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語」成做認同 ê 方法:台語文學史論 ê 民族想像

第四章 差異,對立 kap 對話:台語文學史論 ê 建構 kap 民族想像

第四節 「台語」成做認同 ê 方法:台語文學史論 ê 民族想像

承受一擺「台語」浩劫 ê「莫須有」罪名。紲落來 ê 問題,就是端看各族群對台 灣話成做一項共同語、大眾語言,甚至民族語言 ê 現實有共識抑無。

雖然林央敏 ê 論述是規氣(kui-khì)無欲 koh 討論「台語」kap「台灣語言」這 款纏跤絆手 ê 問題,筆者在當下使用「台語文學=Ho-lo 話文學」ê 定義,也攏有 無一定穩在 ê 自覺。但是林央敏換一種角度,透過強調華語文學體制當中後殖民 文本 kap 論述 ê 歪斜(uai-tshua̍h)來體現「台」語 ê 實踐意義:

1. 半調子的後殖民性(Post-coloniality)作品及理論,這類作品及作者的中 文寫作,不排斥挪用台語詞,甚至積極使用台語詞彙。

2. 偽裝及失根的後殖民性作品及理論。……台灣有一些作家及後殖民論 者同樣認為中文寫作也可以表現台灣精神、抒寫台灣特色……,也是 不同於中國文學的文學獨立體。他們與印英文學的維護者之差別,大 概在於印英文學的維護者並不反對印度母語文學的復興,但他們卻反 對台語寫作及反對發揚台灣的母語文學……這樣的觀點要不是投降 於中國殖民主義,就是筆者前述的「參入部份後殖民表象的新殖民主 義的偽裝」,這種新殖民主義的作品只能算是「殖民後(after)文學」。

3. 完整的後殖民性及理論。這是指台灣的母語文學,其中尤以台語文學 的作品及理論,可說完整具備後殖民文學的內涵。……215

咱對林央敏所列 ê 三種後殖民狀態,會當了解伊認為台語文學才是完整 ê 後殖民 文本 ê 理由。因為部份台灣作家 kap 理論家主張華語也會當表現台灣精神,但是 suah 噤台灣母語文學 ê聲,這究實是一種經過扭曲了後,完全失喪理論精神 ê「假」

後殖民,也是欲檢討台語」kap「台灣語言」進前,論者必須愛先回應 ê 問題。

因為「母語書寫 ê 正當性」kap 族群、民族認同之間,是非常倚近、部份重疊但 是無仝 ê 論題層次216,若是「方言文學」在台灣文學當中會當成立,林宗源、向 陽兩位先鋒繼續寫「方言詩」,無「台灣國語詩」ê 爭議……總講一句,就是壓 迫本土語言書寫 ê「偽裝及失根的後殖民性」無 koh 存在,「台語文學」ê 定義 kap 爭議所暗喻 ê 被壓迫 ê「台灣」經驗主體,在這 ê 設案頂面可能著 khah 無關 宏旨。究竟,台語文學成做一種被壓迫經驗 ê「共同語」,若是一直在台灣文學 ê 邊墘位置,「台語文學」ê「爭議」本身,可能猶是一種必要 ê 堅持。

第四節 「台語」成做認同 ê 方法:台語文學史論 ê 民族想像

215 林央敏,《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頁 284-285。

216 「或者說,即便台語文運動與台灣獨立建國在戰略層次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關連性,也應該 在戰術層次上保持距離。」參見王俐茹,〈黃蔣爭議背後隱藏的語言、認同邏輯〉,《自由時報》,

2011.06.06,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6/today-o8.htm,使用日期:

2013.05.19。

156

所以,若是咱返轉日本時代,koh 再一擺來到賴和先 ê 病床邊,面對伊 ê 高 嘆「咱所做過 ê 新文學運動,都等於白了工 ah!」咱欲按怎向賴和先應答?

