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詩 ê 語言」發見「母語 ê 詩」:林宗源 kap「笠」ê 對話

第三章 從鄉土到本土:戰後島內台語文運動的發軔

第二節 行向「本土」:《笠》kap《台灣文藝》ê 台語文學討論

二、 對「詩 ê 語言」發見「母語 ê 詩」:林宗源 kap「笠」ê 對話

「笠」ê 詩觀,會當講是對陳千武所講 ê「兩 ê 球根」發芽(puh-gê)出來,一 ê 是日治時期台灣文學 ê 現代 kap 寫實傳統,來 kap 戰後紀弦所掖(iā) ê 現代主義接 枝。事實上,像白萩、林亨泰、黃荷生、林宗源遮 ê 笠詩人,頭先也有捌參與現 代派、藍星、創世紀詩社,成做「笠」初期包納現代主義 ê 風格。但是,in 後來

83 吳介民,〈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形塑與衝突〉,收錄於 李丁讚等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 315-316。

84 向陽,〈「現代」與「現實」的辯證──論《笠》詩刊本土論述的雙軸延伸〉,《新地文學》1 卷 2 期,2007.12,頁 52。

85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威秀,

2013.01),頁 55。

86 〈鄉土與自由──台灣詩文學的展望〉,《笠》87 期,1978.10,頁 42-43。

87 李喬,〈我的文學行程與思考〉,《台灣文學造型》(高雄:派色,1992),頁 341。

88

攏轉向修正現代主義,普遍反對創世紀 ê 超現實主義。親像趙天儀對現代主義 ê 幾項批判,包括「流行調的風行」、「文言詩的復辟」、「偽現代的氾濫」、「真實性 的失落」,其中對「抽象」、「超現實」、「存在」剾洗(khau-sé) kah 特別厲害。88所 以,為著欲反抗已經行入舞弄文字、講究鋪排形式 ê 現代 kap 超現實主義,「笠」

漸漸向寫實主義、新即物主義返轉(huán-tńg),重新思考「詩是啥物」?啥物是「詩 ê 語言」?欲按怎寫,才有法度寫出有「時代性」koh 合「世代性」ê「現代詩」?

丁威仁將「笠」ê 詩觀分做「本質論」、「語言論」kap「意象論」,認為「詩」

對「笠」詩人來講,毋是詩人干焦用文字將心中 ê 感受寫落來 niā-niā,「詩」ê 本 質必須是詩人用「日常語言」思考「現實經驗」得著超現實 ê「感受」,紲(suà) 落來才將這種意象(image)──也就是「詩想」,用文字 kā 表現出來。詩人若是無 kap「現實」對話,著無法度產生「語言」,若無「語言」著無法度產生「詩」。 所以,「笠」將語言 kap 文字分開,認為詩不只是文字 ê 修辭,語言「先起」、「頭 一手」ê 機能才是追求詩 ê 手路,文字是後屬語言做紀錄用 ê。89所以,「笠」詩 人透過反省現代主義,尤其是超現實主義喪失精神、浮冇(phû-phànn) ê 文字技巧 所確立詩 ê「時代性」,是透過「語言」重新建立詩人 kap 現實世界之間 ê 牽連。

另外,「笠」自銀鈴會 ê 前身跨越到戰後 ê「世代性」,反應 tī 第一代詩人重 新適應語言 ê 經驗頂面。經歷過重新學習語言 ê 痛苦,這種「跨越語言」ê 特質,

予「笠」詩人初期使用語言 ê 侷限,最後變成 in 明朗 ê 詩語風格。90像陳千武特 別講著伊自開始寫日文詩,有一部份是先用台語思考才 koh 轉換做日文;欲寫華 語 ê 時陣,原來用日語思考 ê 物件著愛先轉換做台語,才 koh 再翻譯做華語,到 尾才有法度毋免轉譯,直接翻做華語。91所以解昆樺 ê 觀察大概無毋著:「笠」對

「詩 ê 語言」ê 思考,以及詩人本身 ê 跨語經驗,確實是「笠」相對來講 khah 會 當接受母語創作 ê 機緣。但是詳細來看,這其中並毋是全然無衝突 ê。

咱以上早開始寫母語詩 ê 林宗源 kap「笠」ê 對話來看衝突發生 ê 所在。林宗 源 ê 文學生涯在早也是對現代主義來出發,但是 tī「笠」創立仝年加入詩社以後,

