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Weber 與 Habermas 對 Marx 理性觀的反省

從階級對立的觀點,社會學可分成兩個領域:布爾喬亞(bour- geois) 社會學和 Marx 主義。在這兩條探究的路線中,最重要的代 表人物分別是 Weber 和 Marx。但是他們兩個探究的面向卻是相同 的:現代經濟與社會的資本主義組織,而共同的研究動機則是對現代 世界中,「人的命運」這個問題的關切(Lowith,1982:18-20)。Marx 的學說所最關心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問題,且認為人類終將邁向 真正合理性的社會主義社會。Weber 的理論曾被認為是長期地與 Marx

爭辯的結果。Habermas 承襲新 Marx 主義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一方面延續 Marx 主義批判的傳統,一方面則批判與重建 Marx 的學 說。以下將就他們的共同關懷點:對異化社會的批判、現代人的處境 及人性的解放(社會理性化的出路),來分析 Marx 的觀點,並分別 探討 Weber 和 Habermas 對 Marx 的理性觀的反省

一、Marx 的社會合理性觀

(一)異化社會

Marx認為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鬥爭同時又不斷異化的歷史

,從異化中解放出來就是人回歸到他自身,就是人的自我實現。異化 意味著人在他把握世界的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是發動行動的主體,而 是覺得世界對他來說仍然是陌生的。它們做為客體與人相對立,即使 它們可能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對象。

依 Marx 的觀點,人的理性活動,即是勞動,是導向異化的過程。

異化過程表現在勞動和分工當中。勞動是人自身的創造活動,但是隨 著私有財產和分工的發展,勞動失去了做為人的力量的表現這種特 質。在《經濟學哲學手稿》(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中,Marx 注意到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成為異己的東西,

變成不依賴於生產者的獨立力量,且和勞動相對立。這也就是勞動的 對象化,亦即工人被剝奪了他所創造的對象,且被所創造的對象所奴 役(伊海宇譯,1990:48-49)。在《資本論》(Capital)中,Marx 亦提到,商品形式的奧秘只是在於它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 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把生產者同勞動的社會關係 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吳家駟譯,

1990:88-89)。Marx 的分析指出了兩點:第一,在勞動過程中,特 別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過程中,人和其自己的創造力相疏遠。

第二,人自己的勞動對象變成異化的存在,最後對他實行統治,變成

了不受他控制的力量。

Marx 認為異化社會正是人的活動造成,若就廣義而言,人的一 切活動都可能造成對象和主體相疏離,甚至反過來對主體造成控制,

使人失去自由。依 Marx 之意,不僅物的世界變成人的統治者,人所 創造的社會政治環境也變成他的主人。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主要是針 對人(包括工人和資本家)被他們自己創造的物和環境所控制。在未 異化的勞動中,每個個體都表現出做為整體的人性。異化勞動把自我 的活動貶低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勞動的異化在整個歷史當中 一直存在著,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頂峰,工人階級是異化最嚴重的階 級。Marx 的目的不僅在於工人階級的解放,而是要通過恢復一切人 的未異化的,自由的能動性,使人獲得解放。他的異化概念影響到了 Weber的社會理性化、Luk’acs 的物化概念、及新 Marx 主義各派對社 會合理性問題的分析。

(二)人的理性觀

Marx(1970:20-21)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裡說道:

人在自己存在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關 係,即同他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 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而法律和政治這些上層建築則立基其上,並有 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對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 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

相反地,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誠如 Habermas(1979:142-143)的分析,這一段論述正代表著上 層建築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辯證。在每個社會中,生產力和生

產關係都形成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相一致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 決定著所有其他的社會系統。按照這種解釋,每個社會都可根據它的 複雜程度被區分為若干次系統,這些次系統可依序分層地加以排列:

經濟層面、管理--政治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於是,在因果序 列上,較高層的系統是由較低層的系統所決定,而經濟系統具有決定 其它子系統的可能發展範圍。經濟系統和基礎領域是相一致的,這對 資本主義社會尤為明確。因此,就 Marx 的觀點,在論述社會各個發 展階段時,物質與經濟因素具有決定性的地位。

