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方面和葉維廉談現代主義小說的詩化傾向有共同的交集,另一方面,其實也隱含 著「現代中文」領受自現代主義的贈與,朝向個人存有經驗的極端逼臨,有時竟 導致現實與書寫之間的界線產生崩毀。我的碩士論文《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 中的死亡場域與自殺書寫》中所例舉的幾個作家,包括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 與黃國峻,其文本中大量的越界意象,不斷向個人存有經驗的內在挖掘,都可視 為是此種型態的延伸「內向世代」。而本計畫中也將闢有一章,討論「中文」在 現代主義後的衍異,乃是漸漸向「內向世代」傾斜,以駱以軍、邱妙津、賴香吟 的文本為主要討論對象,旁觸一些其他的、世代相近或交互影響的作家如黃宜君、

童偉格等等,試圖以本文的架構替此一世代找到一種銜接的淵源。

五、章節架構

第一章〈序論:隱喻與實現〉,作為本計畫的序章,將圍繞著幾個與現代主 義的倫理性起源相關的核心概念,包括中國性及其演化、抒情傳統的現代轉化、

中文及其文學性邊界等概念,分層展開論述。以下幾章將由此章中所提點的核心 範疇作為基礎,分析幾個相關的個案。

第二章〈起源與邊界:戰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倫理債務與美學限度〉,在進入 個案分析之前,本章嘗試先為戰後現代主義小說的起源,建立其歷史性的脈絡。

試圖重回 1950 年代中期的文學現場,以中國的文化危機作為倫理性的缺口,分 析夏志清、夏濟安乃至葉維廉在此框架下所建立起來的一套「現代中文」的書寫 系統。這套系統既有其倫理性承擔,同時也有將「中文」(尤其是書寫形式的「中 文」)進行現代化的功能性意義。它非但確立了「現代小說」內部的起源、邊界 與詩學規範,在血緣上和「中國性」秘音交響,在美學形式上則和抒情傳統相銜 接,因此它的倫理性意義與其詩學規範乃是一組密不可分的概念,互為表裡,並 且和文學形式主義中的那種有別於日常性語言的「文學話語」相互結合,表徵化 為現代主義的表層美學。其中所參與的中國性因素,在現代中文的長期演化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漸漸被驅退了政治性上的意義,而轉化成為一種「中文性」。本文將藉由上述的 討論,指出現代主義小說,其實正是抒情詩學的一種現代轉化工程,有其倫理性 上的債務需要承擔,當然也會有其承接自抒情詩學處的美學限度。

第三章〈翻譯者的任務──王文興「現代中文」的倫理性實踐〉,本章以王 文興和他那極有意識的「現代主義創作」《十五篇小說》、《家變》與《背海的人》

的演化,試圖理解王文興曾說的那種取代「最好的中文『文言文』」的「現代中 文」,是如何從王文興早期創作《十五篇小說》中,由一個逼近經驗極限的詞彙 開始,慢慢地朝向對這個詞本身的專注鍛鑄與延展。其中經歷了《家變》時期那 種倫理性意義上的失落(指向「中國」/「父親」的不在),而導致「詞」與其 所欲捕捉的經驗之間的分裂,耗時十數年、前後上下部的《背海的人》,其紛亂、

扭曲、處於不斷刪除與增補的手稿,即是展現了「詞」之意志的張力空間,同時 也展現了一種傅柯晚期所說的那種主體的生命倫理實踐。而詞的鍛鑄與生命倫理 的踐履,其實都指向一種現代主義的姿勢,包括主體與詞彙、詞彙與經驗物之間 的關係,等等。