賴和不幸無法度活過日本 ê 殖民統治,但是伊可能無法度想像,「光復」了 後台灣人竟然 koh 再受著一擺殖民 ê 凌遲;賴和先可能也無法度理解,為啥物伊 ê 作品流傳到戰後會漸漸「無聲」去。透過新歷史主義 ê 史學觀點來梳捋成做後 來者認知台灣文學 ê 歷史文本,同時也是起造文學經典 ê 知識基礎,本章所欲探 問 ê 問題,就是設使台灣文學 ê 主體性建構是一種民族認同 ê 表意,因何台灣文 學史 ê 積累,會慢慢形成一種將新文化運動內底 ê 台灣話消音,貶低台灣話文論 述 ê 文化主體性,形成忽略、拒絕、甚至批判、拭抹母語文學 ê 意識形態?台語 文學又 koh 按怎走揣過去 ê 歷史經驗,來回應台灣文學語言爭論背後 ê 認同隱喻 kap 政治壓迫,在「後殖民」ê 他者語境內底想像「台灣民族」、重新定義「台灣 文學」,走揣理想 ê「政治厝頂」?

以賴和「新文學之父」ê 論述當做考察對象,在 1970 年代以前,咱會當發 現戰前台灣文壇對日本時代台灣話文經驗 ê 回顧大概是一半一半,建設台灣話 kap 收集民間歌謠普遍猶是台灣文學論者所致意 ê 代誌。但是來到戰後,文學史 論內底 ê「祖國」形影越來越大,漸漸來拭消日本文學 ê 影響。對賴和 ê 文學語 言趨向台灣話 ê「白話文」認識,也有慢慢予「中文」ê 指稱消磨去 ê 現象。這 時陣對台灣文學經驗 ê 梳捋,尤其是對文學語言 ê「中文」理解,已經開始出現

「民族主義」ê 修辭作用。

相較日本時代 khah 前期 ê 代表作家加減有強調台灣話 ê 社會語境,後日語 世代 ê 葉石濤全然 kap 語言論爭相閃身,甚至袂通台灣話,伊主要 ê 文學活動也 攏用日語進行。所以在戰後包括伊個人在內,一陣戰前作家集體「失語」ê 工具 困境 kap 認同質疑 ê 情境中,葉石濤〈台灣的鄉土文學〉選擇列舉毋成比例 ê 日 文作家陣來透現一種集體焦慮,強調「鄉土色彩」以及「民族意識」遮 ê「抗日」

修辭來證成,同時也擦消伊 ê 日語經驗,對文學 ê 角度(作家豐富的題材)來維 持伊 ê 發言位置。尤其來到 1970 年代「鄉土文學」時期,伴著中國民族主義 ê 呼聲愈來愈強,台灣文學史 ê 建構無不強調「抗日」、「民族精神」來證成使用

「日語」ê 正當性,台灣本土語言、文化在「中文」語境內底不斷予「國語」拆 食落腹 ê 現實,對應鄉土文學 ê 文類規範確實無要無緊。在這種情境之下,台灣 話文 hông 消音、噤聲,會當講是戰後 ê「鄉土文學」回顧戰前「新」文學經驗 ê 歷時性實踐,葉石濤強調「台灣人本身也使用統治者的語言去寫作」、「不受膚色 和語言的束縛」ê 自我異化所得出 ê「台灣意識」,也無形中接載咱所熟似(si̍k-sāi) ê 彼種「雜菜麵」ê 閱讀口味,共謀華文體制對本土語言 ê 宰制。

157

葉石濤承認統治者 ê 語言做充分條件,同時取消台灣語(族)言這項必要條 件,致使台灣「人」當中各語族 ê 文化主體性失喪。但若葉石濤無先將「新」文 學 ê 日語經驗正當化,這段包括伊家己在內 ê 文學經驗基本上著直接予國民黨語 言政治 ê 認同操作擦消去,為著欲 tī 國民黨起造 ê 華語文學體制內底發言,伊必 須愛閃避對再/殖民語言 ê 批判,才有法度將日本時代 ê 文學經驗轉換做戰後論 述 ê 資本。所以,咱必須愛體認著:「台灣意識」窮實是經過殖民、再殖民 ê 扭 曲環境,tī 一種不得不承認,並且無法度反抗殖民語言 ê 邏輯基礎之上來起造 ê 意識形態。

