目合計 2014 27.3% 31.5% 11.2% 70% 30.0%

2015 35.9% 41.8% 11.9% 89.6% 10.4%

2016 33.2% 38.5% 11.6% 83.2% 16.8%

2017 34.4% 39.9% 12.1% 86.4% 13.6%

2018 31.5% 42.3% 12.4% 86.2% 13.8%

2014-2018 歷年節目時數總和 每日新聞 族語新聞 新聞性節目 新聞類

節目合計

非 新 聞 類 節目合計

節目總時數

2715.58 3191.75 986.5 1495.17 8389 32.4% 38.0% 11.8% 17.8% 100%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原文會網頁。

註: 1. 2018 年僅計算第一季時數

2. 新聞性節目指扣除每日新聞與族語新聞後的其他新聞節目。

識。或者簡白地說,客觀的壓迫,未必帶來革命的意識。在別處,馬克斯則以「自在階級」

(class-in-inself)和「自為階級」(class-for-itself)說明此種雙重概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是,公視接手原視經營後,一方面將原有的原住民族新聞節目與人力轉至原 視,另一方面是延續東森時期的族語新聞與人力,並加以擴大。上述資源限制與

四是,公視接手原視經營後,一方面將原有的原住民族新聞節目與人力轉至原 視,另一方面是延續東森時期的族語新聞與人力,並加以擴大。上述資源限制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