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觀看小劇場演出之後觀眾得到什麼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5.5 消費過後

5.5.1. 觀看小劇場演出之後觀眾得到什麼

在這裡指的,觀看小劇場演出之後不只是觀看單一的某場演出之後觀眾的感 受,而也包括了在接觸小劇場之前,和現在接觸小劇場一段時間之後的這些消費 者自己因為這種對小劇場的接觸而有了什麼改變,奇妙的是,小劇場的娛樂價值 或者休閒功能在這裡是很少被提起的。

許多受訪者都認為在接觸了小劇場之後,他對事物或表演接受的幅度變寬 了,小劇場的實驗性可能不見得是個愉快的經驗,但是他很有可能是平常無法接 觸到的,

我很慶幸我接觸到表演藝術,其實更尤其是小劇場,因為我在看表演的 range 變大,我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表演。例如大學時去板橋酒廠看某表 演,一進去門就關起來,她們開始潑餿水,那個活動很特殊,至少大學時 印象很深刻 (焦點團體紀錄,A1,2005)。

小劇場不時會有一些驚人之舉在挑戰觀眾的接受度,這樣的挑戰對某些可能 自覺有過很長久觀影經驗的人來說可能只是譁眾取寵的震驚或為賦新辭強說愁,

一下子就結束了,

現在我們覺得小劇場就變成一種賣弄一種視覺效果,譁眾取寵,陳腔濫調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焦點團體紀錄,B3,2005),

但是對有些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挑戰和震驚能夠增加他們對事物的接受度,

甚至影響他們看事情的觀點。

小劇場對我的影響,應該是會多去包容更多差異性的東西吧,小劇場有些 東西真的是會讓你很驚訝,但是看到那種很震撼的東西之後,就會自然接 受度變高了,會覺得,啊,其實事情的表達方式可能不是只有大家平常習 慣的那一種 (焦點團體紀錄,A2,2005)。

看戲有點像是一種 mental exercise,看過以後覺得有更多思考面向,好像 range 也變寬 (焦點團體紀錄,B3,2005)。

或者是藉由接觸許多不同的東西,對各種戲劇的表現手法等等,他可以以不 同的觀點來看戲劇,或日常新聞事件裡的戲劇性。

我可能可以開始接受一種很慢的,沒什麼變化的,很不像連續劇的東西,

大眾媒體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戲劇,這些戲劇的手法也會發生在新聞或政 治人物,用一種戲劇的調性去處理,我覺得這很可憐 (焦點團體紀錄,

A1,2005)。

這位受訪者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觀賞小劇場提供他不同的觀點和經驗,而 這種價值可能是電視或者閱讀所不能提供的。

看了小劇場之後,對於我喜歡的演出我可能會期待在看她們的新的演出,

就像看了一本好書,這是一個反芻的經驗,我比較想要一個不同的觀點或 經驗,小劇場,好的演出可以提供不同的觀點和經驗,當然看了一場爛表 演我會當下決定以後我再也不要看這個劇團或導演的東西,一看完我會馬 上下這樣的判斷,因為沒有新的東西 (焦點團體紀錄,A2,2005)。

當然有人直言看小劇場讓他獲得了知識以及不同的思考方式,

沒那麼沉重耶,也沒太大改變,衝擊在當下,睡醒兩天就沒了,但還是會 有增加想法,會試著從不同角度來看一個東西,或者有些新的思考方向 (焦 點團體紀錄,B6,2005)。

雖然可能受到的新衝擊持續時間不長,但是對思考方向或者想法方面的影響 是比較長久的。

重要的是,許多受訪者都認為消費小劇場的精華不是在於演出的過程,相反 的,他們認為結束之後的座談會,之後的交流和對話是他們期待的重點,在這樣 的對話過程隻中他們有機會去詮釋所看到的東西。

我期待表演完後的討論是精采的,戲好不好不是那麼重要 (焦點團體紀 錄,B4,2005)。

我們著重在交流跟看完後的對話。這也許是夠具體的改變,電影電視都是 鋪陳好的,小劇場當中有很多缺陷,看完之後是一種自我釐清,去討論去 把自己看事情的想法說出來 (焦點團體紀錄,B4,2005),

看完小劇場之後,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我釐清的經驗,而在這之間對自我詮 釋能力的展現是相當重要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戲劇的內容,而是討論本身,從那裡可以界定自己的 想法 (焦點團體紀錄,B3,2005)。

看完小劇場,我們期待一種交流或成長,那當然要有一種能力才能夠了解

(焦點團體紀錄,B5,2005)

看小劇場不是爽完就好的 (焦點團體紀錄,B2,2005)。

他們覺得看完小劇場是一種焦點的釐清,一種思考的過程,一種對議題的全 市或者對藝術的接受與理解。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如果對戲的感受只有這種的話,這是一種同質化,當一群人他有意識去對 抗這種同質的話,他也會自己懷疑自己,就是說我自己設定了一種敵人,

