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在求學期間,我最喜歡的科目是數學,因為數學邏輯清楚,簡單易學。數學 語言所闡述的雖然是抽象道理,但闡述所用的語言卻是非常精確,一字有一字的 意義,不會有隱含的意義。所敘述的問題明確,解決的方式也使用定義定理的邏 輯性。(朱光潛,1987:100-101)解決後的結果也為大眾所認同接受,所發現 的真理有如堆積木般的穩固。

二十幾年前我從師專畢業,擔負起教育學子的工作,學習態度上就再也不是 學生時代那樣:喜歡的科目認真讀,不喜歡的科目或沒有感覺的科目隨意讀讀。

身為一個國小教師必須認真的將課程教材予以深入理解,並轉化為學生所能接受 的方式教給學生。語文科目的教學尤其困難,個人覺得對於文學形式的理解分析 已不容易,文學的內涵要傳授給學子領略感受更覺得困難,因為它不只是一種思 想的傳達,更是一種美感的傳達。

傳達思想、美感常受到語言的限制(它不是根本沒有語言可以描述,就是找 不到適當的語言加以描述)而無法適切的傳達;就算是教學者或作者認為已傳 達,學生或讀者也不一定能正確的接收。再者,美感的傳播更是無具體固定的方 式,作者從語言中竭盡所能想表達心中的美感,但讀者卻不一定能獲得;還有一 種可能的情況,就是讀者從歧義中發現不同的美感,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

古人在表達這一部分很早就有了想法,大致上就是「賦」、「比」、「興」。其 中「賦」與「比」是最基本的:「賦」就是現在修辭學中的「直述」和「示現」,

也就是 Friedrich Hegel 所謂「表現特性」的形象,它將「所寫事物本身固有的實 在狀況表現出來」,在寫甲就寫甲,不牽涉另一事物;「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

隱喻、比擬等,也就是 Friedrich Hegel 所謂的「不表現特性」的形象,它「不在 所寫對象本身上留戀,卻轉而描述另一個對象,使我們更明白原所寫對象的意 義,得到更具體的印象」,在寫甲時借用乙。(白靈,2006a:13-14)前段已述,

要詳實的傳達思想與美感是很難的,所以「賦」比較不合用來表情表意;而「比」

在相對上就容易多了,因為可以借用的東西多,變化也多,在刻意製造的歧義下,

說不定還有更深更廣的美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良師如何替學生釋疑、解惑?是使用直敘的方 式嗎?還是轉用其他更有效的方式。在 Geroge Lakoff《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一

書中直陳:

我們的概念系統大部分由譬喻系統所建構,而這些譬喻系統在我們有意識 的知覺層下自動運作……如果沒有譬喻,我們便無法以適當的方式來表述 哲學、倫理、政治或宗教觀點……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大部分是經由譬喻而 界定的。(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2006:9)

譬喻性語言不僅是文學的修辭手段,也不限於文學範疇,它是一種思維方 式,是我們思維、語言、行善、歷史、文化的基礎。譬喻不只是文學上的裝飾品,

也是生活中的常用的溝通方式。(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2006:9)

由前述可知,譬喻的詩性智慧已成為傳達概念、價值的重要方式;文學功能 上所承載的「傳道」,也將藉此譬喻方式而豐富道理,而譬喻所使用的「象」更 為譬喻中重要的傳達物或載體。

那意象的意涵是否可以加以探悉?意象是否可以被分成幾種類型而被我們 所探討?意象的伸展可以達成哪些目標或其影響的範圍是否可以被了解?探索 上述這些問題將有助於文學或哲學意義的傳達。作為一位老師也可先由此澄清自 己的疑惑,而使得教學上的努力不致白費心機。

傳達人的想法與感情除了文學作品,藝術中的繪畫更是自古以來除文字之外 的一大途徑。中國的王維被後人評述他的藝術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 中有意象可傳,而畫中也有作者所傳達的感情。藝術家在生產創作時先有感覺,

再將眼所見者與心中所感合而為一,便是「意象」的產生。此「意象」再藉由表 現繪畫的構圖、線條、色彩的方式產生作品,鑑賞者觀畫時跟它產生共鳴,去體 會作者所欲表達的意念或情感。這種由外感覺進入內感覺,再外化成形式的作品 的程序方式,與文學作品的表現有許多雷同處。差別在於文學作品藉由語詞的運 用、文章形式的安排去完成,而繪畫作品則是藉由構圖、選擇媒材、安排色彩和 線條去完成所想要繪出的形象。但這樣的差別說只是模糊、籠統、粗淺的看法,

身為研究者,我更想了解構圖意象與文學表達是否有不同處?線條的選用與文學 語法修辭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選用的色彩是否與想表達的情境有關?想要 表達的情意是否與文學內外語境有關?

