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164 -

另一項影響兩國關係的主要變數係民主轉型,至 1980 年代中期,南錐國家 的政治發展紛紛向民主轉型,阿根廷和巴西先後完成了民主化進程,在政治上促 進兩國關係的合作意願。「福克蘭群島群島戰役」的慘敗,加速推進阿根廷國內 軍事政權垮台,1983 年 9 月阿國舉行首屆大選,Raul Alfonsin 被選為首屆文人總 統,渠六年任期及其文人政權的主要成就,在於解決與智利之間長久的領土主權 爭議,並顯著改善與巴西關係。387

邁入 90 年代,從區域層次觀之,相對於 1992 年歐洲共同體大市場的形成,

東亞地區以日本為首的「雁形」發展秩序以及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籌建的「北 美自由貿易區」竣成,南錐地區似乎成為國際經濟場域中最為孤立的區域。基於 區域外的競爭壓力,阿、巴兩國關係對於「南錐共同體」(MERCOSUR;亦稱「南 方共同市場」)的推動與組建具有關鍵作用。388以下僅就前章提出之變項構面,

對兩國雙邊關係之發展予以綜述。

參、構面的檢視 一、權力途徑

冷戰時期,阿、巴兩國在拉丁美洲爭奪區域主導地位,雙邊關係除受領土主 權紛爭,主要與各自在對美關係的分歧立場、軍事實力的相互競爭(特別是核武 發展方面)有關,演成權力競逐和「衝突形成」(conflict formation)的緊繃關係,

導致兩國傾向對立的互動傳統,亦深刻地影響拉美區域的和平穩定。389直至 1980 年代中期後,雙邊關係趨向穩定,方有進行區域整合的可能。以下分別本研究歸 結影響兩國互動關係的兩項權力因素分析:

387 Wendy Hunter, “The Brazilian military after the Cold War: In search of a missio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28, Issue 4 (1994), pp 31-49.

388 1991 年 3 月 26 日,阿根廷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三國總統簽署《亞松森條約》,,並訂 於 1993 年 12 月 31 日組成南方共同市場

389 Paulo S.Wrobel, supra note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8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165 - 頁 | - 165 -

(一)對「美」交往與政策調整

整個 20 世紀,美國和巴西兩國關係占據巴西對外政策及美國在南半球戰略 布局的核心議程。從歷史發展經驗觀察,兩國關係可約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 被稱為「非正式的聯盟」(亦稱「不成文的聯盟」;unwritten alliance),由巴西第 一共和國(the Brazilian First Republic)至 20 世紀 40 年代伊始;第二個階段則自 1942 年至 1977 年,學者稱之為雙邊關係的「自動調整(校準)」(automatic alignment)時期,兩國各自對己國需求相互配合;第三階段係 1980 至 1990 年代,

為巴西對美政策的調整時期,強調外交自主性,此階段的特點係以強化與美國之 間的經濟商業合作關係,在外交政策和國際場域中符合美國立場的期望。390 儘管阿、巴兩國各自在對美關係有不同程度的歷史源淵,惟自 1970 年代開 始,兩國在對美關係上進行調整而有政策聚合的現象。如 70 年代中期,鑒於美 國卡特(Jimmy Carter)總統對拉美政策的轉變,在人權和核不擴散議題與巴西 強烈分歧,巴西廢除了 1952 年簽署的「巴美軍事協議」(Brazil-United States Military Agreement),對應調整過往親美的政策立場;80 年代以來,美國刻意將 美、墨關係置於與南錐國家雙邊關係之上;並加強對中、南美洲各國政治體制、

人權政策的干涉,防阻共產勢力的持續滲透;在貿易領域上,美國刻意拉攏拉美 各國成為美國重要的貿易依賴夥伴,亦試圖影響區域內各國政經政策,如貨幣政 策、核武擴散議題、武器出口、國外投資和貿易保護,種種舉措雖實質提升美國 在拉美的影響力,卻亦使南錐大國巴西與美國雙邊關係的漸形疏遠。

