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表義方式的異同

第一節 喻義的異同

意象在文學上的傳達,使用的呈現方式有許多,如同第六章第二節所提到的 楊喚〈雨中吟〉「雨呀,密密的落著像森林,我呀,匆匆走著像獵人」,這是一種 以明喻的方式使得形象更加鮮明,更具有表現力,更具有生理意象的美感。余光 中〈我之固體化〉「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裏,我仍是一塊拒絕融化的冰」;「但 中國的太陽距我太遠,我結晶了,透明且硬,且無法自動還原」,「拒絕融化的冰」

以隱喻的方式來表示社會意象中的權力關係,說明身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那種格 格不入的感覺。他堅持自己是中國人,拒絕西方文化佔進自己的內心。「中國的 太陽」是隱喻,也是一種心情輾轉的表示。這樣的比喻方式作用是將事物的特徵 進行描繪或渲染,使得事物更生動具體,給人更深刻的意象;再者運用了比較淺 顯易懂的事物對於比較深奧難懂的道理加以說明,能幫助別人更深入的了解。

文學上使用譬喻有許多方式,例如明喻、隱喻、借喻……等,主要是傳達意 象。在《詩經》中譬喻很多,如〈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周 公之女下嫁諸侯,用桃李花形容車服的華麗盛況。〈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 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桃樹長得多麼壯盛,花兒朵朵正鮮美。這個女 子出嫁以後,一定能使家庭和順。這首詩生理意象塑象十分生動,以鮮豔的桃花 比喻少女的美麗,「灼灼」二字又給人照眼欲明的感覺,短短幾個字就傳達出喜 氣洋洋、讓人快樂的心理意象。又如〈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 見君子,惄如調肌」,呈現思念夫君如同早晨饑餓一般的強烈的心理意象。

〈召南‧何彼襛矣〉「何彼襛矣?華如桃李」,以生理意象來說,顯現優美、

崇高的美感,而這種喻義的產生以明喻的方式敘述。〈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也是喻義有優美的感覺。而〈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肌」,喻義就有心理意象的「愛」「懼」

「欲」的情感,女子很愛他的夫君,一直思念並等待他的夫君回來,心中又有一 些害怕,擔心夫君是否平安,以早晨的飢餓來形容心理上的強烈感覺(古人是一 大早先去工作,再回家吃早餐)。

李後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 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東流」,這首詞以問天開始,接著問人,然後問自己。整個愁思貫穿其中,

表現心理意象中的「哀」「惡」「欲」情感。「春花秋月」多麼美好,李後主卻希 望他早日了卻。小樓的東風,卻引起不堪回首的嘆息。故國的江山、宮殿應該都

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從一個江南國君變成階下囚,情感是哀傷哀 愁,令人悲恨的。「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作為心理意象來比喻愁思,而 且含蓄的表現出這樣的愁思如江水一般常流不斷,無窮無盡。詩人白萩的〈樹〉

「 我們站著站著站著如一支入土的樁釘,固執而不動搖」,以樹緊緊攫住土地作 為意象,以明喻方式比喻臺灣人如入土的樁釘,固執而不動搖,表達誓死保護土 地的決心(見第四章第二節)。這喻義表達「怒」的心理意象,整首詩為了固守 家園而發出堅強怒吼。紀弦〈火葬〉「如一張寫滿了的信箋,/躺在一隻牛皮紙 的信封裡,/人們把他釘入一具薄皮棺材;//復如一封信的投入郵筒,人們把 他塞進火葬場的爐門。//……總之像一封信,貼了郵票,/蓋了郵戳,/寄到 很遠很遠的國度去了」,這首詩也是運用明喻的方式把「棺材」比成「信封」,「死 者」如「信箋」呈現心理意象,火葬為的是把他們寄到很遠很遠的國度去。這首 詩最動人的「詩想」在:死亡猶能將此生的訊息帶到一個新的時空,他不直接寫 哀傷也不直接寫表面的形象,他冷靜面對生死作出深刻的沈思(見第四章第二 節)。

比喻是意象的傳達方式,除了上面所說的明喻方式,以直喻的方式表達外,

還有隱喻的方式,意象要將抽象的意義和情感具體化,可以使用隱喻的方式去傳 達;而意象的多義性,就以讀者自己的想像和感受去體驗和理解。李白〈望廬山 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修辭格式來說,「飛流直下三千 尺」是本體,「疑是」是喻詞,「銀河落九天」是喻體,是一個標準的隱喻格式。

這廬山瀑布在李白的筆下成了一番崇高壯觀景象。「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喻義,

讓人感覺聯想如銀河從天而降,整個生理意象豐富多彩,雄壯瑰麗,有崇高的美 感(見第四章第一節)。

徐志摩〈偶然〉「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而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使用了隱喻的方式,將自己的情意比喻作 天空裡的一片雲呈現心理意象,或許這不只是一首情詩,寫著一個偶然相愛一場 而又天各一方的情人而已,詩人領悟到人生中有許多美與愛的消逝,將人生的失 落與感嘆寫出來。

