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消費者與非消費者對彼此的看法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5.5 消費過後

5.5.3. 消費者與非消費者對彼此的看法

消費者是否認為消費小劇場演出這個產品,是區分個人的一個行動呢?這點 也可以從他們對非消費者,也就是那些對小劇場演出,既沒有觀賞的經驗,也沒 有興趣的人的看法觀察的到,同時,那些非消費者的看法也將在本章討論,作一 對照。

在焦點團體訪談的最後,這些受訪者說出了他們對彼此的看法。大部份的人 認為那是一種個人的選擇,但是,他們也或多或少的傳達出至少在這個方面,他 們是屬於不同的團體或者層次。

道不同不相為謀。哈哈,開玩笑,如果說我沒有想要講什麼,那是騙人的 啦,我希望藉任何機會透過我這人可以發散藝術,我會經由劇場經驗來分 享訊息,我不會對她們說什麼,但我會有機會就發散訊息,要不要看是一 種個人的選擇,但是我覺得小劇場可以豐富生命 (焦點團體紀錄,A1,

2005)。

道不同不相為謀啦,那就是,他們是比較有藝術細胞的人,可能可以了解

不看表演的,我覺得可能個人的想法不同吧,畢竟大家的層次啦等等東西 不同,當然還是希望他們有機會可以來看看,可能會對他們的看法有一些 改變 (焦點團體紀錄,A6,2005)。

除了認為看不看表演是基於層次的不同以外,小劇場的消費者還認為消費小 劇場是一種有正面價值的事,有些人會願意推廣出去,

那些不看戲的人,我可能會強硬地介入她們的生活,可能就是讓她們有機 會去了解啦。例如去學校示範演出之類的,讓她們知道有這樣的一個東西,

如果看過之後對這個領域也是不感興趣那就放棄了 (焦點團體紀錄,A4,

2005)

我覺得我們對小劇場就是像看書看電影聽音樂一樣,是容易取得的,對她 們說的話,就是有這個選擇,看你要不要來看看,如果選擇不要的話,那 也是他個人選擇層次問題,我們是尊重大家的差異 (焦點團體紀錄,B1 , 2005)。

而對於那些非愛好者來說,觀看小劇場這個行為,有人認為除了藝術上的滿 足以外,還參雜了其他的因素。

我常常覺得那些去看小劇場的人就是自認為是所謂的「藝文界人士」,之 前看過的演出,那種會後討論的時候,就是會有人用那種大字眼,什麼機 制啊構面啊戲劇結構啊那種有的沒的語句在那大放厥詞,大概是他們可以 藉此覺得自己好有深度然後可以得到滿足吧,我很不喜歡這個部份,因為 我覺得只是表演而已,有必要談這麼多到小題大作的程度嗎,我常覺得有 些人去看小劇場只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有水準。(焦點團體紀錄,C3,

2005)

有人則是站在小劇場發展的角度來看,雖然身為觀眾,但是有些受訪者認為 自己既然是長期的小劇場觀眾,似乎也屬於小劇場圈,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非消費者裡面是有對這些消費者感到羨慕的。

我覺得他們算是很有水準啊,很能理解小劇場在幹麻,其實我對這方面是 很有興趣,但是就是不懂啦,希望小劇場能夠更好懂一點,而且我覺得藝 術的興趣可以給一個人的人生豐富,像我也是很喜歡去美術館那類的,我 覺得可能是學有專精,或者是對這方面很有知識的人才是真正可以稱為小 劇場的愛好者吧。(焦點團體紀錄,C2,2005)

而有些小劇場的消費者認為選擇觀看小劇場與否,是個人層次或者自由選擇,

我覺得人本來就有各種層次,無所謂,我只是覺得我跟他們有不同選擇而 已 (焦點團體紀錄,A2,2005),

繼續保持不看啊,反正我們是不同的人,有的人就是會自然的想要尋求什 麼東西,如果不的話那也是他眼界的問題吧,基本上的不同我覺得沒什麼 好討論的 (焦點團體紀錄,B2,2005)。

沒什麼關係啊,個人有個人的層次,不要太有階級意識 (焦點團體紀錄,

B4,2005)。

他們覺得是個人選擇,對非消費者有些受訪者自認屬於不同層次,並不想改 變他們的生活或者取向態度。

而非消費者也有人有著類似的看法,不過他們沒有用到

「層次」這種有著高低意涵的詞來描述。

我是不看小劇場的,那些去看的人喔,我覺得很好啊,那只是單純休閒活 動的選擇嘛,我喜歡種花養魚啊,我覺得那很快樂,去看小劇場的人,我 覺得只是,人都得在空閒的時候找點事情做,指市他們可能有那個機緣接 觸到小劇場,那是很多選擇裡的一樣,而他們選擇了那個,我選了這個。

