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資料分析:家傳菜餚之共食與敘事

第四節 家傳菜餚的認同與傳承功能

二、 家庭傳統的複製與轉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家庭傳統的複製與轉移

家傳菜餚的味道與意義可協助個人理解家庭與建構自我,而若置於長遠家庭 生命歷程論之更可見其傳承意涵。根據前章分析家傳菜餚敘事內涵可知,家中飲 食習慣或是具特殊意義的料理往往與特定家庭儀式扣連,如外婆家的「雞酒」總 在「劉家女人坐月子」時登場因而成為重要儀式料理,久而久之便使料理也成為 儀式的一部分而深植於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中。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家傳菜餚的

「儀式化」或「傳統化」仰賴各代成員一再反覆進行同樣的飲食活動,是經年累 月的家庭經驗刻劃出繼往開來的生命軸線,故傳承意涵即在「家庭傳統的複製與 轉移」中隱隱發酵。

可成為家庭傳統的飲食活動雖多與節慶儀式相關,但日復一日飲食行為也不 斷累積出各種意義,因此大至家庭儀式、小至瑣碎習慣皆處處可見家庭之深遠影 響,如六女兒認為:「我覺得飲食真的一定會受到 家 家裡的影響 因為你真的

/就是 你小孩子小的時候 大人提供什麼 他就是吃什麼然後大 大人提供怎樣 的習慣 他們一定 就是 我們就是接受/小孩子就是接受啊」。她續以「吃早餐」

為例說明從小受外婆養成的飲食習慣與家庭氛圍不停在成長經驗中潛移默化,不 知不覺也成為自己養育下一代的方式。

我覺得外婆 如果就飲食方面給我的影響比較深的就是 早餐 吃稀 飯這個習慣然後我覺得就是說 還有一個堅持就是說小孩子 要吃完早 餐 在家裡吃完早餐才去上學 對啊 這是 我跟外婆/外婆給我的 吃早 餐的習慣 然後我也會這樣子 對我自己的小孩(六女兒,2013 年 5 月 2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在小孩子自己會主動說要吃稀飯 對啊 所以這個 這個也就是 從小養成的那種 飲食習慣 對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早餐吃稀飯是 最

(笑)最幸福的事(笑)(2 秒)(六女兒,2013 年 5 月 25 日)

過去外婆因忙於工作無暇細心照料孩子,但她仍堅持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煮 飯,只為讓兒女們有熱騰騰的早餐與便當可吃,其持續而內斂的付出不僅透露對 子女的關愛更在六女兒心中立下「為人母親」的榜樣。現代家庭平日早餐多以外 食打發,六女兒卻像外婆一樣堅持自備餐點讓小孩「吃飽再出門」,不只因為從 小養成的習慣使然,更因「在家中享用早餐」對六女兒而言是相當美好的家庭互 動過程,故她期望能以相同經驗帶給孩子無限溫馨與安穩感受。

「藉由複製飲食經驗來延續家庭意義」也可從兒子「初一吃早齋」的經驗中 理解。外婆家在大年初一早上必吃發糕、豆干、芹菜與花生等素菜,但兒子從小 覺得素菜清淡無味而非常排斥,直言:「我學生時代幾乎 我初一早上是都沒有吃 的 對(笑) 因為那時候不知道吃素的好(笑)」,直到成年後為了帶家人到廟宇 參拜,才開始於行前特地陪外婆一起吃早飯,由此逐漸體會素菜的清香回甘並也 試圖傳達給自己的小孩。

我後來發現其實 其實只是白飯配 配~ 花生配那個 川燙的那幾 道菜其實 還真的滿有味道的 呴 那~那至於我的小朋友呢~ 是 呃 吃他們大概只會吃~發糕吧 對 但是我會考他們 我會考他們就是 它 代表的的意思是什麼 通常他們兩個會搶答 譬如說ㄟ發糕就是希望說

~呃~ 大家能夠~來年能夠發財(兒子劉文卿,2013 年 5 月 21 日)

兒子隨著年紀增長改變飲食習慣也透過各項素菜的意義感到其「頗有滋味」, 除了自身的體悟外,他也期許孩子能從小接觸家中的飲食習慣與箇中道理,即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孩子們只吃發糕,兒子仍透過「問答遊戲」將年節素菜象徵的各種祈福意涵教予 他們,透過共食與共享故事展現出家傳菜餚敘事之傳承作用。

是故,家庭傳承是貫穿家庭並賦予家庭認同感的軸線(Thompson et al., 2009,

p.108),當象徵家庭傳統的飲食經驗透過各代家庭成員不斷複製與轉移時,彷彿 清楚描繪出家庭歷程的軸線而串起家庭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使菜餚所承載 的記憶與價值觀得以隨著時序推進並發揮維繫家庭之效。

三、「我家」與「別人家」

除可從家庭成員之間的經驗傳遞來探看家庭菜餚之認同與傳承功能,外婆與 兒女們的敘事中也常見以「我家」與「別人家」之區隔來形塑自身家庭之歸屬感。

相較於前述是以家庭內部經驗來建立認同,家庭成員所強調口味與飲食習慣的獨 特之處則是透過「內外之差」之無形界線描繪出自身家庭範疇,一如韓良露(2013)

