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ey words: teachers’ well-being, case study

壹、前言

如果人類不分貧賤、跨越種族,仍然擁有一個共同信仰,那麼這個宗教就叫 做幸福(吳挺鋒、張巧旻,2012)。吳清山(2012)認為「教育幸福(education well-being)」乃建立於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心理感受之上,當學生、教師和家 長皆感受教育的滿意和快樂,就是「教育幸福」。因此,當滿意與快樂感受度愈 高,人們愈幸福;反之則否。教育幸福可說是國民幸福的源頭,而教師則為整體 教育幸福的關鍵人物(吳清山,2012)。站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論言教或 是身教對於學生的學習及品格教育都有深遠的影響。Patricia(2001)發現由於 社會大眾對國小教師角色的期望,如具備愛心、知識、良好的教學技巧及有責 任感等,迫使教師不得不武裝自己,以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與要求,因此教師的 心理問題較不易被察覺。教育不該只是犧牲奉獻,國小教師的幸福感不僅會影響 其教學,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亦有間接影響。教師的幸福感及身心健康狀況實不容 忽視,由此可知,唯有當教師感受教育幸福時,才能將幸福感傳遞給我們的下一 代,讓教育幸福不會只成為口號,而是可達成的目標。

國內針對國小教師幸福感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大都都採量化研究為主。

舉凡在性別、年齡、學歷、擔任職務、任教年資、行政年資、學校規模大小等,

不同的變項在教師幸福感所產生的影響各異,然而即便就同一變項進行研究,也 常會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無法深入瞭解其原因為何。目前國內相關教師幸福感的 質性研究論文只有兩篇,一為李美蘭(2007)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 究,探討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來源、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其人格特質與 幸福感之間的關係。而另一篇則為張書豪(2007)當老師真好!國小教師幸福感 之探究,旨在理解教師於教職生涯中所感受到的主觀幸福感,及此其教學歷程所 彰顯的意義。經過文獻搜尋之後,發現其餘皆為相關量化研究,因此,採取質性 方式來進行本研究,應更有助於深入探究發現,透過與研究個案的深入訪談,從 質性角度來探究國小教師幸福感,期能提供相關教育機關及日後研究做參考。本 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一、從國小教師職業特性的面向,來探討個案學校教師幸福感。

二、從教師人格特質的面向,來探究對於個案學校教師幸福感。

三、從學校組織特性的面向,來分析個案學校教師幸福感。

焦點話題

貳、文獻探討

一、幸福感的意義

「幸福(well-being)」一辭源於希臘字,意指受善神守護而獲得的快樂(

顏映馨,1999)。Wilson(1967)指出所謂幸福感就是快樂。而近年來,常被 用來代表幸福感概念的名詞則有:快樂(happiness)、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客觀幸福感(objective well-being)、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等(施建彬,1995)。

幸福感的研究起源於1950年代,傳統研究有兩個主要的分流:一為主觀幸福 感,另一則為心理幸福感。此兩種幸福感在個體的正向心理運作上有著相似卻又 不同的面向。主觀幸福感代表個人對其情感及生活品質的整體評價;而心理幸福 感則強調個人在面臨生活挑戰下,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追求有意義生活及自我實現 的潛能(Keyes, Shmothin, & Ryff, 2002)。社會科學家從個體的角度思考,強調 幸福是一種個人主觀、正向的感受,而非以外在客觀標準為評斷依據。即便在同 一個標準下,每個人所產生的主觀感受也各異,因此幸福感也常被稱為主觀幸福 感(施建彬,1995)。國內學者陸洛(1998)認為所謂的主觀幸福感為「對生活 品質的沉思評鑑,是一種包括了高昂的正向情緒及對整體生活滿意的主觀感受」

。賴威岑(2002)則提出心理幸福感必需具備四大要素:1.兼具心理幸福的正向 及負向積極面;2可操作性且具體化的幸福感指標;3.可由個人主觀加以詮釋及感 受的;4.心理幸福感受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本研究認為幸福感乃是個體的正負向 情感在生活中所造成短期情緒起伏以及長期對於生活感受滿意程度的總和。

二、幸福感的內涵

如何衡量個體的幸福感受?幸福感來自不同的面向,或許是工作方面受到他 人肯定、擁有知心好友可暢所欲言、抑或是樂天知命滿足於生活的現狀。如同宏 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覺得幸福是來自家庭、身心靈健康及事業工作三個方面的相 對平衡;而五月天主唱阿信則認為當每天睡前回想每件事都有盡力做好,就是幸 福(蕭富元,2012),由此可知,無論個人所追求的為生命整體的幸福、或是把 握當下珍惜生活中的隨手可得的幸福,幸福的感受因人而異。

Andrew與Withey(1976)強調幸福為個人的主觀經驗,包含生活滿意、正 向情感及負向情感三個成份。陸洛(1998)歸納出中國人幸福感來自於:1.自 尊的滿足:及獲得別人的重視;2.家庭與朋友等人際關係的和諧;3.對金錢的追

