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Tī「左翼」精神以外:戰前、後「台灣話」文學經驗 ê 重建

第四章 差異,對立 kap 對話:台語文學史論 ê 建構 kap 民族想像

第三節 對噤聲到發聲:台語文學史論 ê 建構

二、 Tī「左翼」精神以外:戰前、後「台灣話」文學經驗 ê 重建

根據蔡瑋芬 ê 看法,戰後上早開始用「台語詩」替「方言詩」正名 ê 人應該 是羊子喬。羊子喬雖罔論著日本時代台語詩 kap 台灣話文論爭 ê 源頭,suah 無傷 過強調戰後台語文學 kap 日本時代台灣話文 ê 關係,因為「戰後的『台語詩』作 者,在創作時,可能還沒讀過戰前詩人賴和、楊華、吳新榮、蘇維熊……等人的 台語詩。」170羊子喬 ê 推論有林宗源親喙印證,但是這無法度解說為啥物戰前 kap 戰後會仝款是「台語」來引起台灣文學 ê 語文革命。所以轉來看胡民祥以台 灣文學語言史 ê 基礎,辯證賴和 ê 文學語言是民族母語 ê 實踐進前,伊早在也指

166 胡民祥,〈賴和的文學語言〉,《走探台灣文學痕跡》,頁 180-209。

167 胡民祥,〈台灣文學的語文辯證〉,《海翁台語文學》48 期,2005.12,頁 13。

168 胡民祥,〈台灣文學史書寫的民族母語文學論〉,《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收錄tī 方耀 乾編,《台語文學史書寫理論佮實踐》,頁 27。

169 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 kap 華語文學關係研究》,頁 80。

170 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 ê 開展:1986-1991》,頁 3。

144

出台語文學運動另外一條重要 ê 脈絡,著是重建日本時代「台灣語」ê 文學經驗,

kap 戰後台語文學運動原在 ê 文化場域來接合。正當胡民祥梳捋彼當陣台灣文學 史唯一 ê 見本──《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ê 時陣,伊隨時發表評論反對陳少廷 ê 中國五四傳統,認為「台灣社會內部的反帝與反封建運動才是台灣新文學運動 產生的根源。」上重要 ê 是,胡民祥主張台灣新文學運動猶未結束,台灣文學猶 koh teh 繼承日本時代 ê 遺產,親像「台灣本土化」、「文學大眾階級化」、「台灣語 文學口語化」、「反帝與反封建的文學主題」等等。171其中,伊對「台灣語文學口 語化」ê 論點 koh 再延伸,批評陳少廷無掠著黃石輝引起鄉土文學論戰 ê 要點。

胡民祥認為,在文學題材方面主張台灣文學本土化,是民族 ê 問題;在文學作品 ê 對象方面,主張勞苦群眾 ê 大眾文學,是階級 ê 問題;在文學語言形式方面,

主張使用台灣語,是民族 kap 階級問題 ê 共同體現。172所以,胡民祥重新論證賴 和「舌頭和筆尖的合一」ê 主張,恢復賴和在「台灣新文學之父」以外另外 ê「台 語文學家」身份來 kap 戰後「台語文學之父」林宗源做連結,將戰後 ê 台語文學 kap 陳少廷所消音 ê 日本時代台灣新文學「倒斡」(左傾)思潮 kap 語文運動重 新接合,牽出一條有社會主義精神 ê「『台灣語』文學史」ê 脈絡。

這篇評論對胡民祥來講,毋但是發展出台灣文學「語言」史 ê 重要過門,對 黨外雜誌《台灣新文化》、《台灣新文學》到《台灣 e 文藝》這條後解嚴台語文學 運動史 ê 線索當中173,咱也會當看出伊後來 ê 名作〈台灣新文學運動時期「台灣 話」文學化發展的探討〉改名做〈舌尖與筆尖合一〉轉刊對《台灣新文化》第 15 期去了後,確實掀起一波重新起造日本時代「台灣語」文學經驗,進一步 kap 戰後台語文學接合 ê 趨向,有關日本時代台語文學經驗 ê 討論也愈來愈濟。比如 17 期刊出林旺〈植下那語文的大樹深根〉對語文政策 ê 角度回顧台灣話文論戰,

