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台灣」文學走揣政治厝頂:《笠》kap《台灣文藝》ê 本土想像

第三章 從鄉土到本土:戰後島內台語文運動的發軔

第二節 行向「本土」:《笠》kap《台灣文藝》ê 台語文學討論

一、 對「台灣」文學走揣政治厝頂:《笠》kap《台灣文藝》ê 本土想像

黃荷生……等等總共 12 位本土詩人,tī 詹冰 ê 故鄉──客家庄「卓蘭」成立「笠」

詩社,6 月開始發行《笠》詩刊。但是,「笠」其實 kap 日治時代尾期由張彥勳 所成立 ê 同人社團「銀鈴會」有真密切 ê 關係。1942 年,彼當陣猶是台中一中學 生 ê 張彥勳 kap 朱實、許世清,因為對新詩 ê 寫作有興趣,suah 來組織文藝社團,

並且家己發行刊物《邊緣草》(うちぐさ),林亨泰、詹冰、錦連攏是早期著加入 ê 成員,後來社團正式成立,號做「銀鈴會」,吸引著愈來愈濟(tsē)文學有志。這 期間,《邊緣草》經過台灣「光復」,改名《潮流》,但是猶原無法度克服日文版 報紙停刊了後,koh 愛重新學習「國語」ê 障礙。所以《潮流》干焦(kan-na)維持 五期,1949 年著因為跨語 ê 困境猶未克服70,另外 koh 受著四六事件 ê 牽連來廢 刊。

一直等到十五年後,仝款是對日本時代行過來 ê 小說家、漢詩人吳濁流,大 病險死了後,為著欲聚合本省作家來改變台灣文壇「還呆滯在五四時代的堅殼中,

沒有進展」、「不是落於新八股的窠臼,就是沒有個性的同一類型」71ê 現象,另 外是欲挽救 1950 年代以來,像《文藝創作》、《文星》等等重要刊物停刊,本省 作家發表空間減少 ê 危機,所以伊家己出錢,也毋驚彼當陣掛上「台灣」兩字可 能引起 ê 爭議,堅心辦《台灣文藝》來提供青年作家發表 ê 空間。《台灣文藝》

籌備會後,受著鼓勵 ê 本省詩人贊成吳瀛濤 ê 建議,認為需要一本純 ê 詩刊,來 彌補綜合性質 ê《台灣文藝》72,再加上本土詩人已經重新掌握華文成功跨語,

仝款想欲 tī 以外省作家為中心 ê 文學場域當中開始走揣落筆發表 ê 空間,「笠」

才繼承「銀鈴會」以來 ê 筆陣(tīn),kap《台灣文藝》齊向前行。

《笠》kap《台灣文藝》成做戰後台灣本省作家重新出發 ê 車頭,確實有幾 項重要 ê 原因。首先,兩爿(pîng) ê 筆陣 kap 日治時期 ê 文學傳統攏有真強烈 ê 連

70 張彥勳,〈從「銀鈴會」到「笠」〉,《笠》詩刊 100 期,1980.12,頁 30-33。

71 吳濁流,〈台灣文藝雜誌的誕生〉,《台灣文藝》1 期,1964.04.01,頁 46。

72 陳千武,〈吳濁流十年祭──談《笠》的創刊〉,《台灣文藝》102 期,1986.09,頁 12-15。

85

結,除了成員當中攏有跨越到戰後 ê 頭一代作家,而且作家之間也有跨刊物 ê 交 流以外,吳濁流也 tī 鍾肇政 ê 建議之下,有意識欲用「台灣」kap 戰前三代 ê《台 灣文藝》有所傳承73,認為「我們要推動的是台灣本土文藝,若非冠有『台灣』

二字即失去辦雜誌的意義。」74顯見《台灣文藝》毋但是這 ê 集團直接繼承歷史 經驗 ê 符碼,也是戰後台灣文學行出二二八以來 ê 驚惶(kiann-hiânn),「本土意識」

koh 再覺醒 ê 宣言。75也當因為按呢,《台灣文藝》ê 活動不時受著警總派人來監 視。76

另外,雖然在威權政治 ê 禁忌之下,雙方攏有對政治議題「噤聲」,避免犯 著禁忌 ê 共識,但是遮 ê 本土作家攏 tī 中國文學 ê 大敘事之下,將反官方 ê 立場 kap 認同本土 ê 意識,轉化做「純」文學 ê 實踐 kap 討論。所以,咱會當理解吳 濁流 kap 警總交涉使用《台灣文藝》來堅持台灣文學 ê 本土性,但是伊 ê 論述又 koh 無法度將台灣文學 kap 中國文學割 kah 傷過清氣,迫使《台灣文藝》用名釘 根本土了後,必須用台灣文學 ê「特殊性」來 kap 中國文學保持一種曖昧 ê 牽連,