Marx 的觀點突顯出人的意識並不是主動的,而是受到社會、生 活、尤其是經濟活動的制約。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人的理性活動 或意識結構是受到社會存在的制約,被侷限在勞動或工具性生產活 動,目的是要展現最大的生產力,因此並不是真正自由的。這種社會 是人性或人的理性受到扭曲的異化社會,人的本質無法開展。

(三)邁向合理性社會的必然性

Marx認為要消除異化的社會,只有藉由社會的發展從資本主義過 度到社會主義社會,人性才能得到解放,獲得自由與尊嚴。他最主要 的目的並不只是在於描述異化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造成的 扭曲與壓抑,最重要的是在於主張邁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他曾說道:

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看做是社會經 濟型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一個 對抗形式,這裡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生活條件 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裡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 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型態 告終。(Marx,1970:20-21)

在 Marx 所提到的五個生產方式序列的世界歷史進程中,顯示了 一種單線式的、必然的、和前進式的發展,而社會主義形式則是人類 最終的一種生活方式。在這種形式和組織的社會中,人能夠從他的勞 動中克服異化。人是以一種聯合的方式而不是一種競爭的方式來進行 生產,是以一種合理性的方式,而不是異化的方式來進行生產,人應 使生產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而不讓生產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 自己。他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及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它 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人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等於人道主義,等於 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伊 海宇譯,1990:79)。

所謂沒有異化的勞動應包括了社群中成員的互動,雖然 Marx 並 未提及語言溝通的互動,但是並不能否認社群成員的共同勞動中應有 互動的存在。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們並不是從事單一項目的勞動,

而是相當多樣化的活動,甚至包括哲學批判。社會會自行調節整個生 產。依其觀點,在真正合理性社會中,真正的理性人的活動包括了勞 動(含括人際互動)和批判。因此,社會主義可說是一個允許人得以 通過克服自己的異化而實現自己的本質的社會。社會主義是為真正自 由的、理性的、和獨立的人的人創造條件,使人的自由才能獲得真正 實現。

二、Weber 對 Marx 理性觀的反省

Weber和 Marx 都關心資本主義經濟對人類處境的影響。他們均 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下,人性受到扭曲。基於認識到「經濟」

已成為人類的「命運」,兩者都提出了對生活在布爾喬亞資本主義經 濟中的現代人處境之批判性分析(Lowith,1982:25)。

在考查西方文化的普遍發展潮流之後,Weber(1958:180)認為

資本主義已大獲全勝,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已不需任何宗教力量的支 持,它以無可抗拒的力量決定生活於這一經濟體系中的人。他同意 Marx所說的商業、經濟、資本主義是現代生活中最具主宰性的力量。

Marx 對資本主義者所主張的生產與勞動、勞力與利潤關係的分析,

都是依照手段/目的式的計算方式來被塑造的。計算越正確,它就愈 合理性,就能獲得愈多利潤,這也就是 Weber 的目的理性概念(陳 文團,1996:88)。他也同意 Marx 所分析的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 下,人性受到扭曲,但是,對於現代人的處境,Marx 提出了治療,

Weber則只提出診斷(Lowith,1982:25-26)。以下擬從 Weber 論述資 本主義的起源(理性化的發展)、人的處境、及未來出路來分析 Weber 對 Marx 的反省。

(一)資本主義的起源

Weber研究資本主義的發生所採取的是從另一層面來看,亦即倫 理觀念對經濟生活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宗教倫理層面的觀點應是要去 彌補 Marx 所忽略的人的精神面向,並非否認經濟因素的重要性。他 在《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作者導言>的結尾說道,從發生學上說 明西方理性主義的獨特性時,是要從「精神」的層面來探究宗教倫理 觀念對理性經濟行為的影響,因此乃有一系列對世界諸宗教倫理的比 較研究。但是他也強調必須先考慮到經濟因素,因為經濟因素具有根 本的重要性(Weber,1958:26)。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 書的結尾,他說到(Weber,1958:183):

這裡我們僅僅嘗試地探究了新教的禁慾主義對其它因素產生過影響這一事

這裡我們僅僅嘗試地探究了新教的禁慾主義對其它因素產生過影響這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