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2 -

傳統中國形象與密教性質,換言之,這些神祇有著一個「中國化」(密教轉換為 中國)、「密教化」(中國融攝密教)、「本地化」(結合了傳統與密教)的複雜過 程,很值得進一步的探究。除此之外,這批神祇有些也是來自地方傳統,如本 文討論的溫瓊、關羽或是被列為北極小四聖的陳勝、吳廣,道教如何吸納、重 塑這些地方神祇並發展相關的儀式或是後續如何搭配成組運用,也都是非常有 趣而值得開發的課題,且了解這些神祇的形象與內涵,也會更有助於了解明清 的神魔小說。康豹、田海、二階堂善弘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果,但目前還缺少臺 灣學者的參與,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節 研究範疇:酆岳法的定名與內容

一、酆岳法的定名

本文所謂的「酆岳法」係來自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61-1410)之說,在

《峴泉集》(HY1300)的「玄問」提到:

或問:丹者,守中而已矣。何教之設衆法,異術之紛紜乎?是果亦守中 之可盡乎,而必外資術數而然哉。(1:18b)

在這個對話中,問者提到修(內)丹的原則在於守中(心),但如果只是守中而 已,為何會有如此多的道法傳衍?修丹是否必須借助這些外在的道法。於是張 宇初從宇宙生發論闡釋這個問題:

道豈岐而二乎?天也者,積氣也。上帝則天之主宰也,由溟涬未判之 初,三炁化生,即梵清景、玄元始也。妙無者,性之始;妙有者,炁之 始。由三氣而生九氣,即九霄也。虛無之界,無窮輕清之氣無體,而宰 制之神亦無方也。以宰之有所隸焉,是降經籙以訓之、符法以闡之,以 是法立焉。而其傳尤著者漢天師、茅真君、許旌陽、葛仙翁、丘真君 也。曰三洞四輔:清微、靈寶、神霄、酆岳者,洞輔之品經籙是也。

(1:18b-19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3 -

他認為道是無體無方、難以把握,所以必須憑藉著由道炁所化的經籙、符法來 顯化、闡述,因此才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道法,早期著名的傳法者有張道陵、茅 真君、許遜、葛玄、丘真君等。而後他提到了「三洞四輔」,其義一方面可能指 三洞四輔中的道教經典可以涵括上述的道法內涵;另一方面,也可能認為當時 流行的清微、靈寶、神霄、酆岳等道法能夠輔助大道流行,所以也可以歸入道 教洞輔系統的經籙之中。因此他接續列出這四派的傳法譜系:

清微始於元始,而宗主真元闡之,次而南岳魏君、陵郡祖君、祖宏四派 之緒,倡其宗者: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雷淵、李虛極而張(道 貴)、許(?)、葉(雲萊)、熊(道輝)而下,派益衍矣。

靈寶始於玉宸,本之度人經法,而玄一三真人闡之,次而太極徐君、朱 陽鄭君、簡寂陸君,倡其宗者:田紫極、甯洞微、杜達真、項德謙、王 清簡、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謙之、留沖靖而趙(貫夫)、林(靈 真)、白(玉蟾?)、陳(?)而下,派亦衍矣,是有東華、南昌之異 焉。

神霄則雷霆諸派,始於玉清真王,而火師汪真君闡之,次而侍宸王君

(文卿)、虛靜真君(張繼先)84、西河薩君(守堅)、伏魔李君(清 叔)、樞相許君(志高),倡其宗者:林靈素、徐神翁、劉混康、雷默 菴、萬五雷、方貧樂、鄧鐵崖而上官(二三)、徐(?)、譚(悟真)、揚

(楊耕常)、陳(相真)、唐(?)、莫(月鼎)而下,派亦衍矣。

酆岳則朱熙明、鄭知微、盧養浩、葉法善,倡其宗者:左(力行?)、鄭

(守正?)、潘、李,而派益衍矣。(1:19a-b)