這一部分的理解有助於個人對於藝術的鑑賞。鑑賞本身不能僅憑感覺入手,

這樣直覺美感雖屬個人感受,但是否也有可以分析的部分?另外,藝術作品可傳 達高層次象徵的美感,例如賞蓮花圖而生高潔的意思,這一部分的意就更深層而 高遠,而大家的想法是否也有共鳴的作用?

此外,兒童作畫固然所使用的技巧不多,但兒童內心的感覺、情感卻甚為豐 富。兒童表達情感作畫於紙上所運用的構圖,線條色彩是否真的能將「心中之意」

完全表達於紙上?我們看他們所表現的畫,是否真的了解他們所欲表達的意?如 果我們能了解這些文學與藝術相關的比較成果,將會更了解意象的伸展情況。這 在提升閱讀繪畫的美感層次,或更一層哲學象徵的層次,我們將會更有把握。還

有對於引發兒童在寫作及繪畫的表達上也更能提供適切的輔導,而將兒童內心的 想望充分傳達出來。

二、研究目的

歸結上述,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一)對於意象有深入的了解。

意象看起來是一個很普通的詞語,好像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但仔細思考起 來卻又不是那麼一回事,似乎可以從許多方面來仔細分析與考察它的正確含意,

密西根大學教授 Kenneth Boulding 在 1956 年出版《意象》一書,從人類行為科學 基礎去討論意象的問題;它自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歷史、經濟與哲學 諸不同角度,企圖建立一門「意象」的新科學。(姚一葦,1979:73 引)在中國 早期的典籍也出現「意」與「象」的闡釋,歷經千年,文學家與藝術家不斷地從 文學創作或藝術繪畫創作的理論中去解釋意象的功能。西方的看法不斷地從主觀 意識作用和客觀具體物展現去討論意象的存在與表現,中國也有從象進入意再進 入意境的說法。討論雖多,仍無具體的理論說明。可能的原因是意象太過於抽象 難以討論,例如這是主觀的意識使然還是客觀具體物的呈現所引起的大眾共同的 意識,更甚至是意識本身的作用而已。另一可能的原因是中國本身世界觀──氣 化觀的影響,而無法形構出具體理論,只有各家散見,雖也豐富但無法定於一。

本研究當然無法去形構出意象的理論,卻希望對意象的義涵有深入的了解。將文 學作品中意象的呈現依界定分為生理意象、心理意象、社會意象、文化意象,並 分別探討與美、情意、權力關係、世界觀的關係。藝術中的繪畫,是將形象或意 象用線條、色彩為媒介,表現出一個美的形式,而表現時所呈現的是平面的空間 藝術。繪畫都由構圖、線條、色彩所構成,要在小小的平面上表現出大千世界的 優美景象,最要注意的就是意境。(孫旗,1978:57)畫家藉由構圖的設置,線 條的粗細、剛柔,色彩的明度、亮度,去表達心中意境的美。本研究希望將圖畫 意象從構圖、線條、色彩去作探討並與文學的風格、內外語境作關連研究。另外,

構圖、線條、色彩在畫面上所產生交互作用也是有節奏性,所以另分出節奏意象 作探討。文學與藝術的意象研究結果,希望能帶出二者在意象呈現與意象表義方 式的異同。

(二)探討「文學」與「藝術」中意象呈現與意象表義方式的異同

文學藉由文字表意象,繪畫藉由線條、色彩呈現創作者的意念,二者都有各 自的呈現方式及表義方式。二者的創作媒材雖然有別,但本研究希望能探討出二 者對意象呈現方式及表義方式的相同處,藉此可以了解文學與藝術意象創作上可 以匯通處。另外探討相異處可以了解文學與藝術意象的生成區別與創作上的限 制,此結果都可以作為語文教學上的參考。

(三)「意象」相關研究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

教學上要能達成目標,教學者必須對於所教學的內容有清晰的了解,在傳達 概念的時候要能依序漸進,並注意概念可能會混淆處,隨時給予學習者澄清。本 研究先有助於文學與藝術意象的了解,並進一步擴大二者的比較,此結果更能區 分文學與藝術意象呈現與表意方式差異處。了解此一機制最為重要就是要使用在 教學上,希望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聽、說、讀、寫有所提升,更進一層次的希望 學生在語文創作上有創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