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的種類與價值

在文檔中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30-3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知識的探討

2.1.4 知識的種類與價值

一、知識的種類

知識若依其性質,可區分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與顯性知識

(explicit knowledge)兩大類。隱性知識係指難以透過語言及文字等外 在形式表達的知識,此種知識係高度個人化且難以傳授於人。個人所擁 有但難以言傳的技術、技巧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等均屬隱性知識。

而顯性知識則與隱性知識相反,係指可透過語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達 的知識,這種知識也就是可以分類編碼的客觀知識【47】。

Polanyi【142】在 1967 年最早將知識分為內隱與外顯知識兩類,他 認為:

(一)內隱知識;屬於個人的,與特別情境有關,且難以形式化與溝通。

16

(二)外顯知識;則指可形式化、制度化言語傳達的知識。

Badaeacco【101】將知識依可移動性,分為移動性知識及嵌入組織 的知識。移動性知識又可以分為三大類:存在設計之中的知識、存在機器 的知識以及存在腦海中的知識。嵌入組織的知識:是指將知識透過內隱的 技巧、建立團隊、組織常規,或以較廣的專業性知識聯合的網路發展的 組織知識。

Hedlund【124】則將知識分為:

(一)外顯的知識(articulated knowedge):為一種可以詳加敘述或用文字、

電腦程式、專利或圖形來加以表示的知識 。

(二)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edge ):為一種非口頭、直覺、且不清晰無法 明確表達的知識。

Nonaka 與 Takeuchi【136】定義內隱知識為:無法用文字或句子表達 的主觀且有形的知識,包括認知技能和透過經驗衍生的技術技能Nonaka

& Takeuchi 並綜合學者對於內隱與外顯知識的研究,其區分如下所示:

表2.1 知識的種類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經驗的知識-實質的 同步的知識-此時此地 類比知識-實務

理性的知識-心智的 連續的知識-非此時此地 數位知識-理論

資料來源:【24】

Howells【125】將內隱知識定義為不可編輯,也無法具體化的 know-how,這種知識是經由非正式的學習或程序而來的。由於知識的無 體性,故呈現的程度取決於知識的可符碼化(codifiable)程度。知識依 據其可符碼化程度區分為【52】:

(一)顯性(explicit or articulated)知識:

外顯性知識即可以訴諸文字、傳授給他人的技能和客觀事實。

17

(二)隱性(implicit or tacit)知識:

內隱型知識即人類擁有,卻無法輕易描述的技能、判斷和直覺。

以上各學者之文獻資料呈現出不同方式的知識分類,但為配合後續研究 方法,在此對知識的分類採用較單純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分類,

並將知識的轉換以下列四種模式表現出來:

1.共同化 2.外化

4.內化 3.連結 知識的轉化

知 識 種 類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內

隱 知 識 外 顯 知 識 從內隱知識至內 隱知識身體力行 以致之

從內隱知識至外 顯知識用語言形 式將想法與訣竅 表現出來

從外顯知識至內 隱知識掌握語言 與形式

從外顯知識至外 顯知識組合語言 與形式

圖2.3 知識的轉換 資料來源:【76】

二、知識的經濟價值:

根據陳信宏【52】『從知識的特質論知識經濟之特質與內涵』所整理;

(一)因知識之無限利用性,因此知識作為投入時會產生具規模經濟(scale economy)與範疇經濟(scope economy)。

(二)因知識的共享性使知識具外溢效果,會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效果。

(三)顯性知識較不具排他性,故得以利用廣義資訊技術(書面文件、口

18

耳相傳),附著於資本才廣為擴散。

(四)隱性知識附著於人力資本或組織,透過網路互動加以擴散與分享。

(五)知識具累積性,因此知識基礎影響應用與吸收知識能力,突顯知識 加值活動的重要性。

綜上,知識在經濟時代裡將具有以下特色:

一、知識將成為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有價商品,因此知識與經濟及產業活動間 的距離將日益縮短。

二、知識作為投入,可能產生規模經濟甚至於範疇經濟。

三、知識作為產出一部分,使最終商品成為低度物質化趨勢,進而使硬體製 造與軟體服務間的界線趨於模糊。

四、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攸關知識的創造、流通與應用,使善用資訊科技與 網路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透過資訊科技網路使知識廣為流通,激發全球化競爭,全球化競爭策略 須從整合軟硬體角度思考。

在文檔中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