除了指出論戰 ê 民族認同問題、文言白話之爭,以及漢字 kap 羅馬字 ê 取捨以外,

林旺肯定賴和是徛在台灣民族立場 ê 白話文實踐者,「他可說是第一個以福佬話 為基礎而從事寫作的台灣人」174,面對國民黨將語文問題變做政治問題 ê 語文壓 迫政策,林旺也認為必須愛先透過語言調查、擬定語文政策,koh 需要反省日本 時代 ê 經驗,對民間開始推動:

如果日據時代的台灣,我們有更多的賴和(或更多以羅馬拼音寫作的)而 奠定福佬白話文(或羅馬拼音)的寫作基礎的話,國民黨神通再廣大也無 法如此順利的推動它的「國語政策」。175

171 許水綠,〈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上)〉,《新潮流》4 期,1984.07.02,頁 53。

172 許水綠,〈評《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下)〉,《新潮流》5 期,1984.09.01,頁 63。

173 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 kap 華語文學關係研究》,頁 1。

174 林旺,〈植下那語文的大樹深根──台灣語文之歷史探討與比較研究〉,《台灣新文化》17 期,

1988.02,頁 31。

175 林旺,〈植下那語文的大樹深根──台灣語文之歷史探討與比較研究〉,《台灣新文化》17 期,

1988.02,頁 37。

145

不過,林旺對賴和 ê 肯定,siâng-sî也暴現除了蔡培火以外,基督教 ê 白話字文學 攏猶未出現在台灣文化 kap 文學 ê 歷史眼界當中。《台灣新文化》第 17 期,胡民 祥 koh 再批評陳少廷 ê 文學簡史,但主要是針對伊取消左翼運動 kap 社會主義 ê 史觀,無磕著語文 ê 問題,後來 koh 一波日本時代 ê 台語文學回顧,著愛等到《台 灣新文學》才有 khah 大量 ê 討論。

《台灣新文學》ê 走向雖然 kap 頭前階段 ê 參與者宋澤萊、林央敏,以及胡 民祥有真密切 ê 關係176,但是筆者認為在《台灣新文化》(1986 年到 1988 年)

至《台灣新文學》(1995 年到 2000 年)ê 空白期間,koh 有一項客觀條件,著是 這中間拄好經過台語文學論戰 ê 坎站(khám-tsām)。在論戰當中,台語文學論者除 了林央敏針對廖咸浩「被動」回應 1930 年代 ê 台灣話文運動以外,其他 ê 論述 其實著無 koh 去爭奪日本時代台灣話文運動 ê 詮釋權。照林央敏對〈舌尖與筆尖 合一〉這篇文章高度 ê 文學史評價,講是「國民黨據台後第一篇站在台灣主體性 的立場來看待日治時代的鄉土文學論戰(或稱台灣白話文論戰),並且比較完整 和比較深入的論述當時台灣話文運動的文章」177來看,台語文學論戰爆發 ê時陣,

今才(tann-tsiah)起步 ê 台語文學史論,koh 無法度面對過去在台灣文學史 ê 傳承過 程中,不斷 hông 減損、消磨,最後被當做干證台語文學「失敗」ê 台灣話文。所 以,《台灣新文學》第 5 期刊出康原〈台語新詩的奠基者──兼談賴和的台語詩 歌〉178,這篇文章 tī 胡民祥探討賴和文學語言 ê 論述基礎頂面,繼續整理日本時 代 ê 台灣話文經驗來接合戰後台語文學運動,會當講是論戰過後真自然 ê 趨向。

《台灣新文學》ê 論述 koh 有幾 ê 所在值得討論。頭先是第 6 期刊出呂興昌 在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發表 ê 論文〈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

──論黃石輝台語文學兮觀念和實踐〉,宣告黃石輝 ê 台語小說〈以其自殺,不 如殺敵〉出土。179在台語文學史 ê 意義上,毋但是拍破空有理論無作品 ê 講法,

呂興昌同時借這篇台語小說 ê 論戰語境來干證戰後台語文學 ê 問題:

反對伊(台灣話文)兮人,其中有一個理由是:中國人看無台灣話文,所 以主張普及中國白話文,期待逐個攏識(bat)中國語,而且會曉寫中國 語文,溝通兩地兮文化,che 不是乾礁黃石輝彼個時代兮問題,亦是咱現 此時的問題。180