林宗源毋但慢慢綴著「笠」關心現實 ê 大方向 teh 轉斡(tńg-uat),甚至是開始試驗

「方言入詩」ê 寫作,慢慢開始引起「笠」同人 ê 討論。不過,林宗源 tī《笠》

第 7 期發表 ê 詩作〈我是神〉suah 引起袂少䆀(bái)評,像葉泥認為這款表現方式 是一擺失敗 ê 試驗;李篤恭直接講「太土了」,無需要用方言 ê 所在 suah 用落去 是無適當 ê;杜國清 ê 看法是,欲表現地方色彩,主要 tī 精神方面,無一定愛透

88 趙天儀,〈現代詩的暗礁〉,《笠》3 期,1964.10,頁 9-11。

89 丁威仁,〈「本土現實詩學」的啟航──70 年代《笠》詩論初探〉,收錄於《近現代中國語文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06),頁 89-116。

90 解昆樺,《台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頁 312。

91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等編,《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中縣文化,1993),

頁 226。自頂註轉引。

89

過語言;趙天儀、洛夫雖然認為方言 ê 寫作有試驗 ê 價值,但是愛「有技巧地吸 納於國語,豐富國語的語彙」。92林宗源得著這款評價了後,tī「笠」ê 詩觀 kap 語言觀頂面進一步探問:「我們為什麼不從生活中對事物所形成的思維的秩序,

作為詩的形式呢?」93因為對林宗源來講,「詩,是用語言具象地表現其精神的 活動。」94語言仝款是林宗源身為詩人 ê 思維運動 ê 媒介符號,更加是建築詩 ê 基礎,只是林宗源 ê「日常語言」kap 其他同人無仝,是在「國語」之外 hông 譬 相(phì-siùnn) ê「方言」。林宗源 koh 進一步申論伊 ê 詩觀所延伸出來 ê 語言觀:

假如以一種語言思考,而又以另一種語言表現,這種作品,必然是脫線的 作品,不鄉不土的作品,不是發自內心直接產生的詩,不是自己的詩,自 己的文化。……因此有人建議我,不得不用台語時才用,給我很重的感嘆。

95

所以講,「笠」雖然比較 khah 會當接受用生活語言寫詩,不過在 in ê 評判背後所 欲遮閘(jia-tsa̍h)、閃避 ê 真命題是:方言 ê 使用受著華文體制 ê 宰制。「笠」ê 詩 觀 kap 語言觀 ê 斷裂,已經無意中暴現(pho̍k-hiān)這款「國語」中心 ê 語言暴力。

經過〈我是神〉ê 評論以後,林宗源「方言入詩」ê 路線愈來愈顯明,而且 向陽也自 1976 年開始 tī《笠》kap《台灣文藝》試驗用台語創作96,「方言詩」慢 慢毋是意外 ê「個案」,予「笠」在幾落場座談會當中若像有心無意來磕(kha̍p)著 使用方言 ê問題。譬論 1978 年 9 月 ê座談會論著林宗源 kap 向陽 ê方言詩,喬林、

林煥彰認為「沒有必要的話,不宜用方言入詩」、「方言比較有地域限制」,猶原 是典型鄉土文學 ê「魔神仔」teh 變鬼(pìnn-kuí),m̄-koh 相較〈我是神〉ê 評論,其 他 ê 人對方言詩 ê 看法漸漸有改變。像李魁賢確認林宗源 ê 思考語言了後,開始 對教育 ê 層次來思考林宗源 ê 詩語表達 kap 讀者接受之間 ê 坑崁(khenn-khàm);李 勇吉進一步提出林煥彰 ê 看法是以「國語文」寫作為主,搝(giú)出台語 kap 華語 語際之間 ê 主從關係97;林亨泰雖然認為語言 ê 統一是近代民族國家袂當欠缺 ê 條件,政策性 ê 選擇予國語得著優勢,但是每一種語言攏有地方 ê 風俗特色 kap 鄉土情感,並無好䆀懸低 ê 差別,「方言是國語的根,如果沒有方言,也就沒有 國語可言。」98;在 1982 年「笠的語言問題」座談會頂面,李魁賢特別補充講:

92 《笠》7 期,1965.06,頁 68-70。

93 《笠》20 期,1967.08,頁 23。

94 〈詩的問答〉,《笠》20 期,1967.08,頁 48。

95 林宗源,〈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創造自己的文化〉,《笠》93 期,1979.10,頁 39-41。

96 向陽(林淇瀁)ê 創作動機主要是「代替父親說話、探尋父親的生命」,但是伊回應鄉土文學 kap 方言創作 ê 時陣講:「今天從事鄉土文學的作者,不管知或不知,其終極仍是為國語文學做磚 石甚至只是沙土的奠基,將來是不得不犧牲的。悲哀,但是直得。」這時陣向陽 ê 方言觀猶是以

