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方面,由於中文 科教師對自主學習的概念欠缺具體而透徹的掌握,致使他們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之 方法單一而欠靈活,即只以導學案為本,未有顧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興趣;(2

)在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所遭遇到的困難方面,教師面對著空間不足、推行過急、

支援不足、學校限制、教學壓力、學生能力差異等困難,皆影響到中文科教師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3)在理解自主學習概念方面,大部分教師皆以為 自主學習就是依靠學生自學,卻不明白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擔任引 導角色,以使他們未能夠做好自主學習的學與教設計工作;(4)在學校支援方 面,基層教師多以向學校的上層及中層管理人員請求支援為主,可是由於往往未 能夠得到適切的援助,而只能夠依靠他們的片面理解而實施,致使推動成效存在 不同的差異。

從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中文科課程大綱要求教師在課堂裡推動以 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而部分學校亦已開始推動校內教師推行學生自主學習,

可是受訪教師依然表示學生在中文科的學習表現仍然未能夠得到改善。歸根究 底,就是香港教育當局只在課程大綱列明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之要求,可是對於如 何推行,則未有具體地指引學校或中文科教師,結果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學校 或中文科教師只能對自主學習各自表述,最終的結果就是自主學習之推動不但沒 有提升到學生的學習表現,反而更加重了中文科教師的工作量和壓力,可謂本末 倒置。

經驗傳承

事實上,正如文獻回顧部分的說明,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在於,培養 學生進行獨立學習的責任感,以使他們具備自我探索問題的能力,從而發展出解 難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現今世界要求個體所具備的,因此香港教育局宜盡快 檢視全港實施學生自主學習的真實情況,同時不應忽視前線教師作為改革執行者 的重要性,並運用不同的方法鼓勵教師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以提升當中的實施成 效,讓全港的學生都能夠得以從中受益。基於上述研究的發現,筆者提出以下的 建議:

一、為中文科教師提供專業及實用的培訓

筆者建議香港教育局及課程發展處應為前線的中文科教師提供專門的自主 學習培訓,例如與大學機構合作舉辦實用的工作坊,當中的內容不應只有學術理 論的說明,而需要提出具體的示例作為示範,好讓中文科教師在參考教育局所提 出的自主學習作法後,可以按照任教學校之情況而作出調整,以使他們至少能夠 具有實施自主學習的方向,而非藥石亂投,乃至造成中文科教師自身和學生之困 擾。

二、循序漸進地實施自主學習模式

筆者認為自主學習對於香港中文科教師而言,是一個極為新穎的學與教模 式,因此年資較長的教師未必能夠接受。由是之故,筆者建議學校可以先以初中 一年級為實施試點,探索在中文課堂實施自主學習的方向或方法,在取得成功的 經驗後,才要求全校推行自主學習,好讓對自主學習抱有偏見或拒絕態度的中文 科教師也可以基於成功的實施經驗,而改變自身對自主學習的錯誤看法及消極態 度,並主動在自身的課堂裡實施自主學習模式。

三、建立自主學習網絡

事實上,中文科教師並非不願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只是他們未能夠清楚 當中的具體作法,乃至他們因而對自主學習變得卻步。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筆者建議香港教育局主動建立自主學習網絡,連結不同具有推動學生自主 學習經驗的學校,以讓網絡學校的中文科教師可以互相交流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 心得及方法,這不但能夠持續發展自主學習模式,而且更可以吸引那些欠缺推動 學生自主學習經驗之學校參與其中,以借鑒前人的經驗,減少實施上的困難,筆 者相信這樣定必能夠使到自主學習之花開遍全香港。

四、善用優質教育基金資源

為了優化教育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香港政府成立了優質教育基金,

供學校就擬進行的教育研究提出資金申請,如研究計劃獲批准,學校便可以得到 金錢的資助以完成教育研究計劃。因此,筆者建議學校可以以中文科的自主學習 為研究主題,向優質教育基金提出研究申請,以獲取額外的資源在校內推動自主 學習,這不但能夠減輕教師沉重的工作量,而且更可以增加教師推行自主學習的 意願,進而提升自主學習的推行成效。

