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28 -

二、研究目的

基於問題意識,本研究將就東南亞國家的相對特質和雙邊關係的解釋變因,

進行概括性跨國比較檢視,釐清成員國之間雙邊互動的變遷軌跡,據以構思後續 研究設計的藍圖。探討在東協建立共同體歷程中,各成員國亦經歷政治體制的變 遷歷程,並從國家偏好、總體社會條件、文化形態及觀念體系析理出影響東協共 同體制度建構的「內生因素」。

在既有國際秩序發展進程中,如何理解、解釋、預測開發中國家的雙邊衝突 與互動合作的走向,係冷戰結束後學界普遍關切的區域秩序課題。面對全球政治 秩序伴隨區域主義需求而擴張,學界迄今仍未能建立統一適用的解釋模式,復以 民族、文化、政治傳統的殊異使然,各地區的區域合作呈現多元樣貌,彼此間並 存排列多邊安排和雙邊協議。69參照各類立場分野的整合理論流派,大量以歐洲 中心的經驗性研究仍停留於個案探討,亦難拓展於歐洲之外的理論適用場域。既 有的整合理論無法全然解釋各類區域整合的現象,亦難適用於理解東南亞區域合 作進程,及東協各國選擇合作與持續整合的影響因素。基於東南亞各國之間傳統 關係,本研究認為對其(其他開發中地區亦然)區域範疇內國家合作的探討,或 可回歸雙邊層次的分析途徑,以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框架,重新檢視及詮釋東 協區域合作進程就有其必要性。

循此,本論文旨在釐清「國家特質相對比值」與「東南亞國家雙邊互動變異」

之間的關係,進而剖東南亞區域合作的本質,及作為次體系的秩序穩定來源。循 此,本研究嘗試達致以下研究目標,初步看來,雖此些目標彼此間或有扞格、矛 盾之虞,然卻是一種探索國家之間走向衝突與合作本質的初階嘗試,體現從兩國 之間雙邊關係理解國際層次集體行動的選擇邏輯。

69 Peter J. Katzenstein, 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Peter J. Katzenstein and Takashi Shiraishi, eds. Beyond Japan: The Dynamics of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29 - 頁 | - 29 -

(一)雙邊層次理論的檢證操作

本論文試圖將雙邊視角導入區域整合的解釋範疇,以拓展將比較政治和國際 關係理論適度凝合的研究場域。循此思維脈絡,筆者將運用「雙邊層次理論」

(dyadic level theories)作為解釋東南亞區域國家互動現象的工具,透過比較結 構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觀點關於國家間走向衝突與和平的途 徑,提出本研究的推論和分析框架,以此作為本研究之目的。另根據下述之研究 操作來達致本研究目的:

1. 雙邊層次理論邏輯

在政治科學領域,儘管結構現實主義理論長期主宰著衝突研究,Kenneth N.

Waltz(1979)以系統層次解釋國際體系的運作規律,當體系結構一旦形成,將 自動地達致權力平衡,倘非有重大戰爭發生,國際體系將持續穩定運作。70然則,

以「結構」作為一切國家行為體的解釋來源,未能解釋影響兩國間走向和平或衝 突的複雜變數,學界對於以系統層次解釋衝突、戰爭肇因愈趨抱持懷疑的立場。

相對而言,「雙邊層次理論」重新聚焦於兩兩國家之間的互動現象,該類理論邏 輯導源於民主和平論的實證成果—「戰爭頻率在兩個民主國家互動中的缺位」, 其強調兩國互動歷程對於雙邊關係走向的關聯,建立一種國際互動研究的動態研 究途徑。71在操作上,雙邊層次理論以量化工具檢視政體類型(regime types)、領 土衝突和經濟互賴等雙邊關係的因果變數(causal variables),兼具跨時序、調查 規模的研究功能。72

2. 跨層次的雙邊分析途徑

為準確而盡可能反映東南亞次區域體系中單元層次(國家間互動)與國際層

70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pp. 116-128.

71 Jack S. Levy and William R. Thompson, Causes of War (UK: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2010), pp. 55-82.

72 相關理論文獻,參見下章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30 -

次(東協整合)的互動連結,本研究嘗試構思一種跨層次的分析框架,並提出跨 層次的雙邊分析途徑。此種途徑試圖揉合政治科學領域「比較政治」與「國際關 係」的方法立場,跳脫過去兩大學門研究途徑劃分的漩渦,並作為國際政治理論 的可能選項。

(二)東協雙邊互動變異的推論檢證

過往數十年間,學界持續致力於辯證、修正和檢討理論解釋的疏漏之處,惟 迄今對於國家間如何化解敵對關係(rivalries),從雙邊衝突走向區域合作的問題 仍缺乏透徹的理解,爰此,本研究主張從對於雙邊途徑分析東協國家間的關係

(intra-ASEAN tensions)。在操作上,筆者將透過對東協成員國的國家特質相對 性比較,檢證理論根基的推論命題,探究次體系內國家間互動行為的關聯特徵,

期能為東南亞的整合研究提供一種理論啟示。

(三)分析框架與互動模型的提出

作為一本以描述、解釋、預測國際政治變遷為基本目標的論文,為彌補當前 東南亞研究與東協研究的缺憾,本研究嘗試建置以一個跨時序、跨國性調查規模 的「事件資料庫」作為本研究的分析基礎,希冀以實證分析提出「東協雙邊互動 模式」(ASEAN bilateral interaction model),據以理解區域中國家走向衝突或合作 的解釋邏輯,平衡理論光譜中簡約化(parsimony)與廣博性(comprehensive)的 兩難抉擇,俾增進後續研究者從各種獨特區域特性、國內制度、政治變遷理解國 際衝突與合作,構築出認知圖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31 - 頁 | - 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