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二、 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後續研究建議

(一)家庭敘事之記憶錨點

由於本研究關切家庭飲食敘事如何涉及家庭記憶,主要從「時間」角度探看 記憶形塑與流動的軌跡,並也由此提出家庭敘事之「歷時性記憶」與「共時性關 係」等理論意涵。然而分析整體敘事內容可發現,以飲食為核心的家庭故事除可 透過反覆進行的飲食經驗而成為開啟敘事之記憶錨點,外婆與兒女們的敘事過程 皆涉及特定空間之場景描述,如外婆蹲坐於家中長廊吃雞酒、一家人在廚房的天 井下方合力製作年糕等畫面。一如本文研究結果綜述(2)(見圖 5-2)所呈現,

家庭生命歷程之時間軸上尚有特定故事節點與其空間關係,說明歷史場景或空間 亦是促發家庭記憶之關鍵,故未來研究或可從「空間」角度探討家庭敘事內涵。

賴玉釵(2013)認為家族敘事引發之想像活動包含對歷史場景或空間的聯想,

亦如紀奕川(2008)分析《寒流暖流》、《流》等台灣作家之家族書寫時指出家族 照片可使家庭成員憶起過往居所而喚起對特定空間之情感依賴。而以家傳菜餚來 說,其所蘊含之傳承意義往往藉由長遠歷時特性與反覆進行之儀式化而得顯現,

但此些料理的食用情境涉及家人團圓、節慶與宴席等概念,使得「圓桌圍坐」、「菜 餚擺放」與「餐桌布置」等空間意象逐漸浮現。

是故,本文認為除可從「家庭照片」這類直接呈現視覺景觀的媒介來探討家 庭敘事之空間意涵外,家庭共食情境亦具有特定空間意義(如廚房、餐桌)而可 從中探討家庭記憶與情感如何依附其中並形塑家庭認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家庭傳承與性別角色

根據 Tompson et al.(2009, p.108),「家庭傳承」是「貫穿家庭並賦予家庭 認同感的軸線,透過講述家庭故事的溝通行為所組成,並會隨著時間推進而持續 重構」,此定義中涉及家庭之時間推移與世代發展概念,但透過研究結果可知家 庭範疇會隨著成員開展次生涯而有變化,亦將影響「傳承」軸線之運作與發展。

由於看似線性綿延後代的家庭傳承實則涵蓋各式家庭面貌,在以父系社會為主之 華人文化脈絡下,本文認為「性別角色」似是可切入探討家庭傳承之有趣面向。

第二章曾提及家庭飲食記憶相關研究可見性別角色與傳承之關聯,如

Counihan(2002, 2004)認為食物可做為特定性別(尤其是女性)之記憶載具,

而 Meyers(2001)亦曾指出女兒往往透過學習母親手藝來繼承看待食物的態度、

理解食物之節慶意涵與安撫家人等功能。此些討論可呼應 Stone(1988)之觀點,

認為同性別的長輩常成為人們理想生活的角色模範或領導指標。而就外婆與女兒 們的關係來看,女兒們的確承襲外婆勤簡樸實、關愛家人之性格。如四女兒認為 自己能如外婆一般吃苦耐勞,而六女兒試圖複製「讓孩子在家吃早餐」的飲食習 慣,皆反映她們對外婆「母親」角色之認可與嚮往。

有趣的是,由家傳菜餚初步涉及的傳承面向或可就母女手藝相傳論之,但研 究發現家中女性後輩多因「出嫁」而開展婚姻次生涯,即使習得母親手藝卻因逐 漸遠離原生家庭而不再承襲菜餚蘊含之家庭傳統與儀式,飲食經驗也常隨婆家傳 統或自身小家庭習慣而呈現另番風貌。因此,本研究雖欲探究家傳菜餚於外婆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兒女之間的傳承意涵,但對兒女來說,實際肩負延續家庭飲食傳統重責之角色是 由兒子擔任,女兒們則多就飲食偏好與料理習慣面向來繼承外婆家的家庭口味。