第四章〈倫理主體的現代轉化──論朱西甯的「中國」及其現代遭遇〉,嘗 試在最靠近「中國性」的作家朱西甯的文本中,找尋「中國」在現代主義階段的 轉化和變異。朱西甯經歷了五0年代高熱的反共時期,早期作品也充滿中國鄉土 色彩,卻在進入現代主義時期後,歷經其各自「中國」符號或概念的「現代主義 化」。其現代主義表層也因此經常透露出裂縫,從中可瞥見被貯藏於其中的「中 國性」礦脈;後期寫作則經常顯示一種超歷史的無時間性。在朱西甯那裡,表現 為中國與西方基督神祇的疊合,且是有意識地將「抒情」視之為中國現代性的一 個超克於西方現代的時間性物件。

第五章〈倫理的歸返、實踐與債務──黃錦樹的「中文現代主義」〉,則重回 本文最開始的一個發想起點,討論戰後現代主義內部的離散與回歸傾向。以黃錦 樹所提出的「中文現代主義」作為起點,旁觸他所建構的抒情傳統、現代中國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以及馬華文學等體系,試圖指出:在這些看似個別的研究個案之中,黃錦樹所試 圖召喚的,正是那「不在」的中文幽靈。而這個既是缺席、卻又時時現身、干擾 黃的論述及其研究對象的幽靈,將為我們指出黃本人的現代主義者身分,和他所 列舉出的一整列「中文現代主義者」之間,其實正共享著同一個「離散華人-現 代主義」的對等結構。這個結構體現在被二十世紀初的那場現代性驚爆所震散於 各地的中文作家書寫當中,在行動的意義上,乃是呈現為對「中國」這一形上學 意義的「父親」死亡後的反覆重寫。「中文現代主義」因此是一段戀父者歷經亡 父後的彌留狀態:以父的屍身導向書寫的唯物論。而黃錦樹本人也在自身的小說 場景裡,不斷重複實踐這一重寫式的唯物場景。本文試圖指出,現代主義之於黃 錦樹,形式就是身份,而美學等同於倫理。黃錦樹作為一個離散華人作家,現代 主義的形式姿態,將是他永恆的遙祭。而他所抗拒的國家文學認同,也將在在逼 使他的書寫離開了「國土」概念的本質,以現代主義之「火」(形式),燎燒出一 整片現代主義的「土」(倫理)。而這一向倫理回歸的實踐之道,也必然使他欠下 之於美學的債務。

第六章〈抒情的演化──內向世代的現代主義繼承〉,則嘗試延伸現代主義 所浸透進中文書寫後所產生的一些後遺與影響,包括現代小說中不斷以詩化的語 言逼近經驗與現象的臨界,而導致現實與虛構的那條界線終於面臨崩塌傾毀,而 危及書寫主體自身的現實存有。這一脈絡下的書寫者,最源頭的代表作家可能是 七等生,凸顯的是書寫本身之於書寫主體的意義。而內向世代乃是黃錦樹所建構 的一個詞彙,用以專指九0年代以降以書寫不斷對自身進行挖掘、朝內探索主體 自身存有的特定世代。本文試圖將以內向世代的幾個作家,從黃啟泰、邱妙津、

賴香吟與早期駱以軍的作品作為起點,解離出這些作家對「書寫」本身的自我解 構,以及其中的一種泛現代主義傾向。邱、駱與賴的文本都浸濡過八、九0年代 後現代主義的技術洗禮,然而其作品中所展現的書寫姿態,卻都隱約指向一種現 代主義式的內核,指出「現代主義」在「中文」書寫中的溢出與無邊。它跨越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自身作為一種與鄉土文學、後現代主義等類齊頭的美學流派,而指向一種書寫的 本體論傾向。

第七章〈結論:林中路──作為一種行動痕跡的現代主義小說〉,嘗試收束 上述所討論的幾個概念,包括抒情、離散、中文性,以及書寫如何被書寫主體轉 化為一種倫理性的實踐,等等。本文將透過對這些概念的爬梳,指出「現代主義 小說」的寫作,是一種關於拯救的主體性技術,因此也將是一種行動。而相對於 那大寫的「中國性」,它那寄寓在「中文性」之中的寫作,則是集體消亡後的一 種個人性的實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