五、把自主學習模式融入現有的課程

從訪談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中文科教師都是獨立處理自主學習 的問題,例如專門設計一些額外的教材作為自主學習之用;事實上,這是費時失 事的做法,筆者建議學校將自主學習模式融入現行的校本課程之中,例如以互評 的方式進行寫作講評、在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時,要求學生以錄音機錄下自己的 個人短講等,這些作法不但能夠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可以減少中文 科教師製作額外教材的工作量,可謂一舉兩得。

六、從小為學生建立自主學習常規

所謂習慣成自然,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是由小開始建立的。因此,筆者建議學 校宜由初中一年級開始,便教導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建立自主學習課堂的常 規,那麼他們在習慣了自主學習模式以後,便會對學習變得更投入,並更容易從 中得到裨益。

參考文獻

毛連塭(2000)。創造力研究的發展。載於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

創造力研究(頁2-124)。台北:心理出版社。

任翌瑜(2011)。自主學習對於網路學習成效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李雅卿(1998)。乖孩子的傷,最重――自主學習書信集。台灣:元尊。

李建麗(2014)。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周刊,8

,162。

吳善揮(2013a)。淺談自主學習的首要配套――小班教學的實施。臺灣教育評論月

經驗傳承

刊,2(7),95-98。

吳善揮(2013年5月15日b)。淺談學生自發性學習的首要關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 興趣。2013年「學生自發性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李雅卿(2006)。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品質月刊,42(10),54-57。

林心茹(2000)。自律學習。台北:遠流。

林彥佑(2004)。還給孩子自主學習權。師友月刊,564, 41-44。

林瑞馳(2014)。教師從事學校行政意願為何低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35-36。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14)。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作者。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1)。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香港:作者。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2009)。高中課程指引――立足現在‧創建未來(中四至中六)

。香港:作者。

陳紅梅(2014)。探究興趣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校園英語,17,136。

陳錦榮(2003)。探討專題研習的成敗:教師和學生的因素。教育曙光,48,51-55。

陳佳琦(2008)。大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自主學習之研究。College English: Issues and Trends, 2, 97-126。

陳彥玲(2000)。幼稚園學生任教意願與任教承諾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林清(譯)。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 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許瑞峰(2010)。外語自學中心的實踐與管理:以南台科技大學為例。南台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許德發(1999)。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

、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

張青松(2013)。學習共同體在國文教學之實踐成效與建議――以101學年度中正高 中一年級國文科為例。中等教育,64(3),117-127。

張嘉倩(2013)。開放式反思學習札記作業設計對強化自主學習的效益:以高階英語 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為例。英語教學,37(4),195-232。

林幸台、王木榮修訂(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秀珠(2008)。香港推行專題研習的狀況:職前教師的實踐經驗。香港教師中心學 報,7,41-51。

黃心佁(2005)。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為例之 研究。中正教育研究,4(2),81-113。

葉重新(2011)。教育研究法(第二版)。臺北:心理。

齊國斌(2014)。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問題與思考。中學生英語,7,71-72。

江志宏、施月麗(2013)。一位初任教師參與「學習共同體」之實踐經驗。庶民文化 研究,7,96-112。

謝芳蕙(2001)。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 實驗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台北 : 遠流。

林佳秀、張自立、辛懷梓(2013)。透過「學習共同體」模式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

國民教育,54(1),105-111。

關綺雲、李安維(2012)。初中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態度和能力:中文科作文量表互 改法的研究與啟示。教育曙光,60(1),53-60。

霍秉坤、黃顯華(2009)。中國語文科課程決定的內容和理念:政策制訂者的視角。

教育學報,37(1-2),1-28。

蔡若蓮、周健、黃顯華(2002)。影響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因素:以中文科新課程試 行計劃為例的質性研究(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之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 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Bronson, M.B. (2000). 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nature and natur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Gravetter, F. J., & Lori-Ann, B. F. (2012).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4th ed.). Australia: Wadsworth.

Wang, C. (1998). Cultivating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in promoting student creativ-ity: Designing STS exploratory experiment. Proceeding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OC, 8(1), 45-53.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

Zimmerman, B. J. (1998) Developing self-fulfilling cycles of academic regulation: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