綜上所述,除時間發展與世代交替概念外,本研究認為「性別角色」亦是探 討家庭傳承之重要面向,或可從中開展男性角色如何繼承家庭飲食傳統之研究議 題。

(三)以家庭為核心之華人傳播展望

本文以家傳菜餚為例探究家庭敘事中飲食記憶與生命傳承之關聯,若置於家 庭傳播研究領域論之,似可提供新興研究視角並進一步開展為華人傳播領域之研 究面向。

誠如 Arnold(2008)所言,家庭敘事之傳播概念含有「家庭傳播與社會文化 的連結」之面向,意指人可在家庭中學習溝通模式以適應社會架構並與他人互動,

說明個人以家庭為核心而向外擴及社會乃至世界之溝通行為。而以家庭敘事之飲 食經驗而言,外婆與兒女們的敘事內容與共食過程皆展現華人社會互動特徵,一 方面是家庭成員習以食物來傳遞情意,顯現華人社會較為含蓄內斂之溝通特質;

另方面則透過菜餚召喚之家庭羈絆與情感展現深植於華人社會之家庭觀念。上節 探討理論意涵「華人飲食特徵與家庭意象」即曾指出,華人社會與西方社會在家 庭觀念、情感展現與溝通型態皆有差異,以家庭飲食敘事而言,華人家庭可能較 西方家庭呈現更為含蓄而內斂的溝通內涵。

《中華傳播理論與原則》一書曾探討華人傳播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強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為因應時代潮流之變化與衝繫,未來展望可聚焦於具有文化認同與特色之華人傳 播學研究以彰顯獨特性並進一步思考與全球化浪潮結合之可能(陳國明,2004a)。 就華人社會之文化特性而言,此書集結多篇細論並從「和諧」、「關係」與「禮」

等面向探討華人溝通行為(陳國明,2004b;馬成龍,2004;肖小穗,2004)。此 些溝通特性似是奠基於華人社會以家庭為核心之社會互動關係,然而現今華人傳 播相關研究甚少針對家庭進行討論(陳國明,2005),殊為可惜。故本文認為可 從建構個人溝通行為之起點──家庭敘事或家庭傳播角度著手,或可比較中西方 家庭溝通型態(包括語言表現、行動表現與情感表現)之差異,由此開展出得以 反映華人文化特質之傳播研究。

網日期 2013 年 3 月 1 日,取自 http://no6734.pixnet.net/blog/post/29114531)

王玉波(1988)。《歷史上的家長制》。新店:谷風。

2001-07-27 ~ 2001-07-28。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

與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文化。(原書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肖小穗(2004)。〈禮與華人溝通行為〉,陳國明(編),《中華傳播理論與原則》,頁 379-405。

台北:五南。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亦園(2000)。〈中國飲食文化研究的理論圖像〉,徐小虎、陳麗宇(編),《第六 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究會論文集》,頁 1-16。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詮釋與分析》。台北:濤石。(原書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London, UK: Sage.)

吳信如譯(2005)。《故事讓願景鮮活》。台北:商周。(原書 Leobbert, M. [2003].

Storymanagement: Der narrative ansatz für management und beratung. Stuttgart, DE:

Klett-Cotta.)

吳昭怡(2003 年 11 月)。〈給產品說一個故事〉,《天下雜誌》,286:160-162。

U. [2002].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Reinbek bei Hamburg, DE: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林劭貞(2010 年 7 月)。〈家族生命故事建構之方法探討──影像敘事與傳記生命史研

林思宇(2011.05.15)。〈公公嚐家傳菜掉淚 媳赴陸學〉,中央社。(上網日期:2012 年 10 月 5 日,取自

http://family.20187.org.tw/2011home/mei-ti-bao-dao/mei-ti-bao-dao/1000515zhongyan gshegonggongchangjiachuancaidiaoleixifuluxue)

林保寶(1998)。《莿桐最後的望族──我這樣探尋家族故事》。台北:玉山社。

The story of a boy’s hunger. New York, NY : Gotham Books.)

紀奕川(2008)。〈台灣作家日語文字中的家族書寫──以《寒流暖流》、《流》、《漂 浪的小羊》為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

姚媛譯(2002)。《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原書 Berger, A. A. [1997].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CA: Sage.)