伊講:

台灣文藝,要根據台灣的特殊環境而產生一個個性,這個性又要合於中國 的普遍性,同時具備世界的普遍性,才有價值可言。……現在中國文學,

具有另一種特殊性質,現在我們在台灣特殊環境下掙扎,其文學也在這樣 環境苦悶,若是不承認這樣特殊環境,也無法創造有生命的作品……所以 現在的中國文學須要認清楚台灣的特殊環境,才有實在性,根據實在的特 殊性,才能產生優秀作品……77

但是這種曖昧性,也 kap 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想欲復興「漢詩」有真大 ê 關 係。吳濁流本身是客家人,再加上師範學校時代 kap 台南詩社「南社」社長趙雲 石 ê 後生趙雅佑仝窗,客家山歌 ê 文化素質 kap 漢詩創作 ê 啟蒙,予吳濁流日後 對漢詩產生一種特別 ê 感情 kap 堅持:漢詩毋但是吳濁流文學生命當中最主要 ê 學識 kap 書寫方式,更加是 tī 日本時代對抗殖民體制,到戰後對抗西方文化 ê 漢 文化主體。78另外,吳濁流有提起「漢詩」這 ê 名稱所引起 ê 爭論,講有一寡人

73 第一代是 1931 年留日學生吳坤煌所創,第二代是「台灣文藝聯盟」機關誌,第三代是「皇民 奉公會」接收《文藝台灣》kap《台灣文藝》了後另外 koh 辦。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 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34 卷 10 期,2006.03,頁 125-165。

74 張彥勳,〈從「銀鈴會」到「笠」〉,《笠》詩刊 100 期,1980.12,頁 32。

75 陳鴻森,〈台灣精神的回歸-《笠》詩刊前一百二十期景印本後記〉,笠詩刊編輯委員會,《時 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一~一二○期景印本(一)》(台北:學生書局,2000.09),頁 34。

76 林鍾隆,〈台灣文藝與吳濁流〉,《台灣月刊》238 期,2002.10,頁 12-14。

77 吳濁流,〈漫談台灣文學的使命─答鄭穗影君的詢問─〉,《台灣文藝》1 卷 4 期,1964.07,頁 74。

78 黃美娥,〈鐵血與鐵血之外:閱讀「詩人吳濁流」〉,收錄tī 林柏燕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 專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頁 28-36。

86

kap 中國文藝界聯誼會反對使用「漢詩」,認為這是日本人所號,「光復」了後應 該毋通 koh 用,愛改做「舊詩」。但是吳濁流認為舊詩是相對西洋 ê 新詩來講,

若是就詩 ê 發展 kap「國格」ê 層次,一定愛稱做「漢」詩才有法度對同(tuì-tâng)。

79可見,吳濁流對「漢詩」ê 認知,並無排除中國文學 ê 傳統,也包容日本時代 台灣文學 ê 特殊經驗在內,甚至是拒絕「光復」ê 政治觀點對文學 ê 介入。所以,

咱會當講吳濁流 ê 漢詩觀,以及《台灣文藝》對遮所延伸出 ê 曖昧立場,應該是 khah 倚近文化認同 ê 層次,用游勝冠 ê 講法,至少是一種「中國-台灣」重疊 (tîng-tha̍h)意識 ê 典型,無一定完全攏是中國民族主義 ê 意識。

「純」文學 ê 策略 tī《笠》尤其明顯。「笠」這 ê 名專工欲 kap「皇冠」對比,

強烈表現 in 欲追求台灣本土民間 ê、樸實 ê 風格,koh 再看林亨泰所寫 ê 刊頭講:

「我們所渴望的是:把呼吸在這一個時代的這一個「世代」(Generation)的詩,以 適合於這個時代以及世代的感覺痛快地去談論。」80看起來是真單純 ê「詩學」

討論,但是後面 ê 聲明內底,又 koh 浮現出「笠」ê 詩觀內底對「本土」ê 想像:

五四對我們來說,已不再意味著什麼意義了。我們可以將五四看成過去的,

正如我們將唐、宋視為過去的一樣l這是我們敢斷言的,因為我們以有了 與前時代完全相異的詩的緣故。81

對頂面 ê 宣言來看,向陽認為《笠》所行 ê 詩路,是欲追求詩 ê「時代性」kap「世 代性」:強調詩愛合「時代性」,繼承現代主義 ê 詩學,但是又 koh 會通反省超現 實流派脫離社會現實 ê 毛病;自戰前跨越到戰後,也跨越外來統治者語言霸權 ê

