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分布式領導基本概念與發展歷程

一、分布式領導的意義

分布式領導屬於後英雄式領導思維,即訴求團隊合作,並強調責任分散、建 立團隊工作與集體責任(張奕華、顏弘欽,2012)。然目前分布式領導常被賦予 龐大的概念,但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正在興起的概念(Spillane, 2006)。是故,

要探究分布式領導的意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加以探討:(一)結合正式領導與 非正式領導;(二)並非反對科層領導或是擁有正式領導職位;(三)強調如何 將領導職責分布於組織中,換言之,分布式領導是一種態度甚於管理技巧的概念

(吳清山、林天祐,2010)。然而,各專家學者針對分布式領導的定義論述,呈 現分歧狀態,甚至有專家學者直接表明,分布式領導定義目前仍尚未獲得整合(

徐吉春,2014)。因此,實有必要對「分布式領導」一詞加以釐清與闡述,劉乙 儀與張瑞村(2014a)的研究亦發現,臺灣專家學者對於分布式領導的詮釋各有

專    論

不同之見解,於是擷取專家學者對分布式領導之定義予以彙整、重組,試圖對分 布式領導一詞加以釐清與界定,最後將分布式領導定義為:「是種以團體形式展 現領導的歷程,藉由領導者與追隨者彼此合作與信任的組織氣氛下,透過授權賦 能的動態領導角色轉換,提升成員擔任領導者之意願,使之共同承擔領導職責,

鼓勵彼此發揮專業知能,以達組織革新之願景目標。」換言之,分布式領導強調 以群體形式展現領導的歷程,即透過領導者與追隨者相互合作與建立互信的組織 氣氛下,以授權增能的方式產生動態性領導角色更替,進而提升組織成員擔任領 導職務之意願,以利帶動教師專業發展,最終促使全體教育同仁共同承擔領導職 責以及決策結果,並朝向組織革新之願景目標邁進。因此,分布式領導仍強調領 導者在組織中的重要性,但領導者的功能是在於整合整個教育組織,使各單位成 為建設性關係,進而達到組織人力最大化之效(賴志峰,2008)。

二、分布式領導的發展歷程

根據戴國良(2012)所註:「領導者(leader)一詞最早約在1300年出 現;而領導(leadership)直至1834年方才產生,其意義係指領導者的領導能力

(ability to lead)。」爾後,領導在文獻上即有數百個記錄,究其原因,乃在於

「領導」取自於口語,在沒有精確審核之下,便融入科學學門的學術語言,因 此,領導除了具備多元性,亦可顯示其複雜性,是故,領導可謂世間常見卻難 以深入理解的一種現象(Burns, 1978;Dubrin, 2007;Pierce & Newstrom, 2006

;Yukl, 2006)。質言之,新的領導定義、理論或是模式探索,其關注焦點在於 加入新思維與新見解,使領導理論得以統整與精緻化,並非一味推翻或否定,分 布式領導便是在這樣的情境脈絡中於焉而生(賴志峰,2008)。換言之,國外教 育領導正逐漸有系統地針對分布式領導進行探究,而國內有關分布式領導議題仍 屬於萌芽階段(李重毅,2013)。故本研究將分布式領導發展脈絡統整成表1所 示。

表1 分布式領導發展歷程

年代 發展歷程概述

1951

賴志峰(2008)指出,分布式領導一詞,Gibb撰寫的《參與式團體的動 態 》 一 書 可 謂 首 見 , 而G i b b 亦 加 以 介 定 領 導 環 境 包 含 : 獨 裁 式

(autocratic)、家長式(paternalistic)、個人式(individualistic)、參與 式(participative)。

1960 分佈式領導的基本概念,開始以各種形式存在於組織理論與教育行政理論 當中(賴志峰,2008)。

1970 分布式領導概念持續出現,此時國外的學者Harris提出組織互動論,即領導 模式依個人與情境之間的互動而進行轉變(引自李重毅,2013)

1990 諸如英、美等國,嘗試將教育行政機關權力,開始釋放給學校人員、家長 以及社區人士,使之共同參與決策(秦夢群,2010)。

2000 分布式領導開始有大量的文獻出現,如Gronn所提,分布式領導的時代己來 臨(何建霖,2009)。

2008

賴志峰於2008年所發表的「分佈式領導理論之探究:學校領導者、追隨者 和情境的交互作用」一文,可視為臺灣研究分布式領導之開端(何建霖,

2009)。

2014 分布式領導研究領域從國民中小學延伸至幼兒園,相關研究如:「幼兒園 園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探究」一文。