洪嘉敏(2009)。〈東南亞移民女性來台後在家庭內飲食習慣之變化 〉。暨南國際大 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50(4):17-44。

倪鳴香(2012)。〈訪談文本轉錄格式〉。台北:政治大學 2012 年「教師傳記研究」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 New York, NY : Vintage Books.)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越南與印尼籍女性的 337-362。台北:五南。

陳國明(2005)。〈書評-台灣傳播學的想像〉,《新聞學研究》,83:211-217。

畢然、郭金華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原書 Halbwachs, M. [1994].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émoire. Paris, FR: Albin Michel.)

張雅雲(2012)。〈阿嬤的節慶食物曆〉,《青芽兒》,53:18-21。

梁漱溟(1963)。《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中正。

張璉(2010.02.07)。〈譜寫代代情 找血脈裡的秘密〉。《聯合報》(《元氣周報》),3

黃光玉(2006)。〈說故事打造品牌:一個分析的架構〉,《廣告學研究》,26:1-26。

費孝通(1947)。《鄉土中國》。香港:鳳凰。 100:274-284。

黃懿慧(2010)。〈華人傳播研究:研究取向、辯論、共識與研究前提〉,《新聞學研究》, 105:1-44。

楊昭景、邱文彬(2005)。〈生存、覺知與存在:客家飲食內涵與發展〉,《餐旅暨家政學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318711#ixzz295Pr0TVO)

劉澤玲(2010)。〈客家米食文化在銅鑼傳統飲食中的傳承〉。高雄餐旅學院台灣飲食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694466.shtml#ixzz2KZM4Bf7V)

簡媜(2009)。《吃朋友》。台北:INK 印刻文學。

英文部分

Aldous, J. (1978). Family careers. New York, NY: John Wiley.

Aldous, J. (1996). Family careers: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 CA: Sage.

Anderson, E. N. (1977). Modern china: South. In K. C. Chang (Ed.),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pp.199-204).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Archakis, A., & Tzanne, A. (2005). Narrative positio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ed identities: Evidence from conversation of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in Greece. Narrative Inquiry, 15(2), 267-291.

Arnold, L. B. (2008). Family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A: Allyn &

Bacon.

Bal, M. (1985).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London, UK: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amberg, M. (2006). Stories: Big or small - Why do we care? Narrative Inquiry, 16(1), 139-147.

patterns over the lifecourse of older Australians. Health Sociology Review, 19(3), 343-355.

Becker, T., & Quasthoff, U. M. (2005). Introduction: Different dimensions in the field of narrative interaction. In T. Becker & U. M. Quasthoff (Eds.), Narrative interaction (pp.

1-13).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Bengtson, V. L., & Allen, K. R. (1993). The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applied to families over time. In P. Boss, W. Doherty, R. LaRossa, W. Schumm, & S. Steinmetz (Eds.),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pp. 469-499). New York, NY: Plenum.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91).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Critical Inquiry, 18(3), 1-12.

Bylund, C. L. (2003). Ethnic diversity and family stories.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3(4), 215-236.

Byng-Hall, J. (1998). Evolving ideas about narrative: Re-editing the re-editing of family mytholog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 133-141.

Carr, D. (1986). Narrative and the real world: An argument for continuity. History and Theory, 25(2), 117-131.

Chamberlain, M., & Thompson, P. (1998). Narrative and Genre. London, UK: Routledge.

Chang, K. C. [張光直] (Ed.). (197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ase, S. E. (1995). Taking narrative seriously: Consequences for method and theory in interview studies. In R. Josselson & A. Lieblich (Eds.), Interpreting experience: The narrative study of lives(pp. 1-26). London, UK, Sage.

Chase, S. E. (2005). Narrative inquiry: Multiple lenses, approaches, voices.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 pp. 651-679).

Thousand Oaks, CA: Sage.

Christensen, P. (2001). Mac and gravy. In S. A. Inness (Ed.), Pilaf, pozole, and pad thai : American women and ethnic food(pp. 17-39). Amherst: MA,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Cohen, S., & Shires, L. M. (1988). Telling sto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Counihan, C. (2002). Food as woman’s voice in the San Luis valley of Colorado. In C.

Counihan (Ed.), Food in the USA(pp. 295-304). New York, NY: Routledge.

Counihan, C. (2004). Around the Tuscan table: Food, family and gender in twentieth century

Counihan, C. (2004). Around the Tuscan table: Food, family and gender in twentie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