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想要給觀眾什麼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4.5 與觀眾的關係

4.5.2 想要給觀眾什麼

「想要給觀眾什麼」似乎是一種很籠統的概念,觀眾在觀賞小劇場演出的時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比如外表坊,他們著重的,要傳達的還是從創作者本身出發,注重的是藝術 目的的傳達,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藝術目的,但我們比較不會特意強調。

反而是在演出的過程中觀察。大部分我們的戲都是在實驗。我導的戲都有 一個實驗目的跟藝術目的,透過演出時的觀察及演出之後觀眾的回函、網 站的討論等來檢討有沒有達成當初設定的目的。這樣的實驗也算是創作者 的個人樂趣,但還是會希望會有某些人看到 (訪談紀錄,李建常,2004)。

顯然的,觀眾是不是有被娛樂到,似乎不是他所考慮的重點,而是藝術目的 的傳達,這也驗證了前文提到的,對於觀眾理解程度這個必要性的要求。

台灣渥克也沒有提到什麼觀影經驗或娛樂,他們所偏重的,是更內部的,相 較之下比較深層的一種思考方式,

覺得比較根本的是一種批判性或思考的方式 ,我們要傳達的是一種批判性 和思考方式,就像我們團的風格, 比較批判風格的,大概類似像知識份子、

人文主義的批判風格 (訪談紀錄,陳梅毛,2004)。

臨界點劇象錄提到的則是,

希望能夠藉由作品和觀眾溝通,去表達一些概念,藝術上的概念,也希望 能夠給觀眾感動和共鳴,希望他們能夠對作品的內容有了解或有些想法,

除了娛樂之外的想法,或者是新方法給他們一點震撼 (訪談紀錄,張麗珍,

2005)。

要引發想法,似乎是這些劇團關心的一個重要部份,他們自認提供的不只是 一種娛樂,而是一種想法的啟發。

台南人劇團如同他們的風格,所思考的是補足台灣劇場界缺乏的,

劇場喜歡原創劇本,我喜歡西方經典,一方面是我喜歡的,二方面台灣劇 團在表演西方經典或是改編西方經典時,比較像演故事,並沒有深入思考 作者的想法,為什麼要這麼寫。而台南劇團的演法則比較接近表現他的精 神與形式,雖然未能完整,不過至少我們有這樣的企圖要去做 (訪談紀錄,

呂柏伸,2005)。

另外,有一點其他團體沒有提到,他們在這個部份是有考慮到觀眾的成長的。

台灣劇場的團齡可以說是用「狗年」在記,成立不過十年,卻垂垂老矣毫 無生氣。現在看劇團的人還是年輕觀眾,大部分八○年代就開始看戲的人 為什麼不看了,那樣的戲太幼稚了?如果再過二十年我還是在為年輕人做 戲,是一件可悲的事。是不是因為觀眾無法在戲中獲得滿足或是與觀眾對 話。劇團並沒有跟著觀眾一起長大 (訪談紀錄,呂柏伸,2005)。

在這裡台南人劇團提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台灣小劇場的觀眾為什麼停 留在某個年齡層?也就是大部份是學生,或者仍然是劇場的相關人士,有些團體 到今天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但是他們很少提到累積的觀眾,如果十多年前(像是 89 年和 91 年就成立的臨界點劇象錄和台灣渥克)就開始成立的劇團,為什麼當時 的觀眾沒有跟這個團體一起成長,或持續關注這個劇團的進步呢。就像呂柏伸先 生所說的,可能是這些劇團沒有和觀眾一起成長,觀眾沒辦法在戲裡再獲得滿足 或對話,所以流失了,只能持續的吸引一些新的,有相同特質的人但是卻不能留 住他們。

金枝演社,是少數有提到觀眾付了票價,他們希望能提供讓觀眾覺得值回票 價產品這個意願的團體。觀眾在他們的訪談裡被提到的次數也相對的最多,

我們的創造性與觀眾接受度不是一個單面性的問題,劇團本身與觀眾應該 一體兩面能相互提升,但吸引觀眾是很重要的。因為表演藝術是「當下」

的,表演當下透過觀眾的接受與欣賞,而存在(訪談紀錄,游蕙芬,20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有一種度過愉快夜晚的感覺,或是認為花 500 元門票是值得的 (訪談紀錄,

游蕙芬,2005)。

提到了希望觀眾渡過一個愉快的夜晚,娛樂,在所訪談的六個小劇場之中,

居然只有少數的團體提到表演藝術的這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