176 施俊州,《語言、體制、象徵暴力:前運動期台語文學 kap 華語文學關係研究》,頁 26。

177 林央敏,〈簡述早期的台灣話文理論──台語文學運動之二〉,《台語文學運動史論》,頁 30。

178 康原,〈台語新詩的奠基者──兼談賴和的台語詩歌〉,《台灣新文學》5 期,1996.08,頁 296-304。

179 〈以其自殺,不如殺敵〉ê 作者,研究者陳淑容認為是蘇得興,相關討論參見陳淑容,《一九 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頁 136-140。

180 呂興昌,〈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論黃石輝台語文學兮觀念和實踐〉,《台灣新文學》6 期,1996.12,頁 304。

146

面對「現此時」反對台語文學 ê 工具理性 kap 民族認同問題,呂興昌用「望洋失 海兮『事大主義者』」來類比當然是 khah 粗淺淡薄,但是這篇論文 teh 翻案台灣 話文 ê 文學史敘事以外,想欲進一步接合戰後台語文學 ê 發展來穿破(tshng-puà) 華語文學體制 ê 企圖,已經非常明顯。尤其是第 9 期刊出葉笛仝年 8 月 ê 演講稿

〈戰後台語詩的發展〉,更加會當透過林亨泰以外 koh 一位跨語詩人 ê 見證,接 合戰前後台語文學 ê 發展。葉笛對台灣語文 ê 看法 kap 林亨泰類似:「在認同大 台灣的前提下,台灣語文的推廣是建立獨立自主的文化急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181也就是講,比起外來 ê、政治 ê 日語 kap 華語,葉笛 kap 林亨泰攏認為本土語 言才是台灣族群文化 ê 根本,而且猶未達到會當獨立自主發展 ê 程度。而且葉笛 踏話頭講「既然談戰後的發展,便必然有戰前『台語詩』的發生。文化現象是不 會發聲遺傳學上的突然變異的,它必定有前行的地下水潛流……」182這段話毋但 點出台語(族)ê 文化場域一直存在,也印證 tī 戰前、後 ê 強勢語言壓迫之下,

Ho-lo 話帶領「台」語文運動 ê 現實 kap 共識。

除了頂面這兩篇來稿以外,宋澤萊擔任主編,siâng-sî也非常認真透過紹介 kap 論述來確立日本時代以來台語文學 ê 文學史位置。因為伊在早著認為「由鄉 土文學變成台灣文學,再閣變做『台語文學』,這是真自然个一條路矣!」183所 以伊特別規劃「戰後第二波鄉土文學運動」ê 專欄,大量評論、介紹戰後 ê 台語 文學。相關 ê 論文有第 8 期〈論林央敏文學的重要性──繼黃石輝、葉榮鐘之後 又一深化台灣文學的旗手〉、第 9 期〈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

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閱讀「台語詩六家選」有感〉、第 10 期〈論 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試介賴和、黃石輝、宋澤萊、陳雷、王貞 文的台語小說〉、第 12 期〈試介李勤岸、胡民祥、莊柏林、路寒袖、林沉默、謝 安通、陳金順、藍淑貞的台語詩──九○年代台語詩的一般現象〉kap 第 13 期

〈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台語小說的高度成就〉等等。這幾 篇文章 ê 共同點,對宋澤萊將林央敏 kap 黃石輝、葉榮鐘並列 ê 篇名著知影,攏 是將戰後台語文學 kap 戰前台灣話文接合 ê 工程。親像宋澤萊認為林央敏克服黃 石輝 ê 用字問題,是「戰後另外一位黃石輝」,又 koh 將葉榮鐘主張建構台灣集 體性文學 ê「第三世界」論延伸做「台灣民族文學」,是「另一個理論上的葉榮

〈從仿古的鄉土到實在的鄉土──特論蕭麗紅台語小說的高度成就〉等等。這幾 篇文章 ê 共同點,對宋澤萊將林央敏 kap 黃石輝、葉榮鐘並列 ê 篇名著知影,攏 是將戰後台語文學 kap 戰前台灣話文接合 ê 工程。親像宋澤萊認為林央敏克服黃 石輝 ê 用字問題,是「戰後另外一位黃石輝」,又 koh 將葉榮鐘主張建構台灣集 體性文學 ê「第三世界」論延伸做「台灣民族文學」,是「另一個理論上的葉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