「跨越語言的一代」,成做「笠」另外一種「世代性」,除了予 in ê 語言選擇 kap 詩學主張,偏向主張明朗素樸 ê 生活語言以外,in 所承擔 ê 歷史經驗,也是「笠」

傳承日本時代 ê 文學傳統 kap 集體記憶 ê 意義所在。這兩種性格毋但是「笠」集 團 ê 本土意識 kap 詩學論述 ê 基礎,透過這兩種性格,將 in 所欲追求 ê「台灣現 代詩」自中國古典 kap 五四新文學 ê 系譜當中割出來,也是《笠》kap《台灣文 藝》立場相倚、互相支援,tī 干證台灣本土性 ê 過程當中內外呼應 ê 證明。82

就《笠》kap《台灣文藝》ê 成立 kap 發展來看,這兩份刊物 kap 文學集團相 對來講,確實無親像吳介民對鄉土文學論戰 ê 觀察。吳介民認為,鄉土文學論戰 已經發展做「公共論壇」ê 形式,也是一場各種社會身份認同表意 ê「文化鬥爭」,

更加是「各種論述主體在摸索與重塑集團認同,也是原來潛藏在各個社會角落的

79 吳濁流,〈關於漢詩壇的幾個問題─我的管見─〉,《台灣文藝》1 卷 3 期,1964.06,頁 77。

80 林亨泰,〈古剎的竹掃〉,《笠》1 期,1964.06,頁 3。

81 林亨泰,〈本社啟事〉,《笠》1 期,1964.06。

82 向陽,〈「現代」與「現實」的辯證──論《笠》詩刊本土論述的雙軸延伸〉,《新地文學》1 卷 2 期,2007.12,頁 44-46。

87

不滿邁向公開反抗的前聲。」83「文學」是跟綴(kin-tuè)在「鄉土」──這 ê 牽涉 著政治、社會、歷史等等複雜論題 ê 後壁,甚至引起官方 ê 介入,王拓、楊青矗 兩位作家也因為美麗島事件入獄。所以《笠》無積極介入,顛倒透過文學技巧 ê 暗喻來介入社會現實84,拄好(tú-hó)也顯示鄉土文學論戰背後所指向 ê 政治性。

只不過需要說明 ê 是,筆者使用「對台灣文學走揣政治厝頂」ê 修辭,並毋 是講《笠》kap《台灣文藝》自開始著完全無向望(ǹg-bāng)、預設某一種政治 ê 想 像,事實上,咱 ê 後設立場也無法度完全定論在政治壓迫之下 ê 認同表意到底是

「抵抗」抑是「轉向」。這款 ê 修辭只是欲強調在「回歸現實」ê 文化潮流之下,

這陣本土作家選擇徛 tī 避免直接沐(ba̍k)著政治,也無欲 kap 官方以中國文學做中 心 ê 文藝政策有所區別、對抗 ê 立場頂面,直接用 in ê 文學實踐確立本土 ê、台 灣 ê 主體性,間接成做一種有政治意義 ê 回應。這方面,《笠》、《台灣文藝》其 實 kap 鄉土文學論戰當中 ê「鄉土派」(包括中國 kap 台灣意識)有相仝 ê,對「本 土」、「現實」ê 關懷。譬論講「笠」自創社初期原本是行「詩學批判」ê 路線,

但是 tī 1970 年代 ê 社會 kap 文壇氣氛之中,仝款也進入「鄉土現實」時期來追求

「鄉土性」85,也就是李魁賢 ê 講法:「笠本來就走現實主義路線,關心生活,凝 視現實。鄉土文學論戰以前,笠就是走著這種路。」86另外,《台灣文藝》雖然 像李喬所表示:「對於所謂「鄉土文學論戰」,我個人始終沒有特別感受,因為從 作品可以證明「鄉土文學論戰」之前,我早就在寫「論戰之後」那種作品了,而 且佔了迄今為止產品的一半左右。」87但是《台灣文藝》也無分論戰立場,專題 紹介、評論鄉土文學作品 kap 作家。所以,延續頂面咱對鄉土文學文體使用方言 ê 分析,《笠》kap《台灣文藝》在這方面,敢(kám)有展現 kap 鄉土文學仝款 ê 問 題?以下咱來看《笠》、《台灣文藝》這兩份刊物 kap 方言創作 ê 關係,進行分析 kap 比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