雖然他列出這一系列的道法譜系,但問者的問題在於修丹而非在道派史的爬 梳,所以他話鋒一轉,回歸到修丹的問題:

然究其要也,俱不出乎三氣五行之玅焉。經曰:三五與一,天地至精,

即河圖三五之數也,是以雷霆合九一之數,陽雷隂霆,雷生霆煞,樞隂 機陽,雷善霆惡,皆藏乎太極之中。求諸身則中扃雷垣也。五炁,五雷

84 即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張繼先,在《道藏》有時作「虛靖」,有時則為「虛靜」,前者為是。

張宇初自身就有兩用的情況,不知是刻版問題?還是當時已將兩個名稱混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4 -

也;心為靈府、五官之主宰也。以己之靈合三炁五行之玅,可以燭幽破 暗者,以至陽而煉至隂,以至明而燭至暗也。(1:19b-20a)

這裡張宇初參酌了宋明理學中體用與陽善陰惡的架構,認為透過煉心養炁自然 能把握運雷之要,達到「內丹外法」的理想境界。整體來說,張宇初之說是繼 承了南宋以來的「道體法用」(以內丹為體,雷法為用)的思潮,藉此來闡述 丹、法間的關係。85由整段文字的脈絡來看,中間所插入一系列的道法譜系,

應也可涵括道體法用、內丹外法的架構之下。

由於張宇初是具有相當學養的張天師,86加上奉詔編纂《道藏》,對於道教 經典與當時流行的道法應有相當的認識,因此他所列出的這套譜系相當受到當 代道教學者重視,學者多依此說法梳理出相關的道派譜系。從相關資料來看,

張宇初這個「三洞四輔」的觀點可能來自其清微派的祖師趙宜真(?-1382),

趙宜真在闡述清微要旨、清理宋元道法系統時就已將「酆嶽」並舉,並將其視 為一個重要的類別:

宜真猥以菲材,叨承正派,暇日討論道法體用之旨,輒將師傳四派歸 一。宗譜、道樞、元降、祕文列於篇首,其符章經道、簡策詔令,取其 切於用者,各以類聚。其諸階雷奧,止取三元神捷、神烈天雷。嶽酆諸 將之法,見於贊化,顯於當時者,各存其要。其鍊度登齋章法,止以玉 宸為主,而行持進止之訣,撮其機要,逐一條陳。仍記諸仙宗旨,恭序 其間,編校成帙,甚至行移事節,各立限期,分三十品,著定檢文,以 便發遣。……(《道法會元》5:37a-b)

在此他秉持著師傳「四派歸一」87的精神來整理相關的道法。第一類是與清微

85 宋元時期的道經對於「道體法用」多有闡發,雖然同樣是以道為體、以法為用,但體與用之 間的關係如何、要如何相互運用,各家或派別的觀點不盡相同。這個問題牽涉甚廣,將另文 討論。

86 參見莊宏誼:《明代道教正一派》(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頁 23-31;另可參孫克寬,

〈明初天師張宇初及其峴泉集〉,氏著:《寒原道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頁 313-347。

87 清微派強調「會道」,認為祖師祖舒就是四派歸一(清微、靈寶、道德、正一),在引文前趙 宜真便提到「清微正宗」:「自元始上帝授之玉宸道君、玄元老君,由是道君老君各傳二派,

乃分清微、靈寶、道德、正一。師師相承,元元荷澤,至唐祖元君,願重慈深,博學約取,

總四派而為一,會萬法以歸元,部隸三十六部、七十二考召,至於鍊度登齋,章法莫不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5 -

