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教師正向領導之定義與內涵

在組織中,領導者的領導行為扮演著組織成敗的關鍵。Woods(2005)指 出,領導是一種影響力的發揮,在班級裡,教師透過影響力來影響學生學習,因 而導師的領導行為往往深深影響學生的整體表現與學習成效,且Cameron(2009

)認為,利用正向領導能使個人和組織產生生命力、成果豐碩和顯著的正向績 效,其目的更在幫助個人和組織上達到驚人的成就水準。由此,國小教師應如何 藉由正向領導的影響力,建構正向的班級和環境,進而產生正向能量,讓學生的 潛能發揮得更好,是一個值得令人關注的課題。

(一)教師正向領導的定義

「正向領導」源自於正向心理學的發展,由Hodgetts 和Luthans兩學者最先 提出「正向積極取向領導」(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而「正向 領導」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管理與組織學教授Kim Cameron於2008年提出,又稱 為積極領導,著重在超越一般水準的正向超越表現(謝傳崇譯,2011)。謝傳 崇(2011d)也再次指出,正向領導一方面因應時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來自許 多「積極取向」的研究成果,是一個符合時代潮流、整合型的世紀領導新風格。

林新發(2010a、2010b)表示,由正向觀念衍生出的領導,即是正向領導,強調 領導者肯定部屬優勢、能力以及潛能,培養同仁具有樂觀、良好工作效能與良 善品德等正向特質。Butler(2011)研究指出,正向領導者可增加組織成員自尊 感、提高工作士氣、減少倦勤情況、促進使命的實現,提高工作成就,營造一個 更具凝聚力的工作環境。謝傳崇(2011d)指出,正向領導就教育的意義而言,

乃在成就每位學生的無限可能,透過教育的薰陶,幫助學生發揮自我潛能,追求 卓越表現。該指出與重視人類正向心理層面和超越一般成功表現的正向領導精神

專    論

不謀而合。本研究所討論的主題便是教師正向領導,教師是班級的領導者,教師 將正向領導的策略運用在班級環境中,即是將關注重點放在全體學生的快樂、自 信與安全感上,藉由激勵學生而提升學習動機,以維持學習熱情,並透過關懷、

尊重、同理與感恩的方式,營造班級的正向氣氛,構築班級的願景,如此將有助 於班級正向溝通氛圍的形成,以及正向關係的建立,終究能促進學生學習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將教師正向領導定義為:國小教師運用正向思考來帶領班 級,以關懷、同理心對待學生並進行正向溝通來協助解決問題,營造班級溫馨的 正向氣氛,與學生有正向的互動關係,激勵學生創造與想像力,提升其學習的動 機與滿足感,啟發學生追求卓越的正向願景,以達成班級正向超越表現。

(二)教師正向領導的內涵

Donaldson和Ko(2010)提出,正向領導理念是許多領導策略的核心,不同 的正向領導者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領導,然而這些領導方式均涵蓋正向領導中 的正向溝通、正向氣氛、正向關係與正向意義。而Cameron認為正向領導的內涵 為,首先要促進正向超越表現,幫助個人及組織達到驚人的成就水準;再則為積 極樂觀取向,關注與肯定人類的優勢、能力和潛能;最後須關注在美德與至善,

重點在促進最好的人際環境或培養善良。因此,Cameron 認為正向領導的策略包 括:使用肯定和支持的語言,以利正向溝通;培養同情心、同理心與寬容心,以 形塑正向氣氛;建構正向能量網,藉由成員彼此支持,塑造正向關係;提供屬下 工作的意義和目標,賦予正向意義(謝傳崇,2011d)。林新發(2010a)認為正 向領導的內涵為,正向解讀部屬的行為;尊重部屬;具有正向情緒以身作則;培 育組織的正向氛圍與部屬的良善特質。藉此產生良好卓越的組織績效。所以,林 新發(2011b)認為領導者可以透過:激勵正向情緒,營造正向氣氛;個別關懷 成員,建立正向關係;善用支持肯定,維持正向溝通;建立共同願景,賦予正向 意義等四種正向領導的策略來促進組織的發展。謝傳崇(2011d)指出校長正向 領導將關注重點放置於組織成員的快樂、自信與保障上,藉由激勵成員而提升組 織競爭生產力,因此校長的正向領導包括四個概念:正向思考發展良好情緒;正 向態度關懷成員表現;正向營造溫馨學校氛圍;正向塑造卓越共同願景。而謝傳 崇(2011c)更將校長正向領導歸納為四個內涵,分別為「正向氣氛」、「正向 關係」、「正向溝通」與「正向意義」。

本研究整理綜合以上學者對正向領導內涵的見解,發現正向領導的層面中,

以「正向氣氛」、「正向關係」「正向溝通」、「正向意義」這四個層面為多數 研究者所採用(林新發,2011a;謝傳崇,2011a;Donaldson & Ko, 2010),且 國內大部分研究者均採用謝傳崇(2011d)研究論點,因此本研究將教師正向領