就是連續劇這種東西我不要,這可以講成另類或前衛的意義好了,好,那 我要發展這些東西是跟平常不一樣的,這些奇怪的東西都發生囉,他一做 完,我要前衛我要另類,可是反過來自己問自己,那古典的大眾媒體的真 的不好嗎?離開他再靠近跟我只知道這個是有不同的,我想知道,我為什麼 喜歡,我試著不去喜歡或試著去喜歡,之後產生的東西才是我真正的東西

(焦點團體記錄,A1,2005)。

在觀看小劇場,成為小劇場消費者之後,有人認為這樣的舉動界定了自己在 社會上的位置,

一種社會參與吧,當時充滿了社會議題,各種思潮冒出來的時候,又剛好 有很多呈現方式,那是我們驕傲的年代,我覺得是界定我自己在社會上的 位置 (焦點團體紀錄,B3,2005)。

或者因此而對社會產生了批判,

像在看電影或一本書一樣,當然有贊成跟反對的部分,我覺得對社會接觸 多了,跨出自己的生活圈,看小劇場發現調性跟自己相同的人,相對的與 跟自己調性不同的人,我覺得我看到很多失望的部分,這失望不是對她們 失望,可能是對這世界或這環境的失望 (焦點團體紀錄,B1,2005)。

在觀看演出之後,許多消費者都認為自己的接受度變高了,知識增加了,看 到了不同的可能性,更加了解自己的喜好,甚至找到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定位,或 者開始成為一個對社會抱持批判性看法的人。而一般在觀賞表演所期望的情緒發 洩或者休閒,這樣的東西似乎不是所訪談的大部份消費者所在意的重點。反而著 重在能夠在會後發揮自己對整個戲劇詮釋的能力或找到自身在社會上的定位。

的人有某種特定的連結,那麼,他們對小劇場產品的消費,與他們的自我認同呈 現什麼樣的關係呢。

「消費」在 1980 年代不再以生產性工作為核心,對人而言更為重要的反而是 休閒活動、消費當中的角色,進而影響了人們日常生活、自我概念、識別的心理 結構(高宣揚,2000;Bocock, 1995 譯自張君玫&黃鵬仁)。

對於消費識別最具體的意見,要以 Miller(Miller, et.al., 1998)的見解最為適切,

Miller 認為:「消費者定義他們的識別,總出現在社會的例行公事上,識別是社會 的過程,也是社會關係的推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消費所建構出的識別,聚焦 於自我以及自我消費經驗的描述,消費者經由消費,得以做出個人的展示,從而 表現出首尾一貫的社會型態。識別的取向,總在自我的描述及有意義的他人、位 置、商品的社會關係之建構中,以購買所得,推論人們的識別」(Miller, ,1998)。

我覺得對小劇場的觀看,對小劇場的消費是我面對這個社會的一種方法,

現在的社會似乎很開放,但是你可以從一些底層的東西看出那是一種偽開 放,他不實質,觀看小劇場讓我可以了解到社會或者某些藝術的極限性,

那這樣的東西是我喜歡的,我對這個東西有偏好,一樣是休閒活動,有人 做那個有人做這個,有人覺得台灣龍捲風可以滿足他,有人覺得好萊塢電 影可以滿足他,那我,我覺得小劇場的東西可以滿足我,我覺得這點的選 擇是我的特色 (焦點團體紀錄,A6,2005)

可以看出,這位受訪者覺得他對休閒方式的品味與選擇可以界定自己與他人 的不同。

有一點像是喝水,喝過之後也沒有特別感覺,只是解渴一下下,往後也要 繼續喝,他給我不是那麼明確的東西;而是對我來說是一個基本需求,那 這種需求可能是我或者類似我的人會有的,我想要對事情有種探究,一樣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這位受訪者認為自己對戲劇的需求,如果比擬於生活需求的話,可能就像是 飲水一樣,是一種解渴。但是他也不是照單全收,在這方面的選擇也可以視作是 他界定自己的一種方式。

消費者總在消費商品與潛在的服務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關於我們是誰?

我們如何建構社會生活?我們如何使用這樣的商品和服務?通過這樣的商品和服 務,我們是如何和其它人建立起關係?(Miles, 1998)。

前文提過的 Veblen 的有閒階級論也有相關論述,他認為有閒階級在社會階級 制度中,可以做為某一個人在消費活動表現上的規準,因而可做為身份與階級系 統的識別。

培養出某些介於貴族與非貴族之間在消費商品上的識別,紳士必需具備對商 品的正確分類以及對消費的敏感性,在接近於需求的關係底下,他必需知道有一 個怎麼樣的需求,然後用一個相似的方法,消費它們。(Veblen, 1998)。

一樣是休閒生活,在受訪者裡面就有人認為這種對小劇場的愛好,是他比諸

「一般人」所多出來的東西,

對我來說某些部份就像看電視,這就是一段休閒的時間,我的想法比較像

對我來說某些部份就像看電視,這就是一段休閒的時間,我的想法比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