也有人認為,觀賞小劇場不僅要意願,還需要某種能力,可能有些非消費者 不僅是缺乏意願,也因為缺乏了某種程度的能力,

現在年輕人好像比較少在閱讀,我們以前經常在閱讀,劇場呈現的跟我們 閱讀的東西是很有關的,我覺得現在呈現方式的侷限跟此有關,或者是有 些人不看小劇場,跟這個也有關 (焦點團體紀錄,B3,2005)。

或者直言有些非消費者是因為無知,

現在年輕人有太多不了解的東西,無知,強迫她們去看也沒有用,會去看 就會去 (焦點團體紀錄,B6,2005)。

除了無知,也有人提到現在的人害怕對話,而這跟前面他一再強調自己觀賞 小劇場是一種社會參與,是一種對話顯然是種截然的劃分。

跟年輕人說啥他不懂或者看不懂小劇場在幹麻不完全是閱讀的問題,主因 是現代人對於對話是害怕的,因為世界上太多的事件人物,讓大家害怕受 傷害,等等,現在小劇場的對話大概是以前的百分之二十而以,為什麼怕 留太多空間讓大家對話,甚至連演員自己都沒話講,這是比較顯著的改變

(焦點團體紀錄,B4,2005)。

對於受訪的非消費者來說,可能不像愛好者所認為的這麼單面,除了是生活 風格或者是知是能力的問題以外,他們是接觸過了,而選擇不要,這種主動的選 擇其實也具有相同的意義。

我對小劇場是沒有興趣,有些我朋友,很喜歡小劇場的,有時候會說,你 幹麻看商業電影,或者幹麻看連續劇,那很沒水準又不能給你真正的滿足,

我會覺得,那是一種自以為是,好像真的像前面有人講過的一樣,覺得自 己是小劇場觀眾就不得了了,多有藝術水準,其實他們真的懂那在幹麻嗎,

或者只要是前衛就有價值,只要有藝術的名號就是好的東西嗎?我喜歡好 的東西,我覺得有些東西是本身的價值不辯自明,一眼就看得出來的,那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能在那樣的表演裡面看見我看不見的東西,但是我相信裡面一訂有某些人 只是覺得參加這樣的表演很拉風很厲害,顯得自己很有水準而已。就是一 種對於知識青年的角色扮演。(焦點團體紀錄,C1,2005)

Baudrillard 提到,消費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不一定僅被經濟階級、社會身分團 體的認同而決定,同時也可能是經由個人藉由符號去主動建構認同。人們在市場 上選取符號為自己打點出一種生活風格,人們透過消費找到自己的定位,也找到 看 待 別 人 的 角 度 。 這 是 一 場 消 費 性 存 有 ( consumption being ) 的 建 構 過 程

(Baudrillard,1970)。

而根據 Bourdieu 的理論,品味不過是教育系統透過文化資本在階級間再製的 一種產物(邱天助,1998),品味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跳出了社會的規範,而是 個人的一種選擇,但事實上,擁有相同社會條件的人,通常有著相似的習性和生 活方式,這種生活上的不平等與階級是類似的。

很顯然的,這些受訪者藉由消費與品味區分自己,在他們的言談中,對那些 不進行這種消費的人,有人循循善誘,或者認為這是個人選擇層次或品位的問題,

甚至有些認為這是一種能力或知識的不足,而非消費者對消費者的看法,則可能 有認為自己與這些人做了不同的選擇,或者是這些小劇場的愛好者選擇小劇場也 是作為一種自我標榜。對小劇場的消費只是造成區分的一部份,在消費之外,正 確的對作品作出詮釋與討論更是區分發生的重點。

5.6 結語

在小劇場的定義方面,大部份受訪者認為是與他的尺寸,也就是團體成員的人 數以及演出場地座位的多寡有關。其他還有關於成員的業餘性或者經濟方面的定 義,顯然的許多消費者不只界定在尺寸上面,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是與他的表現手法,

藝術水準或者發展階段有關的。而在一般非小劇場愛好者的心目中,除了那些根本 不了解小劇場是什麼的受訪者以外。小劇場的前衛作怪形象仍然深植人心,而這樣 的形象不見得是一種正面的看法。

某些消費者認為小劇場的定義在於小劇團認知的一個傳統,對於劇場美學有特 殊意識的堅持,對自己想表現的東西有特定的想法,不見得是前衛,但是是表現藝 術家所想表現的東西。這樣的描述不但符合文獻裡的定義,也與第四章某些團體的 風格符合,比如台灣渥克,臨界點劇象錄等等都對他們的劇場美學或表現方式有特 定的堅持,而為弱勢團體發聲的角色也是他們所具備的。

新時代的小劇場,未必侷限在規模小,(雖然規模小仍然是大部份團體的常態), 而最終小劇場的界定仍然在他們實驗性和表現手法的幅度,以及藝術傾向的前衛性 上。

從這些對自我的描述,可以約略看出這些小劇場的消費者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也可以看出,對藝術的喜好,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思考的批判性,以及對獨特性的 堅持是許多受訪的小劇場愛好者共同具備的特徵。

也可以看出,對藝術的喜好,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思考的批判性,以及對獨特性的 堅持是許多受訪的小劇場愛好者共同具備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