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對 Hegel 理性觀的反省

一、Hegel 的理性觀

Hegel的理性觀是針對啟蒙運動時期理性觀的反省。他批評啟蒙 理性是一種分析性的理性,對人是採取分析的觀點,忽略了人是活生 生的表現性的統一。表現主義和浪漫主義即是反對把人當成客觀化的 科學分析主體及對象,而主張人可以在表現性的活動中(例如藝術)

臻於最高的實現。所以生命本身應被視為表現性的統一體,而不是原 子論式的。Hegel 即是融合了浪漫主義的觀點,對啟蒙理性展開批判,

尤其是 Kant 的觀點。Kant 主張作為一個道德的實踐者,人是完全自 律的,道德律是由人的實踐理性所命令的。Hegel 則反對 Kant 將道德 律與自然衝動、理性與情感,作過份嚴格的對立。因為二分法威脅到 了人類的整體性。Kant 的無上命令是概念性分析的結果,但是生命 是一個實在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一切對這個生命整體所施行的分 割都是人為的,是機械的(關子尹譯,1985:180-182)。

再者,他也批評 Kant 並未說明客觀的道德法則如何轉成主體實 踐理性的動力。對 Kant 倫理動機論的批評,導致 Hegel 在耶拿時期

借用了基督教所倡導的「愛」的倫理和和解(reconciliation)的概念,

以基督教的精神代替 Kant 建立在主體分裂和異化的基礎上的自律倫 理學。面對主體的分裂,Hegel 提出了只有全體感、愛,才能防止人 的分裂。他一方面提出「愛」作為倫理主體實踐的動力,一方面也涉 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踐的動力必須有其社會、歷史的向度(賴賢 宗,1998:189-190)。

Hegel提出的「愛」的泛神論超越了啟蒙理性觀,而另強調追求 對立的統一。他認為想要透過邏輯思考去接觸終極真理是不可能的,

人應該從精神上體驗活生生的生命的統一性,來取代概念分析中捏造 出來的統一性。他一方面批評浪漫主義反理性的觀點,一方面則企圖 要綜合理性自律和表現的統一性。他和浪漫主義最大的差異在於他認 為必須經由理性才能完成上述的綜合。啟蒙理性製造分化,扮演分析 者的角色,將實在分裂成片斷。Kant 的理性自律過於嚴峻,忽略人 的情感和生命表現。

分析性和區別性的理性,與表現的統一之間的衝突,促使 Hegel 在知性和理性之間作了區分。Hegel 認為知性是按照形式邏輯的思想 進行分析和推論的活動。知性是堅持各種界限、差別、和對立,所以 知性思維的結果就只能是分離的、非此即彼的東西。知性的優點是使 思想具有確定性。我們通常以為思維或概念只是指知性,事實上,知 性只是理性認識的第一步,要獲得更整全的認識必須進入辯證思維的 階段,亦即「理性」的階段,才能看到真實的具體事物不是非此即比 的,而是亦此亦彼的對立統一。「理性」的目標即是把握對立的統一,

這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辯證的或否定的理性,也就是揚棄知性 造成的對立。否定的理性看出知性概念的侷限性,而更積極的理性或 肯定的理性則是尋求對立面的統一。理性的對象是全體,是無條件的 統一體,它是多樣性的有限事物的本質與根源(張世英,1995:310-

312,1987:196-204)。

Hegel所謂的知性的功能是分析和區別,而理性則是更高的思想 方式,使知性所做的一切區分回到運動發展的狀態,然後在形成一個 更高的統一。其所謂的合理性必須達成最終的綜合,將對立與統一都 包含其中(徐文瑞譯,1990:36-40)。Hegel 的哲學可以說是為了實 現理性自律與表現的統一兩者的綜合。例如自然與自由的對立、個人 與社會的對立。這些對立在人類的發展中開始相當尖銳,但是獲得完 滿的發展後會取得和解。依此而言,哲學的工作就是要把這種和解帶 入意識之中,實現和解的過程即是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 辯證的過程。就追求統一性這一點上,Hegel 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

但是他反對浪漫主義使用的方法。他把統一體稱為「生命」,後來是 以「精神」一詞取代。他認為最後的統一必須透過理性的方法,而不 能以浪漫主義的方法達至。統一並不是詩意或神秘的直覺,而是透過 邏輯而發現的真理。

Hegel早期是以「愛」的觀念去解釋基督教的教義。「愛」重新恢 復生命之間的割裂,而確定人類的統一性。但是在後期的思想中,

Hegel 則又主張只有透過概念系統可以達至真理。他的邏輯學即是探 討思維運作的過程是以辯證的方式展開。辯證的原本意義是交談或對 話,而 Hegel 的辯證是指心靈的自我對話(關子尹譯,1985:186-190

)。Hegel 後期哲學思想即是以理性的辯證或精神開展為核心,其所謂 的邏輯是理性的邏輯,這種理性並不是啟蒙的理性,是辯證性的理 性。他延續 J.G.Fichte 的自我反思的意識哲學路線,並進一步將將理 性發展為類似上帝的世界理性、絕對精神。主體性的展現即是絕對精 神的展現,藉以克服疏離的現象。