洛夫〈子夜讀信〉「子夜的燈/是一條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條魚 游來/讀水的溫暖/讀你額頭動人的鱗片/讀江河如讀一面鏡/讀鏡中你的笑

/如讀泡沫」,詩的第一段「子夜的燈/是一條未穿衣裳的/小河」以隱喻的方 式開始詩的營造,這本來是一句話(子夜的燈是一條未穿衣裳的小河),但是卻 分為三段,就造成兩種效果:一方面強調語氣的節奏感,在句子的長短變化上呈 現快慢輕重的韻律;另一方面這種韻律也配合文意上的轉變,在文意上強調處於 喻體地位的「小河」。其中用來形容「小河」形貌也運用了擬人法。第二段使用 了三個明喻「像一條魚游來」、「如讀一面鏡」、「如讀泡沫」。「信」像「一尾魚」

的比喻是從「小河」的意象衍生而來,子夜的燈如小河,因此燈下所讀的信就像 河中的一尾魚,同時信從遠方寄到手中,與魚游來的動作都具有「從你而來」的 相似性。當燈是小河,信是一尾魚,那麼作者在燈下讀信彷如在岸上觀魚,作者

從信中讀出的溫暖的心情、感動與人生的真理,化為意象則成了「讀水的溫度」、

「讀你額上動人的鱗片」、「讀江河如讀一面鏡」、「讀鏡中你的笑」、「如讀泡沫」

(李翠瑛,2006:99-101),深夜讀信心情有些歡喜,有些無奈,有些感嘆,有些 明白事理,都是心理意象的呈現。

詩歌藉由譬喻的方式傳達意象,明喻的喻義讓人直接了解,隱喻讓人有更多 聯想。而繪畫意象表現在構圖意象上,則是直接表現實體,也就是運用科學的透 視法以呈現客觀的物體。在線條意象表現上,則是物象輪廓具體描繪。在色彩意 象則是對於物體的真實反映。總括來說,繪畫意象是表現一個真實的存在,在喻 義上與文學上最大的差別,是繪畫意象上沒有明喻的方式表現,也不需要以明喻 的方式表現。完全是一種物體再現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將自然的外貌,在繪畫上 重複表現出來,愈像愈好。但是意象終究是表現人內在的情感與思想,繪畫雖然 不必以明喻的方式來表義,但是畫中的構圖、線條、色彩表現應該有其特別的意 義。以構圖意象來說,對於物體的形的描寫不是只有進行實體的描繪而已,有時 是畫家從自己的想像去捕捉物體的形象,有一些對於看不到的透過想象去描繪。

在構圖上畫面形的安排與分布就有不同情感的表達(見第五章第一節),而這些 就有許多畫家的隱喻在其中。

挪威畫家 Edvard Munch 是表現主義的先驅,1980 年他創作一系列的作品「生 命組畫」,題材非常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畫中用隱喻的 手法揭示人類世紀末的憂慮和恐懼。1983 年,組畫其中的〈吶喊〉是最強烈和 富刺激性的一環,也是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中迎面而來的是一個面似骷髏、

雙手捂耳、聲嘶力竭尖叫的人,像恐怖瘋狂的夢魘!蠟黃、消瘦的臉旁和彎曲的 身體被背景纏繞吞噬,大海、陸地、天空也被波浪般的血紅線條所淹沒,似乎已 無路可逃。畫面呈現狂鬱的氛圍,空氣中強烈色彩與線條所產生的動感令人不 安,整個構圖在旋轉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的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 一聲刺耳的尖叫。Edvard Munch 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

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Edvard Munch 自己曾敍 述此幅畫的由來:「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 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 紅紅的,像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 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

──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呐喊〉。」(陳國傑等,2010)Edvard Munch 的〈呐喊〉就像驚雷一般,驚醒那些將鄉村美景視作永恆精神歸宿的人的美夢。

歷史的發展沒有帶給人心靈的慰藉,反而有更多的困惑,他用星星表示希望,用 落日的餘暉表現出靈魂的渴望。(秦菊英,2006)

表現主義的畫家已經脫離印象派描繪眼睛所見的畫風,強調表現主觀的感知 和內在的情緒,所以畫中的意象以不同的喻義表達出來。文學與藝術在喻義上最 大的不同也就在藝術以寫實方式表達出眼前所見(如印象派),也有以隱喻的方

表現主義的畫家已經脫離印象派描繪眼睛所見的畫風,強調表現主觀的感知 和內在的情緒,所以畫中的意象以不同的喻義表達出來。文學與藝術在喻義上最 大的不同也就在藝術以寫實方式表達出眼前所見(如印象派),也有以隱喻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