教法有直接關連的宗譜、道樞(道法樞紐)、元降、秘文;第二類則是雷法,他 在當時流行的各式雷法中只擇取三元神捷與神烈天雷兩種;第三類就是與本文 有關的嶽酆諸將之法,從語義來看,這應與宋元興起的元帥法有關,由於在當 時頗為流行,且有助於道法的傳衍、流行,因此也被列入清微教法;第四類的 則是鍊度法,當時流行有多種鍊度法,88但趙宜真只收玉宸鍊度。而他所列舉 的清微、雷奧、嶽酆諸將之法、鍊度這四派,正好就與張宇初所列的清微、神 霄、酆岳、靈寶相應,而這樣的概念,也相當程度反應在《道法會元》的編排 上,其中就涵括了清微、雷奧、鍊度、嶽酆諸將之法的資料。

不過,相對於神霄、清微、靈寶等譜系,「酆岳」則是較被忽略的部分。依 張宇初之說,除了明確列出的朱熙明、鄭知微、盧養浩、葉法善等人外,之後 善行、弘揚的「左、鄭、潘、李」卻不是那麼清楚。從相關資料來看,僅能推 測出「左」可能為左力行,「鄭」可能為鄭守正(鐵庵),但「潘、李」則未能 得知,加上酆岳法在後來的道經中較少被提及,似乎在道教內部的影響力不 大。且在張宇初自己所撰的《道門十規》(HY1222)中也只有提到靈寶、清 微、神霄三派:

齋法行持,乃上古籲天禴祭之禮,自靈寶天尊受元始說經以來,為立教 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然自太極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陽鄭真 人三師而下,則杜、葛、陸、甯、項、寇。又其最名世者,由是而分,

則有林、田、金、白諸師,遂有東華、南昌之分。派雖不同,而其源則 一。故符篆咒訣亦相去不遠,是皆後之師德,各立宗門,接引後來之一 端,初無二道也。舍此數派,稱為正宗,餘不足師者多矣。(9a-b)

道法傳緒:清微始於元始天尊,神霄始於玉清真王,自歷代傳緒以來,

清微自魏、祖二師而下,則有朱、李、南、黃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 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所衍。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

備。」(《道法會元》5:36a)但就語境來看,筆者以為祖舒是第一次將四派歸一,而後隨著歷 史推衍,因此道法又有不同的變化,而趙宜真似乎隱然也有帶著「會道」的精神,想再次會 通、整理(歸一)當時流衍的清微、神霄、酆岳、靈寶等四派。

88 據明代寧王朱權所編撰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所提到,當時流行的鍊度法包括了清微煉 度法、太極祭鍊內法、玉陽祭煉法、淨明一暘煉度法、靈寶鍊度法、玉宸經煉法、三光煉度 法等七階。(3:27b-28a)本條資料係參加「臺灣道教研究會」讀經所得,特誌感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36 -

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弘猶至,凡天雷酆嶽之文,

各相師授,或一將而數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異,以是訛舛失真,隱 真出偽者多,因而互生謗惑。(11a)

不過,這裡張宇初雖未提到酆岳之法,但在神霄有所謂的「天雷酆嶽之文」,從 後文的「一將而數派不同,一派而符咒亦異」來看,這個「天雷酆嶽之文」指 的有可能就是與雷法、酆嶽相關的符籙與將帥,或許張宇初是將酆嶽歸在相近 的神霄系統之中(新神霄派),89這也與趙宜真提的「嶽酆諸將之法,見於贊 化,顯於當時」說法可以相應。此外,在明代寧王朱權所編撰的《天皇至道太 清玉冊.天心玄秘章》(HY1472)的「道法三十九階」最後也提到:

不過,這裡張宇初雖未提到酆岳之法,但在神霄有所謂的「天雷酆嶽之文」,從 後文的「一將而數派不同,一派而符咒亦異」來看,這個「天雷酆嶽之文」指 的有可能就是與雷法、酆嶽相關的符籙與將帥,或許張宇初是將酆嶽歸在相近 的神霄系統之中(新神霄派),89這也與趙宜真提的「嶽酆諸將之法,見於贊 化,顯於當時」說法可以相應。此外,在明代寧王朱權所編撰的《天皇至道太 清玉冊.天心玄秘章》(HY1472)的「道法三十九階」最後也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