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總體醫療環境概況分析

在文檔中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132-136)

第三章 醫療院所運用知識管理的探討

3.6 總體醫療環境概況分析

一般而言,總體醫療環境可以分為五種環境層面,包括經濟、法律、社 會文化、人口與科技環境層面,各個環境層面涵蓋之範圍甚廣,而經濟環境 層面不論熱絡或蕭條,相較於其他環境層面包括法律、社會文化、人口與科 技環境層面等,對於醫療產業之影響程度甚小,因此本研究僅就另外四個環 境層面來加以探討之:

一、法律環境

在所有的外部環境之中,以「法律環境」對於醫院經營產生之衝擊 最大,尤其是國家對於醫院所制定之法律與政策最有影響力【64】。而張 苙雲與【43】說明,國家政策對於醫療產業的影響是多種層面的,自從 70 年代初期以來演變至今的醫療政策,諸如醫療網計畫、醫療法與全民 健保的實施、這些政策的實行直接改變醫療產業之生存環境,使得醫療

118

院所改變其生存空間與運作邏輯。而其中以醫療法、醫療網計畫與全民 健保對於醫院之運作影響力最大,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 醫療網計畫之推動

在醫院產業快速成長之下,醫療資源的重複投資與浪費,以及 地理分佈不均的問題日益嚴重,行政院衛生署為了均衡醫療資源的 地理分佈,於民國 74 年開始實施「醫療保健計畫-籌建醫療網計 畫」。而籌建醫療網計畫之目的,一方面在於加強醫院產業管理之法 制化,另一方面則是為了促進各地醫療資源之均衡分佈,謀求醫療 人力及設施合理成長且充分發揮功能,進而全面提昇醫療服務品 質,俾使每一國民於需要時,均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適當的 醫療保健服務。因此,衛生署將台灣畫分為 17 個醫療區域,並依 據醫療法審核各區域內醫院之新建與擴建【16】。

(二) 醫療法之頒布

醫療法之法源依據為憲法第157 條,旨在促進醫療事業之健全 發展、合理分佈醫療資源、保障病人權益、增進國民健康,因此在 民國75 年 11 月 24 日正式頒佈施行後,我國政府對於醫療事業之 規範,正式的法源依據油然而生。醫療法對於醫療事業之影響主要 包含五個層面,分別為加強醫療機構與營運管理、進行醫療機構業 務之監督、加強醫事人員訓練、提升醫療服務品質與醫療資源可用 性及可近性之提高。

(三) 全民健保之施行

民國83 年 7 月 19 日三讀通過全民健保法,並於 84 年 3 月 1 日 起正式實施至今也已滿八年,民眾滿意度也由當初三成提昇到至今 的七成半左右。全民健保制度對一般大眾而言,是一大福音,然而 對於醫療服務從業人員而言,卻是最嚴厲的挑戰。因為在全民健保 制度下,中央健保局是唯一的承保機構,擁有整個醫療服務市場的 獨佔權(Monopoly Power),醫療服務的定價完全操縱在健保局的手 中,所有與健保局特約之醫療院所,幾乎沒有議價的空間與能力,

也因而提高了健保局控制醫療成本上漲的有力工具【46、86】。

119

健保局基於開源節流之財務考量下,為了控制醫療費用支出之 上漲,因而積極修訂各種支付制度如論病例計酬、總額預算制度等 控制能力較佳的支付制度,另外也以嚴格的審查制度,以抑制醫院 費用之日益高漲【7】。醫院在收入方面有確定性存在,而面對醫療 成本的上漲,給付金額卻不增加的情況下,且支付標準不合理及審 核標準不一,都將直接或間接的造成醫療院所營運成本之上升,導 致醫療院所在經營上倍感艱辛【45、70】。

在健保制度實施之初就有醫界人士預測,在全民健保規劃下逐 步實施的總額預算將使得一些中小型地區醫院更面臨沉重的經營壓 力。由於地區醫院的規模較小,設備亦無法像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 那樣齊全,且在全民健康保險的體制下,民眾就醫時,僅僅繳納掛 號費及部分負擔,在幾乎沒有財務障礙的情況及無轉診制度的限制 下,即使路程較遠且排隊較久,民眾通常也會傾向直接到設備較完 善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看診。相形之下,小型的地區醫院功能則 僅集中在門診服務,而住院率亦大幅下降,經營方面更顯得沉重【7、