就阿根廷係而言,在 1982 年的福島戰爭期間,阿國體認其對美交往政策,

並未讓美國支持同屬美洲國家陣營之列,並對阿國實行經濟制裁。相對而言,戰 爭期間,巴西政府支持阿根廷對福克蘭群島擁有主權的立場,拒絕英軍於巴西港 口補給。除此,巴西未會支持與執行安理會第 502 號有關「入侵福島決議案」,

390 Monica Hirst, Understanding Brazil-United States Relations: Contemporary History, Current Complexiti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p.2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166 -

並允許阿根廷產品經巴西轉運出口,使國際制裁對於阿國的衝擊稍獲緩解,進而 積累雙邊互信基礎。391

在美國方面,1980 年代雷根政府期間,美國調整對拉美的政策重心,冀圖 美國重新強化在拉丁美洲的戰略影響。39270 年中期,前蘇伊士運河一度關閉八 年之久(1967-1975),運河停航期間南大西洋成為國際石油運輸的主要水道;1975 年運河重啟開航後,由於現代巨型油船(tank vessel)的建造,南大西洋依舊未 改變該海域作為戰略航道的地位。80 年代以來,鑒於英國和蘇聯加強了各自在 南大西洋地區的力量,美國為對抗來自蘇聯共產勢力的威脅,致力於改善對阿雙 邊關係,美國軍方高層相繼訪問阿根廷,冀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籌建模式,與阿根廷、巴西等南錐國家建立準軍事聯盟—「南大西洋條約組織」

(Sou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SATO)。惟由於美國對於阿、巴不結盟態度、

債務危機的處理、貿易和投資議題的糾紛,尤其是在投資許可和智慧財產權的保 護上,雙方的歧見擴大。

爰此,在 1980 年代區域合作形成前,阿、巴兩國均欲以聯美策略提升在區 域內的主導地位,形成外部勢力干預的權力結構,然經歷各自對美政策和外交政 策的調整,及考量雙邊軍事經濟利益的互補性,兩國先後疏遠、轉型對美交往關 係,從而改善雙邊關係,促成兩國於 1990 年代初推動經濟整合的基石。

(二)核政策的對峙與和解

回溯阿、巴兩國關係從敵對邁向和解,其中以核武與經濟兩項雙邊議題之影 響最鉅,兩國關係中,最引人矚目的和解舉措係由兩國家領導人攜手結束在南美 洲的核競爭傳統,將兩國核子部門的利益予以聯盟,採取漸進式方式根除過往雙

391 Gian Luca Gardini, The Origins of Mercosur: Democracy and Regionalization in South America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2010), p. 36.

392 Lisa L. Martin and Kathryn Sikkink, “U.S. Policy and Human Rights in Argentina and Guatemala, 1973-1980,”in Peter B. Evans, Harold K. Jacobson, Robert D. Putnamed., Double-edged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167 - 頁 | - 167 - 邊核領域合作的阻礙。

1950 年代中期,阿、巴分別致力於核子武器製研工程,1967 年兩國拒絕加 入拉美非核區倡議的《特拉特洛爾科條約》(Treaty of Tlatelolco);或亦稱《拉丁 美洲禁止核子武器條約》(Treaty for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Latin America);393隨兩國核子技術的發展,20 世紀 70、80 年代,兩國亦復拒加入「核 不擴散條約」(NPT),兩國在核武研發的軍事競賽及拒絕國際管制,肇致兩國陷 入相互猜疑的漩渦,形成衝突競爭的安全困境。惟至 1980 年 5 月,巴西 João Baptista Figueiredo 總統和阿根廷 Jorge Rafael Videla 總統簽署有關核燃料循環利 用的協議,該協議為雙方關係的一個關鍵轉捩點,代表著雙方在核子議題的競爭 關係逐步趨緩,雙方在核子領域展開初步合作。

