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劇場眼中的觀眾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4.5 與觀眾的關係

4.5.1 小劇場眼中的觀眾

小劇場眼中的觀眾是誰,是些怎麼樣的人,從這些供應者的觀點,以及他們 實際上所做的調查(或者到底有沒有做調查),觀眾到底是哪些人呢?在供應者 眼中看來,他們的觀眾,也就是消費者們,到底具備什麼特質呢?

本節將從職業別以及他們觀點裡這些觀眾的人格特質來看,也藉以和下一章 的結果作一個對照。

根據外表坊時驗團的李建常先生的說法,以及他們的調查,

我們做過意見調查表累積,但比較花時間。根據戲去評價,按每齣戲調查

學生或者年紀輕的人,並且有能力理解,或願意去深究的人,似乎佔這些小 劇場觀眾組成的主要部份,台灣渥克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看法,

觀眾組成一半是學生一半是上班族,大多是年紀比較輕的 (訪談紀錄,陳 梅毛,2004)。

而他們的特質呢?

對小劇場有了解的,可能學的跟這個有關,有能力了解,批判性思考的人

(訪談紀錄,陳梅毛,2004)。

前面陳梅毛先生也提過,自己團體的風格是批判性的,比較批判風格的,

大概類似像知識份子、人文主義的批判風格 (訪談紀錄,陳梅毛,2004)

可見他認為吸引的觀眾在某些方面與自己有共通特質的人。

Baudrillard 提到,消費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不一定僅被經濟階級、社會身分團 體的認同而決定,同時也可能是經由個人藉由符號去主動建構認同。人們在市場 上選取符號為自己打點出一種生活風格,人們透過消費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找到 看 待 別 人 的 角 度 。 這 是 一 場 消 費 性 存 有 ( consumption being ) 的 建 構 過 程

(Baudrillard,1970)。

臨界點劇象錄的看法也是類似的,

主要是學生啦,相關科系的學生尤其多,其他還有親朋好友,和所謂的劇 場界相關人士啊,主要是這些人,年紀多半不大(訪談紀錄,張麗珍,2005)。 至於在特質上呢?

喜歡藝術的,有到一種程度的人,或者是看演出什麼,比如可能我們演惹 內的東西改編的戲,或是跟同志有關議題的戲啊,那就會有比較多同志族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藝術的界定,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的藝術』的界定,就成為決定著各階級 間鬥爭的命運的關鍵場所,而文化便成為區隔的正當化的重要標準;藝術成為標 示距離的藝術,劃分難以跨越的藩籬,卻同時享有啟迪仿效與招喚崇敬的支配力 量(朱元鴻,1995)。

以上這段文字,或許可以有助於了解小劇場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是如何的在 社會上的階級區分起作用,對於何謂藝術的界定,對於藝術的詮釋能力,在這些 作品以及這些作品所吸引來的觀眾身上做了階級的劃分,就算不像傳統階級的劃 分那樣有高下的差異,也創造了某個特殊的團體。

Elias 以階級間的競爭與區分作為理論核心,針對 13-19 世紀進行長期的歷史 研究,分析出由於貴族文明一直受到來自下層階級(先是布爾喬亞、後是工人階 級)的穿透與散佈,時至今日形成普遍性的文明。西方日常生活文明化(civilizing),

導因於「絕對王權的興起」和「貴族與布爾喬亞階級間相互競爭」,以致於產生 西方文明從宮廷社會擴散到布爾喬亞社會的一個文化民主化過程。因此,社會階 級的區辨方式已不單是生產工具的擁有與否,經由宮廷社會的轉化,階級的區辨 已經變成是一種生活態度/文化的區辨(王崇名,1995)。

在以上的理論可以看見,階級區辨的確是生活態度與文化的區辨,而要求觀 賞者必須具備某種詮釋能力以及態度的小劇場產品無疑可以稱作是一種階級區辨 的工具。

台南人劇團則有略有不同的意見,也許是地理上區位的關係,年輕的上班族 或者劇場界人士似乎佔他們的觀眾比較少的部份。

而他們除了親朋好友以外的觀眾群,主要也是學生,

族群方面是以學生為主,就是學生會來 (訪談紀錄,呂柏伸,2004)。

雖然也許觀眾組合的成分有點不同,但是他們仍然認為具有某種特質的觀 眾,才是他們的理想觀眾,在描述 2004 年該劇團演出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經驗 時,他提到,

羅劇本身許多的演出是不必考慮票房的,例如在各文化中心的演出,主辦 單位本身有支付一筆演出費,沒有票房壓力。但壞處是觀眾是不經意來看 的,觀賞的氛圍,也可能不理想 (訪談紀錄,呂柏伸,2004)。

在對觀眾的觀察上,這些劇團的觀察都是類似的,金枝演社那些付費買票的 觀眾也跟其他團體的類似,大多以 6、7 年級年輕人為主,主要一半是學生(訪談 紀錄,游蕙芬,2005)。而同時,由於他們也有下鄉或收取演出費的演出,所以 有機會接觸到比較不同的觀眾群,

付費演出的觀眾,在回收問券上能回收的 feedback 比較多,而推廣場的方 式,觀眾主要是索票的,因此觀眾可能就是因為免費而進來欣賞,他們可 能反應就比較少。但是畢竟至少觀眾看過了,他也因此比較認識金枝演社

(訪談紀錄,游蕙芬,2005)。

與台南人劇團有著類似接觸到比較不同觀眾的經驗,金枝演社從觀眾的回應 區分了兩種觀眾,而台南人劇團,呂柏伸先生認為觀眾是需要「經意」的,是需 要某種能力或者預設的想法的,才能達到某種理想中的觀賞氛圍,這也與前文中 所說的劇場產品作為一種階級區辨有相互呼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