求;4.工作上的成就;5.對生活的樂天知命;6.活得比別人好;7.自我的控制與理 想的實現;8.短暫的快樂;9.對健康的需求。陳鈺萍(2004)提出國小教師主要 的幸福表現為和諧的人際關係、自主性、物質滿足及事業成就。正向心理學之父 Martin Seligman認為幸福的構成元素有五個:正向情緒、全心投入、意義、正向 人際關係和成就(引自洪蘭,2012)。Leiter、Maslach與Schaufeli(2001)提出 教師工作環境的特性及個人特質為探究教師職業幸福感、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成 效的要件,因此,研究者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分析相關幸福感內涵的文獻,並部 分引用由Klusmann、Kunter、Trautwein、Lüdtke及Baumert(2008)所提出針 對教師個人特質、職業幸福感及教學成效的啟發式工作模式(Heuristic working model of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teachers’ occupational well-being, and instructional performance),詳如圖1,以建構本研究面向及內涵。

圖1 教師特質、工作幸福感及教學成效啟發式工作模式

資料來源:Klusmann, Kunter, Trautwein, Lüdtke, & Baumert(2008: 703)。

學生表現

資料來源:Klusmann, Kunter, Trautwein, Lüdtke, & Baumert(2008: 703)。

整理上述理論及文獻,本研究採用此工作模式部分面向:教師個人特質、教 師職業幸福感及組織特性,將國小教師幸福感內涵分成教師職業幸福感、個人人 格特質以及學校組織特性三大層面。

焦點話題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對象

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考量本身服務之陽光國小(化名)即符合研究場 所之選擇條件,決以陽光國小為研究場域,本校教師為研究對象,並採立意取樣 方式邀請13名導師符合本研究內容之教師進行訪談,後因訪談內容的適用性,決 以其中11名老師為研究對象。

陽光國小全校目前共有32個班級,男女教師共53人,學生近850人,在陽光 國小校長部落格上,校長是如此敘述的:「陽光國小在大山路二段(化名)一個 安靜的小巷子裡面,每到這個季節,就有輕輕吹拂的風在校園裡面流動,好綠、

好寧靜的校園是陽光孩子可以獨享的天地,在這裡沒有大馬路的喧囂,只有鳥兒 蝶兒的曼妙舞姿,小巷子的學校在社區的懷抱真的可以很幸福。然而,近年因為 鄰近新校的成立、少子化還有學區重新劃分的關係,無可避免面臨減班的處境,

對一個十幾歲校齡這般青春洋溢的年紀來說,怎會想到要提早嘗到減班超額的苦 澀呢?但是大家手拉著手,共同為陽光國小打拼的感覺真的很好,一路走來,雖 然辛苦卻甘之如飴,小巷子學校,要走出教育的康莊大道」。陽光國小這幾年經 歷過超額教師的衝擊,教師幸福的感受五味雜陳,為研究者理想中的研究場域,

並以「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做為研究主題,除了瞭解個案學校中研究對象的幸 福感現況及差異外,並從不同的角度來探究影響教師幸福感的因素,藉由深度訪 談,期能獲得豐富及多面向的資料。

二、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者以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於訪談結束後,即將錄音內容轉謄成逐字稿,

以詳實記錄受訪者談話內容為原則,同時紀錄必要的非語言的訊息,以利訪談 情境的描述。於逐字稿完成後,亦請受訪者確認內容是否正確,於必要時加以修 正、補充、刪除,最後再進行編碼整理。

在質性資料分析中,概念化就是將某個「概念」賦予給某段文字資料,亦即 進行「編碼」。而「編碼」的過程,就是將「代碼」貼在文字上,這個代碼在觀 念世界裡就是「概念」(張芬芬,2010)。Denzin(1994)表示:社會現象是 無聲的,必須經過詮釋,才會擁有意義。而當研究者進行編碼時,將一個個概念 貼在一段段文字上,這些文字就獲得了意義,以此概念為基礎,一步步地進行「

命題化」、「理論化」的工作,到最後就編織成一張「意義之網」(Bogdan &

Biklen, 1998:50-51)。逐字稿完成後,研究者將每位受訪者分別編上代號,大 寫字母T代表老師,其後的數字1至11為教師編號,以區分資料來源,並清楚記載 訪談日期、時間、地點及逐字稿編號,為訪談日期加上對象編號,並將內容與研 究主題相關之敘述畫記,以利於編碼與審視程序,如表1:

表1 訪談相關資料一覽表

教師編號 性別 任教年資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訪談地點 逐字稿編號 T1 女 23年 20121204 13:40-14:30 301教室 20121204T1 T2 男 15年 20121206 10:35-11:33 504教室 20121206T2 T3 女 20年 20121207 13:40-14:42 交通安全教室 20121207T3 T4 女 12年 20121212 14:40-15:39 401教室 20121212T4 T5 女 28年 20121214 14:25-15:49 105教室 20121214T5 T6 男 29年 20121218 13:40-15:02 交通安全教室 20121218T6 T7 女 22年 20121218 10:50-11:55 604教室 20121218T7 T8 男 17年 20121219 14:13-15:12 607教室 20121219T8 T9 女 20年 20121221 14:35-15:26 501教室 20121221T9 T10 女 13年 20121225 13:40-14:54 403教室 20121225T10 T11 女 15年 20121228 13:45-14:38 502教室 20121228T11

三、研究信實度

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能客觀的陳述現象的真實性,並對所關注議題能「長期 投入」及「持續探索」,以提供詮釋與理解的基礎,亦可增加研究的可信賴性。

因此,運用研究者的背景及專業知能,營造訪談時「互為主體」的良好關係,並

因此,運用研究者的背景及專業知能,營造訪談時「互為主體」的良好關係,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