1985 年 11 月在伊瓜蘇,由兩國總統 Alfonsin 和 José Sarney 簽署了《伊瓜 蘇港一伊瓜蘇河口核政策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nuclear policy),強調兩 國核能計畫的和平使用和合作,兩國在核能發展與利用邁向新一階段。實踐證 明,讓兩國安全關係逐步改善的關鍵之一,係為雙方相互信任的建立,首先是彼 等在低階軍事技術上的合作。該項聲明中,雙方同意籌組一個聯合工作在核問題 小組(JWG)定期交流技術信息和向對方表示他們各自的核計劃只用於和平目 的。隨著技術和法律合作,技術人員和科學家的交流,及協調對核不擴散制度的 政策,主要活動聯合工作組分別對話、資訊交流和相互諮詢。

1987 年 7 月,兩國國家元首互訪,阿根廷 Alfonsin 總統邀請巴西 José Sarney 總統參觀 Pilcaniyeu 近郊的鈾濃縮工廠。在此之前,巴西在核子發展遭遇瓶頸,

阿國核子技術則較為先進,然阿根廷此前並未公開承認鈾濃縮設施的存在,爰此

393 On 14 February 1967, the Treaty for the Prohibi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Latin America was opened for signature at Tlatelolco, Mexico. The treaty was the first to ban nuclear weapons in a populated area.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Enrique Román-Morey, “Latin America’s Treaty of Tlatelolco: Instrument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ssociation Bulletin Vol. 37, No. 1 (March 1995), pp. 33-36. Available at

https://www.iaea.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magazines/bulletin/bull37-1/37104693336.pdf.

Visited on Dec. 15, 20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頁 | - 168 -

該此訪問具有高度的象徵性質,阿方藉由開放核設施敦促兩國領導人結束過往互 不信任的傳統。在訪程期間,兩國元首發表「Viedma 核政策的聯合聲明」(the Viedma Joint Statement on Nuclear Policy),宣示雙方終結各自對核發展計劃的隱 匿政策,並在核技術上深化合作關係。為回應阿國在核開放的友善態度,1988 年 4 月,José Sarney 總統邀請 Alfonsin 總統參訪巴西海軍所屬之鈾濃縮工廠,該 廠原為巴西祕密的核技術研發基地,同樣,該次訪程中雙方再次發表「Ipero 聯 合聲明」(Ipero Joint Statement on Nuclear Policy),除向國際社會宣示雙方核技 術的和平用途,該份聲明中亦宣布將聯合工作組,轉型為常設性的核政策委員 會,並設置所屬特設工作小組(an ad-hoc group)。

至 1990 年代,阿、巴兩國核子議題邁向更為成熟的進程。1990 年 10 月,

兩國新任總統 Menem 和 Collor 簽署了「阿根廷、巴西共同核子政策宣言」

(Argentine-Brazilian Declaration of Common Nuclear Policy),宣佈放棄核子武器 的發展、設立機制來確保核子設施的使用能符合國際規範、接受「國際原子能總 署」(IAEA)的監督。在 1991 年,雙方復簽訂「核能和平用途協議」(Guadalajara Accord for the Use of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 立「阿、巴核能原料監控總署」(Argentine-Brazilian Agency for Accounting and Control of Nuclear Materials, ABACC),該組織設立目的旨在監控雙方的核原料用 途,以及核子設施的使用,以確保兩國資訊的透明化,從制度建構以提高雙方在 安全政策的互信程度。影響所及,阿、巴兩國在安全領域上的合作,提升拉美區 域的體系穩定,有利於雙方各自民主政權的鞏固,尤其在民主政權的政治轉型初 期,文人政權體制仍屬脆弱,且對軍方的控制範疇仍有侷限,更須藉由外交政策 鞏固國內民主政權。

推究而言,南美洲區域內的核競爭態勢,從未達到與南亞區域(印度和巴基

推究而言,南美洲區域內的核競爭態勢,從未達到與南亞區域(印度和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