由於主體性的實現使社會生活的整個系統都陷入分裂狀態,精神 自身發生異化。面對現代性的危機,Hegel 最後是轉向「絕對」的觀

念。在理性這一現代性的核心概念上,Hegel 把它做為個別事物的普 遍性的本質,不論自由或倫理生活都是這種絕對精神的實現。理性既 是思想、又是事物的本質、存在的真理。因此,Hegel 所謂的合理性 是一種普遍的理性,這種普遍理性或合理性是根據普遍的規律和原則 而規定自己的行動。整個思想的進展即是理性的自我反思。藉由反思 的歷程,以克服主客之間的衝突與對立。反思之進展即絕對精神的展 現,到達頂點時,由近代哲學所發現的主體性已不只是一有限的主體

,而是一絕對者。絕對者之生命是整全理性的生命,在此生命的開展 之下,凡理性的皆是實在的,凡實在的皆為理性的。因此,在 Hegel 看來,終極的根源是無限理性、無限精神。而實在界正是無限理性之 自我展現。

二、Weber 對 Hegel 理性觀的反省

Weber的著作中並未直接提出對 Hegel 學說的批判。因此在此僅 探討他和Hegel 論理性發展的相異處,藉以突顯出他的理性觀和 Hegel 的意識哲學理性觀的差異。依 Weber(1958:13-21)的分析,近代西 方文明的特點是理性的進展,且具現在社會的各個面向。所謂的理性 的進展是指消除了生活中的各種神秘成分,以系統性、計算性、控制 性,來達成生活世界的秩序井然。但是,他又認為理性並無法完全消 除生活中的非理性成分。各種宗教神秘世界觀只是引退,而非完全消 失(Weber,1948:155)。其理性顯然是偏向數學與自然科學理性的內 涵,而非具有批判的功能。因此,他雖然提到社會理性化的發展在各 個生活層面均有可觀的成就,但是對於解決人際之間、不同階級、或 不同群體之間的理念及利益的矛盾衝突,這種科學理性是無能為力 的。其所謂的合理性社會仍是充滿二元對立,主體的自由也無法充分 實現。Hegel 主張的理性是綜合辯證發展的理性,對於二元對立,並

不是予以壓抑或消除,而是透過不斷的辯證發展,達成更高的綜合。

真正的主體理性的展現是絕對精神的展現,到達最高階段,一切的疏 離和對立自然被克服,主體性與自由更是其理性的核心。因此,絕對 精神進展到最高階段即是合理性的展現,一切的非理性成分都能獲得 克服與綜合。但是依 Weber 的觀察與預言,理性的發展並不會克服一 切疏離(異化)現象,甚至反而會造成疏離與主體自由的喪失,他的 理性顯然偏向 Hegel 所謂的知性或分析性的內涵。

三、Habermas 對 Hegel 理性觀的反省

Habermas(1987b:16-17,28)認為 Hegel 的理性觀具有現代性的 意涵,而且使現代性擺脫過去那種認為它處於哲學範圍之外的看法,

並使之上升為哲學問題的第一人。Hegel 發現主體性是現代性的原 則,根據這個原則,他論述了現代世界是進步與異化精神共存的世 界,也是實證性主宰的時代。Habermas 認為 Hegel 並未放棄拯救現 代性方案的努力。他認為 Hegel 早期的思想中已蘊含溝通理性,分別 呈現在他對和諧理性(reconciling reason)和倫理性的重視。

面對現代性的危機,Hegel 提出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力量,它們分 別以「愛」和「生命」的名義出現。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反思關係終將 被主體的一種廣義的溝通性關係所取代。在溝通中,他能夠認識到他 自己是與另一個主體共存的主體(Habermas,1987b:30)。愛是衝突的 協調機制,愛的關係也是一種對話的關係,讓相互敵對的主體能以互 補的方式,達成和諧,團結在一起。這種對話的關係就是道德關係

(Habermas,1973:146-147)。

再者,面對由主體性原則所引起的實證性,Hegel 在早期的作品 中曾提出和諧理性的概念,希望用它來克服時代的實證性。和諧理性 具有倫理性的意涵,體現在人際溝通關係中。正是由於在溝通關係中

存在著理性,所以社會成員才可能認識到他們生存的共同基礎,使人 與人之間被扭曲的溝通關係恢復正常。Habermas 認為和諧理性這一 概念擴展了理性的內涵。和諧理性是源自互為主體性的關係,而非來 自主客體反思的主體性原則(Habermas,1987b:31)。

再從勞動與互動的區分來看,Habermas 認為 Hegel 早期理論體 系的核心是「自我」概念。他在對 Hegel 耶拿時期心靈哲學的評論中 指出,Hegel 提出了語言、工具、和家庭(道德關係)三個重要的範 疇作為精神形成過程的基礎,分別代表了符號表達、勞動、與互動。

再從勞動與互動的區分來看,Habermas 認為 Hegel 早期理論體 系的核心是「自我」概念。他在對 Hegel 耶拿時期心靈哲學的評論中 指出,Hegel 提出了語言、工具、和家庭(道德關係)三個重要的範 疇作為精神形成過程的基礎,分別代表了符號表達、勞動、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