曾言:「家傳年菜本非宴客菜,不是給外人看好的面子菜,而是一家人分享回憶 的裡子菜」。

以外婆家「大年初一必吃早齋」的習慣而言,儘管外婆表示其為流傳已久的 傳統習俗並強調「大家都是這樣吃的」,兒子卻發現這項傳統並不是每個家庭皆 有的飲食習慣,他也從中察覺專屬於外婆與晚輩的親密互動意象。

我個人是認為其實 不管這一些菜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 我後 來才知道其實不是每個家庭禮拜/每個年初一早上都吃這個的 但是 在我們家有 那~我覺得它 與其說這些菜表達的意思 不如說其實這是 一個 長輩 呴然後她對於~ 家裡的每一個成員 每一個晚/後生晚輩 每一個小孩 她 對於新的一年 她發自內心地 期待 或是祈禱 他們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夠平平安安 然後~ 這這種心情 我覺得其實它 它是~ 它是很珍貴 的(兒子劉文卿,2013 年 5 月 21 日)

兒子原先對於家中年年都吃素菜料理感到相當習以為常,「我後來才知道其 實不是每個家庭禮拜/每個年初一早上都吃這個的」卻道出年節素菜的廣泛意義 背後尚有其獨特家庭脈絡,而其蘊含之家庭性格與價值觀往往須透過與他人比較 才得以清楚浮現。如四女兒談及外婆向來友善好客,每當親友來訪總以水果茶點 接待,直到她高中時去同學家拜訪才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待客氛圍,對方父母的冷 漠態度尤其令她深感詫異:「原來不是每個人都這樣 就是說ㄟ你去到家裡然後他 們就會上前跟你打招呼然後給你 喝水啊 就倒茶給你啊或是吃水果 哦我印象很 深刻」。

這番「天壤地別」的差異體驗也發生於六女兒的「帶便當」經驗中,由於她 從小吃慣外婆準備的熱便當,成年就業後卻發現同事們清一色帶著「前一晚準備 的冷便當」,這才驚覺外婆早起料理的辛苦而直說:「在那之前我覺得不可思議 因 為我們家的便當從來都是 熱的」。四女兒與六女兒的有趣體驗說明家庭系統具有

「獨一無二」之特性,而「我以為大家都這樣」、「我們家從來都是」更展現對家 庭經驗與精神之認可。

上述兒女們的敘事內容常以「我們家」來劃分自身家庭與他人之別,由於相 關飲食記憶多出自兒時成長經驗,故「我們家」的定義幾乎與「原生家庭」之範 疇重疊。但有趣的是,隨著兒女們皆已成家立業,其認知的家庭範圍已從原生家 庭延伸出婆家家庭或自身小家庭等概念,使家傳菜餚敘事中的「我家」與「別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家」產生「同中有異」的有趣現象。

舉例而言,劉家子女小時候都曾歷經初一吃早齋的傳統,但女兒們出嫁後開 始承襲婆家飲食習慣,在餐敘過程中反而詢問起各項素菜的象徵意義,而在分享 婚後家庭的年節素菜時也開始以「你們家」、「我們家」與「他們家」等詞來稱呼 不同家庭範圍,凸顯個人次生涯24對家庭概念之影響。

四女兒:你們呢你們也是這樣嗎 兒子:嫁出去應該就沒有了吧

四女兒:是那個 他們是那個金針跟豆干煎一煎然後煮麵線 六女兒:可是我們家是吃那個芥菜

兒子:也是初一哦

六女兒:嗯然後撕一絲一絲的 四女婿:我們年初一都是吃素

兒子:對啊我們也是吃素啊 都吃這一道

四女婿:金針 豆干 炒一炒 炒一炒 炒花生油 然後就煮麵線湯 二女兒:你們這麼功夫還煮麵線

六女兒:可是我們家只有麵線跟那個芥菜 四女婿: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吃啊

兒子:那這樣吃麵線是有長壽的意思是嗎

六女兒:對啊(家庭聚餐活動,2013 日 5 月 5 日)

大家一同享用年節素菜時四女兒首先問起「你們」是否也有這項習慣,隨著 兒子回應「嫁出去應該就沒有了」可知四女兒稱呼的「你們」是指其他姐妹,此 時四女兒的家庭概念已有別於原生家庭範疇而涉及兒女們的婚姻次生涯。然而,

當四女兒接著解釋「他們」習慣吃金針豆干麵線時,又再勾勒出一道偏向「四女 婿原生家庭」之範圍,顯示原生家庭與婚後家庭彼此交織影響,而整體對話過程

24 Hill & Rodgers(1973)認為家庭會隨世代發展開啟不同生命歷程階段故提出「家庭生涯」概 念,Aoldous(1978, 1996)則進一步指出家庭生涯內含手足生涯、婚姻生涯與親職生涯等「次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反映成員心中不同範疇之家庭概念。

總結而言,透過「你們家」、「我們家」與「他們家」等用語可形塑我者與他 者之別或勾勒不同家庭範疇,每當以菜餚口味、飲食習慣甚至家庭氛圍的進行「比 較」而感到「差異」時,皆是個人歸屬感之展現。是故,在個人次生涯之影響下 會產生不同範疇的家庭概念,儘管彼此有所區隔與重疊而形成「同中有異」之現 象,但不變的是家庭成員皆在各種家庭範疇中以最熟悉的飲食經驗尋求穩定與建 立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