不過到 1980 年代,koh khah 強烈 ê「台灣意識」立場 ê 台灣文學史敘事,並 無進一步理解著「台灣意識」ê 侷限,面對國民黨再殖民 ê 語言政治影響之下對 日本時代台灣文學 ê 誤識,以及戰後台灣華語文學體制 ê 建造,攏欠缺全面 ê 解 殖(de-colonization)。彭瑞金 kap 陳芳明 ê 對談,顯示主流 ê 台灣本土文學論對台 語文運動 ê 問題意識認識不足,認為台語 kap 其他本土語文 ê 書寫只是表達、工 具性 ê 問題 niā-niā,suah 完全忽略、閃避台灣各語族到底欲按怎 tī 統治者 ê 政治 kap 文化迫害原在 ê 結構當中,重新建構文化主體性 ê 困境,甚至 kap 中國意識 論者仝款挪用「中國」、「漢族」本質論來強化現此時 ê 統治者語言──也就是

「華語」文學體制 ê 合法性 kap 正當性,壓制本土語言 ê 書寫。

端看另外一種台灣民族意識 ê 對照組,siâng-sî也是台語文學 ê 論述基礎,胡 民祥一開始著 teh 思考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民族文學 ê 社會 kap 文化關係,伊梳 捋日本時代台灣「新」文學 ê「文學語言」史觀,也針對台灣文學史拭抹日本時 代台灣話文運動提出批判;宋澤萊對人權文學走揣台灣民族主義 ê 可能性,但是 伊 ê 文學史眼界一開始著比其他 ê 人 koh khah 闊大,對「台灣文學」ê 認識窮實 已經注意著多語族 ê 台灣「人」之間,有無仝款 ê 殖民語境 kap 文學經驗。所以 伊結合人權 kap 民族 ê 台灣文學論所定義出來 ê「台灣文學」,觀照著多語多族 ê 台灣「人」追求身為「人」ê 基本權利,對文化保存、文學創作 ê 形式層面,「抵 抗」統治者壓迫會有無仝 ê 可能性;林央敏對中國文化/漢文化 ê 檢討仝款也是 對「人」開始,伊 ê 思考是包括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在內 ê「台灣人」,欲按 怎抵抗 kap 獨裁政治共謀來壓迫本土文化 ê 中國文化,真正對個人、族群出發,

做伙來建構台灣民族 ê 新文化、新文學。在伊 ê 認捌當中,台灣 ê 語言有「福佬 話」、「客家話」、「各族山地話」等等 ê 本土語言,也包括外來 ê「北京話」,只不 過外來 ê 北京語無法度 kap 台灣四百年來 ê 文化遺產接合,所以伊主張認為袂當 講台語文學就是台灣民族文學,但是在表現媒介 ê 完整性 kap 適當性頂面,追求 台語文學是一種趨勢。咱對胡民祥、宋澤萊 kap 林央敏 ê 台灣民族文學論 kap 語 文主張內底,也確實看著台語文學一開始著毋是欲完全顛覆北京語,只是欲追求 對應台語經過歷史自然發展 ê 事實。

158

但是對台語文學論戰到 1990 年代 ê 台灣文學爭論,咱發見台灣文學陷落華 語 kap 本土語言後殖民衝突 ê 困境。因為「台灣意識」已經將華語文學體制所限 定 ê 語際關係、透濫方言 ê 文類成規,誤認、內化做本土語言 ê「後殖民」邏輯,

所以反對台語文學 ê 本土論者 suah 展現出 kap 中國/中華意識類似 ê 意見,將 鄉土文學 ê 文類成規看做是兼顧母語/族語/本土語言 kap 共同語 ê 替代方案,

但實際上並無去除語言之間無平等 ê 殖民關係,維護華語 ê 權力配置 kap 論述構 成 ê 華語拜物論述。另外,為著欲對抗五四白話文傳統 ê 收編,台語文學論者挪 用日本時代「台灣話文運動」ê 民族想像,也因為 kap 戰後族群主體意識之間無 法度完全接合,在「民族」ê 身影 kap「族群」ê 界線之間徙動。

總是「台灣意識」內部 ê 矛盾原在。面對中國意識論者用語文 ê 關係進行收 編,「台灣意識」反駁中文、漢語、漢民族本質論,但是無自覺家己也仝款挪用

總是「台灣意識」內部 ê 矛盾原在。面對中國意識論者用語文 ê 關係進行收 編,「台灣意識」反駁中文、漢語、漢民族本質論,但是無自覺家己也仝款挪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