70】。

綜合以上敘述包含醫療網計畫的施行、醫療法及其相關法規的 頒布實施,尤其是全民健保的開辦,對於醫療機構的經營層面所造 成的衝擊與影響,可以歸納為:第一,任何醫療院所之新建或擴建 等經營自主權,必須符合醫療法等相關法令之規定;其次,為了配 合醫療法之規定,符合醫院設置標準與建立保障醫療品質之制度,

皆使得醫院經營成本不斷的提升;最後,由於全民健保開辦,中央 健保局成為市場上唯一買主,再加上單一支付制度,醫院透過價格 機能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受到限制,醫院主要營運收入多源自於健 保給付項目,營運收入因而銳減,使得醫院在經營上顯得更加艱辛。

二、社會文化環境

由於近年來國民教育水準的提高、社會的進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也造成對於醫療事業運作過程中的影響,以下分 別說明之:

120

(一) 消費者意識的覺醒

醫療市場上具有資訊不對稱的特性,使得醫療服務的消費者在 醫療提供者面前往往處於弱勢一方。然而,隨著國民知識教育水準 不斷的提升,加上消費者團體主動爭取自身權益,促使消費者意識 的高漲,以及醫療糾紛增多與醫病關係之間的對立,對於醫院工作 者而言都是莫大的考驗【46、80】。

(二) 疾病型態的轉變

由於台灣經濟起飛且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經濟繁榮使得國民生 活水準大幅度的改善,國人生活飲食習慣也漸漸脫離開發中國家之 型態,且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逼近,生活壓力日益增大,一些文明病 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接踵而來,如民國93 年國人死於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疾病者即占前十大死因中的46%。

由於疾病型態的轉變如惡性腫瘤與慢性疾病等產生,慢性疾病的防 治與壽命的延長將是未來的重點,倘若醫院經營者若能在技術與科 別開發上順應此趨勢,對醫院經營者而言亦是一大契機【46】。

三、人口結構環境

(一)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在人口結構方面,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醫藥的進步,國人的壽命 普遍延長,因此人口老化是必然的結果,也是全世界共有的現象。

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65 歲的老年人口佔總 人口的比率超過7%便可定義為「高齡化社會」。根據內政部統計,

台灣地區在民國82 年底,65 歲以上的人口已佔了 7.1%,正式步入 了高齡化社會。到了民國89 年底,老年人口已達 8.62%。另外,根 據經建會的推計,至民國 120 年時,65 歲人口將到達總人口的 19.7%,換言之,屆時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莊逸洲與黃崇哲

【46】說明由於老年人在身心方面遠較於青壯年人更需要醫療照 護,通常也是醫療資源耗用最多的族群,而老年人之疾病也以高血 壓、心臟病、腦血管病變等慢性病居多。因此,老年人口的急速增 加導致人口結構移轉的結果,可以預見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對於某

121

些長期照護的需求如居家護理等將會與日增加。

(二) 優生保健的觀念興起

由於台灣生育率的下降導致人口素質的提升之課題更形重要,

因此攸關優生保健、嬰幼兒的健康照護需求與兒童的預防保健等,

較以往更受到重視。醫院經營者必須認知人口結構的變動,因應醫 療需求的改變趨勢,才能掌握契機並建立醫院本身之區隔與維持醫 院在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四、科技環境

醫療科技進步之快速使得醫學水準提升以及醫療技術的創新與突 破。醫院為了維持其在市場上之競爭力,因而不斷的追隨醫療科技之腳 步,不惜資本添購新穎且昂貴的儀器與設備,或者是採用先進的外科手 術技術與新發明之藥物。然而醫療科技的創新與突破,不斷有先進的醫 療儀器與設備推陳出新,許多醫院為了樹立本身之獨特醫療特色,以及 因應消費者對於醫療服務品質之要求,往往競相投入大量資本來購買最 先進的高科技醫療器材,然而此舉卻常常因為儀器設備使用率不高而導 致閒置浪費,或者是因為推出新一代之後便將老舊的給予淘汰。如此一 來,醫院在經營上之成本勢必大幅度的增加,而醫療科技持續不斷進步 的結果,並以多使用高科技醫療服務來吸引病患,亦會帶動整體醫療費 用的成長【46、86】。

在文檔中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大 學 (頁 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