導之內涵分為「營造正向氣氛」、「建立正向關係」、「善用正向溝通」、「展 現正向意義」四個層面,茲說明如下:

1、營造正向氣氛:教師能適時表達關懷與愛心,尊重學生的需求,鼓舞學 生面對並協助解決學生的困境,能同理與傾聽學生的想法,正向解讀學生行為,

鼓勵學生發揮同情心,相互關懷與支持,使班級沉浸在一個良善的正向氛圍中。

2、建立正向關係:激勵學生努力向上的動機,彼此鼓勵、支持與合作,並 建構正向能量網絡,強化學生優勢,讓具有正向能量的學生能幫助同學成為更好 的能量者,並能建立團體合作與支持的正向關係。

3、善用正向溝通:教師以肯定和支持的語言取代負向的批評,與學生交談 時充滿著關懷與活力,並具有洞悉學生情緒的敏感度,瞭解與同理學生所傳達的 訊息,從而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情感交流與有效的溝通。

4、展現正向意義:教師能善用各種時機,將個人教育理念與學生分享,允 許學生參與達成目標和學習策略的決定,師生共築班級願景,提升學生學習表 現,促進班級經營效能,達成教育的目標。

二、學生學習表現之意義與內涵

余民寧(2006)指出,學生學習表現一直以來都是關心教育的相關人員所 探討的重大研究議題,它不僅代表一個國家的教育成就水平,更是反映出一個國 家競爭力的實質指標。其中,學習動機乃是學生學習的驅力,因此,激發學生積 極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學習表現提升,是每位教師所努力的目標,也是學校教 育責無旁貸的責任。學校需面對與因應來自社會大眾對教育品質的重視與績效責 任的要求,教師更須清楚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學習表現,且要運用適切之領導作 為,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引發學習興趣與動機,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表現的最終 目的。

(一)學生學習表現的定義

簡茂發(1983)指出,學生學習成就乃是透過學習歷程獲致較為持久的行為 結果。李安明(2009)亦提出,學校領導者除了執行學校的行政管理外,更須聚 焦於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馮丰儀(2009)也認為,一切領導作為應以學生 的學習為核心,所以領導者如何帶領學校團隊,提升學習成就,尤為重要。

OECD(2007)研究提出,為了瞭解學生是否已經對未來挑戰做好準備,並 瞭解他們能否分析、思考與有效的溝通,以及瞭解他們能否持續的學習,其中閱 讀、數學科學素養及問題解決能力更被視為關鍵的領域,而此關鍵領域即為學生 學習表現。謝傳崇與王瓊滿(2011)研究所指涉的學生學習表現,是指學生經過

專    論

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之後,在課業評量方面所獲得的測驗成績,在日常生活當 中所展現出來的學習態度以及行為表現,當中包涵了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 學習結果。謝傳崇與蕭文智(2013)研究所提的學生學習表現,是指學生在歷經 一段長時間的學習進程後,在日常生活所具體呈現出來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表現,

及在學業評量方面所獲得的學習成果,當中包含了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學 習結果。

歸納學生學習表現概念的詮釋與論述,學生學習表現的特徵如下:學生學 習表現是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簡茂發,1983;謝傳崇、王瓊滿,2011;謝 傳崇、蕭文智,2013)。學生學習表現是學習成果或是行為結果(簡茂發,1983

;謝傳崇、王瓊滿,2011;謝傳崇、蕭文智,2013)。學生學習表現包涵認知、

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教育目標(謝傳崇、蕭文智,2013)。學生學習表現是學生 在學習過程與日常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和行為表現(謝傳 崇、蕭文智,2013;謝傳崇、王瓊滿,2011)。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表現定義為:學生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學習歷程之後,在 課業評量方面所獲得的測驗成績,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展現出來的學習態度以及行 為表現,當中包涵了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學習結果。

(二)學生學習表現的內涵

吳清山(2005)認為學生表現的指標包含課業學習表現、生活行為表現以 及身心健康狀況等三項指標。林天祐(2005)指出,學生的學習是優質學校教育 的向度,而在此學生學習的向度中,包含學會認知體驗、學會悅納自己、學會尊 重別人、學會負責做事、學會生涯發展等五項指標。林明地、陳威良(2010)認 為,學生學習表現包含學業成就(認知)、學生態度(情意)與學生行為表現(

技能)等三層面。謝傳崇、李尚儒(2011)認為以學生課業表現、學生學習態度 及學生學習行為等三個內涵較能完整陳述學生學習表現。學生學習表現為學生經

技能)等三層面。謝傳崇、李尚儒(2011)認為以學生課業表現、學生學習態度 及學生學習行為等三個內涵較能完整陳述學生學習表現。學生學習表現為學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