「增益國語文學」,向陽,〈江湖夜雨〉,《銀杏的仰望》(台北:林淇瀁,1980.07),頁 199-206。

97 〈鄉土與自由-台灣詩文學的展望〉,《笠》87 期,1978.10,頁 51-54。

98 林亨泰,〈國語與方言──林宗源詩集「根」序──〉,《笠》107 期,1982.02,頁 42-43。

90

「以方言說話的人,從思考到寫作,不知不覺當中會有一種語言的轉化過程,這 是用國語說話的人不易理解的地方,也可能造成彼此對語言追求的方式不同。」

99所以,這 ê 時陣已經有袂少「笠」詩人 tī 共同 ê 詩觀基礎頂面,會當理解、接 受林宗源 kap 向陽 ê 方言詩路,並且 koh 有踏著語際之間彼條權力無對等 ê「政 治」界線,m̄-koh「笠」並無 koh 再進一步挑戰華語 ê 文化霸權,用趙天儀 ê 觀 點來代表:「我們不懷疑使用國語的正統性,但為了充實語言,必要的話也容納 台語,這也是生活經驗的擴大化。」100

其實咱看上早開始用方言創作 ê 林宗源,一開始也並毋是欲向倒(ànn-tò)華語。

伊認為建立共同語 kap 提倡台語並無衝突,tī 接受華語成做共同語 ê 前提之下,

伊講:「假如能好好地運用方言,是可以為國語注入精彩的神髓,豐富國語,使 國語與台語融洽,成為一種文學創作的語言。」101這種看法對照趙天儀承認「國 語正統性」ê 立場,其實差無外濟。但是比較後來 ê「台語文學之父」,林宗源到 底是 tī 啥物款 ê 機緣之下拍開「台語文學」ê 轉機,無法度接受國語正統性之下 ê「方言文學」?咱看伊 tī《台灣文藝》第104 期發表第五篇〈沉思及反省〉,針 對母語文學一直以來面對 ê 打壓所提出 ê 看法:

我想,身為台灣的作家,為何不愛惜家治的話,活在現時現地,講一款不 是咱平常講的話,所寫的文學,麥(要)安(按)怎稱為台灣文學列(咧)。 母語是生產文學的語言,也是台灣文化的命脈,一個作家連即款自覺,即 款精神也無,所寫的作品,不知麥叫做啥貨,我叫它是半仿仔的文學。……

在我想來,寫好詩無啥物稀罕,建立新觀念,新思想,創新詩藝,者(才)

是咱現時必須自覺、認識、抱負、實踐的代誌,若無安呢!台灣作家就是 寫萬首,萬篇,也無啥物(什麼)定位可談。102

kap 林宗源過去相對溫馴(un-sûn),對詩 ê 文學語言來證成母語書寫正當性 ê 純文 學理論相比較,這時陣伊已經開始對台灣文學 ê 文化、歷史 kap 政治層面,申論 母語文學所受著 ê 壓迫。這種提法 ê 變化,也 kap 伊特別提出「台灣文學定義」

以及「台灣作家定位」這兩 ê 問題意識真有關係:因為這篇「反省」雖然表面上 無明講,但其實著是針對 1986 年李昂 kap 鄭愁予參加國際文學會議受著歧視,

引起台灣文壇震盪 ê「台灣作家定位論」所做 ê 回應。

為啥物愛特別指出台灣作家 ê 定位問題?因為這 ê 問題毋但表示頭先「台灣 文學」正名 ê 論爭根本猶未結束,而且更加是對「台灣文學」正名 ê 挑戰:已經

99 〈「笠的語言問題」〉,《笠》110 期,1982.08,頁 15。

100 〈鄉土與自由-台灣詩文學的展望〉,《笠》87 期,1978.10,頁 51-54。

101 林宗源,〈方言與詩〉,《笠》123 期,1984.10,頁 18-21。

102 林宗源,〈沉思及反省〉,《台灣文藝》104 期,1987.01,頁 13-14。

91

有「台灣意識」ê 台灣文學,猶 koh 無法度展現家己 ê 主體性來 kap 中國文學有 所區別,島內 ê 中國文學論者也因為台灣 ê 孤兒外交,得袂著國際承認。林宗源

有「台灣意識」ê 台灣文學,猶 koh 無法度展現家己 ê 主體性來 kap 中國文學有 所區別,島內 ê 中國文學論者也因為台灣 ê 孤兒外交,得袂著國際承認。林宗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