綜上所述,Gibb撰寫的《參與式團體的動態》一書可謂開啟分布式領導的序 曲,不但在英美等國家已有初步的研究架構,也可見分布式領導強調授權之必要 性,因此,相較於國外,臺灣有關分布式領導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實有待於更多 專家學者投入分布式領導之探討。

三、分布式領導的相關概念

分布式領導的定義與概念至今仍未有明確的定論,但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授 權領導、分享式領導、合作式領導、民主式領導、教師領導與分布式領導的概念 有多處重疊(李重毅,2013)。Spillane(2006)亦指出,分布式領導與合作式 領導、分享式領導、共同領導、民主式領導、團隊領導、情境領導等概念相互交 疊。Lucia(2004)則根據相關文獻,統整出分布式領導與共同領導、轉型領導、

建構領導、永續領導、分享式領導、合作式領導、民主式領導、教師領導有許多 相似的概念。因此,本研究統整國內外專家學者針對分布式領導理論之見解,

發現分布式領導基礎理論可從「分享式領導」、「協作領導」、「民主式領導」

、「教師領導」、「共同領導」等五項理論或概念建構而成,茲簡要說明如下:

(一)分享式領導(shared leadership)

分享式領導係指校長讓學校成員共同參與決策,以團體合作的方式、經過溝 通協調來形塑學校願景,並使成員能夠參與決策的歷程(盧柏安,2010)。分享 式領導是從過去的領導模式中獨立而出,並非新興理論,而該領導模式強調團隊 成員共同分享領導職務時的互動情形,因此領導者角色並非單一不變(Nathan, 2002)。質言之,學校教師得以影響甚至參與全校性決策的歷程(Louis, Dretzke

& Wahlstrom, 2009)。

(二)協作式領導(collaborative leadership)

協作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夠型塑同心協力和相互合作的環境,運用有效的溝 通與說服技巧,激勵所屬成員進行個人及團體學習,透過不同群體的權力分享,

專    論

為共享願景而努力(吳清山、王令宜,2011)。而協作領導的內涵,可從合作 環境、激勵學習、溝通機制、權力分享以及共享願景等五大層面加以探討(吳清 山、林天祐,2011)。

(三)民主式領導(democratic leadership)

此類型的領導者鼓勵組織成員參與決策與溝通討論,進而引導部屬表達個 人內在想法(引自陳書梅,2008)。換言之,在自主管理的訴求中,組織成員都 必須擁有相同的參與機會,並享有同等的地位,不因其職位高低而加以分級,是 故,決策民主化,將有助於激勵教師貢獻所長,產生較為密切的合作關係,進而 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以及學校整體績效(陳正專,2010)。

(四)教師領導(teacher leadership)

教師領導乃是教師以正式或非正式領導職位,以個人或集體形式發揮專業能 力,在學校、同仁、家長、社區與學生等教室外層面發揮領導影響力,引領組織 成員相互合作與學習,透過社群參與激發教師專業發展與組織目標的追求,最終 達成共享教育之願景,而在學前教育階段可從「新手教師的引航者」、「園務經 驗的分享者」、「課程教學的領導人」、「專業社群的召集人」、「親職教育的 輔導者」等層面加以探討(劉乙儀、魏宗明、張瑞村,2013)。

(五)共同領導(joint leadership)

共同領導係指由二人或多人分擔執行長職責,就廣義而言,則指授權給所有 層級的成員共同肩負領導責任,是故,採行共同領導的組織,其成員的領導期望 將明顯提升外,個體也能夠成為自己的領導者,進而領導正式或非正式的團體(

李芳齡,2003)。因此,共同領導反應出領導的分布性,換言之,共同領導與分 布式領導可謂密不可分(賴志峰,2008)。

綜上所述,分布式領導與其他理論或概念有密切關聯,當中包括「分享式領 導」、「協作領導」、「民主式領導」、「教師領導」、「共同領導」等,足以 顯示分布式領導所牽涉的理論範圍相當廣闊。然而,分布式領導的理論體系之建 構,目前尚處於嬰兒期(infancy),仍有待臺灣學術社群共同投入開發,尤其可 從不同背景脈絡中加以審視,進而發展出具有當地特性的分布式領導理論,以利 反應出國內學校領導的運作現況,以達改進之效(賴志峰,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