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文學中的意象

第三節 社會意象與權力關係

社會一般是指由個體構建成群體,並佔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其獨特的文化 和風俗習慣。狹義來說,社會就是指群體的人類活動和聚居的範圍,例如是村、

鎮、城市、聚居點等等;廣義的社會則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大範圍地區或一個 文化圈,例如是英國社會、東方社會、東南亞或西方世界,均可作為社會的廣義 解釋,也可以引伸為他們的文化習俗。(維基百科,2011a)現今有許多研究社會 的人士大多朝向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及家庭的方向去研究,這些群體之間的互 動在文化上也帶來許多豐富的影響,在許多藝術與文學作品闡述了許多人互動之 後所產生的情感。這些情感也說明了在溝通運作時,其權力運作如何體現。文學 作品表達情感著重意象的安排,在許多文學意象也提示社會權力的運作。

權力是什麼?群體在生活間,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或利益,會有相互支配或 影響的作用。權力是一種影響力,也就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造成他們所希望和預 定影響的能力;另一種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具有強加他人的一種強制力,也就是 強制他人屈服或服從自己的意願的能力。權力是一種社會關係,某個主體能夠運 用其擁有的資源,對他人發生強制性的影響力、控制力、促使或強迫對方按權力 者的意志和價值標準作為或不作為,這就是權力。所以權力也只有在一定的社會 關係中才存在。(郭道暉,2006)

總說權力是一種影響力或支配力,這種影響力或支配力的正當性,原應設 定在受影響者或者是受支配者情願受影響或受配,但是權力行使時卻常常是強為 影響或是強為支配的態勢。B.Barnes 認為權力是人們互動模式的結果 M.Foucault 則認為權力是一種被統治者和統治者之間的網絡。這是從社會關係去理解權力不 是所有物而是社會關係的一部分,整體來說權力基本的「影響力」或「支配力」

都不會改變。(周慶華,2005:9)文學作品敘述人世間事物,而人際之間有許多 錯綜複雜的關係表現在故事情節或隱藏在詩歌裡,許多不能直接說明的事藉由隱 喻或暗喻在意中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社會意象。作品藉由社會意象呈現出權力之 間的影響和支配,我將其分為性別、階級、族群等方面作探討,並從文學作品中 的詩歌尋找出例子來作說明。

一、性別

性別方面,在生物之中有許多的物種可以劃分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種類稱 為性別。這些不同的性別的個體會互相補足結合不同的基因,以繁衍後代,這種 過程稱為繁衍。典型的情況之下會有兩種性別:雄性和雌性,以上是生物學上的 定義,可以稱為生物性別或生理性別。本研究想要談的是與身分認同比較有關的

社會性別,它是指一個人或個性中所帶有的陽剛氣質或陰柔氣質。社會性別指一 個在社會中的人,其自身和所處的環境對性別(生理上)的期待。這些期待將在 這個人的行為中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一個男性可能被教育成要具備陽剛氣質,

而社會中的人也會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他,認為他需要具備陽剛氣質。有時候這 樣的看待會成為群體活動。一個人對自己性別上的認同會受到各種結構的影響,

包括個人的道德立場、工作地位、信仰與家庭。(維基百科,2012b)普遍性認為 在社會結構中,女性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認知、觀念、倫理等各 個領域都處於和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這樣的私人領域中,女性也都處 於與男性不平等的地位。顯然社會建立在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父 權體系上。

在詩詞意象中,意象所顯示出有關性別社會權力關係的不少。例如:

三個女人共用一張臉

這張臉向來慣有著很自由的表情

之前也曾隨意地認領過一隻貧脊飢餓的貓 偶爾在涼爽的黃昏漫步田間或者

在午後一個人辛勤地荷鋤工作 這三個女人一直是用的同一張臉 直到某個季節驟變

女人開始對動物的性情不定的脾氣過敏 女人開始將那隻半冬眠的貓送給鄰家 直到秋節過後 還是月圓

女人用的還是同一張臉

這張臉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見(林于弘,2003引)

從使用同一張臉到這張臉終於有了自己的意見,女性從傳統的溫柔婉約,

到有自己主張的意見與看法,是一種對於自身發言權的努力。(林于弘,2003)

「同一張臉」到「這張臉終於有了自己的意見」都是社會意象的表現。

另外類似去勢(castrate)的傷害性語言,則是另一種挑戰男性威權的敘述:

親愛的,今夜我決定吃掉你的耳朵。

想必在我長期甜言蜜語的釀造下,

那耳根應當香香脆脆,

肥嫩的耳垂嚼感十足‥‥

於是我逐漸湊近你,

持著銳利的初六月光

迅速割下熟睡中的耳殼。(顏艾琳,1997:64)

這裡的敘述主體雖然是耳朵,但凸出物卻普遍具有陽具象徵。這裡透過對 肉體的直接傷害,表現切割咀嚼的毀滅性,也足以讓男性恐慌畏懼。(林于弘,

2003)「決定吃掉你的耳朵」是挑戰男性威權的社會意象。

縱然必須承受風吹雨打,也不願作溫室裡的小花,她們企盼走出戶外,追 求獨立的自由與思想,就像杜潘芳格的〈紙人〉:

地上到處都是 紙人

秋風一吹,搖來幌去 我不是紙人

因為 我

我的身就是器皿 我

我的心就是神殿 我

我的腦充滿了 天賜的力量 紙人充塞的世界 我尋找著

像我一樣的真人(杜潘芳格,1986:16-17)

作者肯定自我,並且有獨立的身、心、腦,所以是「真人」。這種超越性別 差異的思想所展現的社會意象,也非常有意義。(林于弘,2003)

女性的身體經常被視為取悅男性的玩物,或是延續宗族的工具,因此要避 免「對著鏡子驚慌可能的遺憾/女人被貼上傳宗接代的標籤/像豬肉的紅印」(白 春燕,1997)的無奈悲情,女性便要從尊重自己的身體開始:

額頭五行 眼尾對稱六行 歲月逼出來的光芒 毫不自卑地向髮根

光彩的輻射過去(朵思,1990:31-32。)

傳統社會意識對女性的要求是「年輕貌美」,因此當皺紋出現即成為價值 衰退的代名詞。但男性的白髮可以象徵智慧,那女人的皺紋又何嘗不能是一種歲 月的美?作者在此否定一般女性對「皺紋」的價值判斷,確實是提出一種另類的

視野。(林于弘,2003)皺紋是「歲月逼出來的光芒」,乃是女性尊重自己的社 會意象詮釋。

二、階級

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分,不同地位與權力,

不同意識型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通常不同階級之間都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不 平等關係。對於階級的大部分學說,都是建立在認為社會存在著分裂和對立的集 團,並且集團的對立使社會處於持久的衝突之中。(維基百科,2011c)

賴和是臺灣鄉土文學的先驅者,後人尊稱他為「臺灣新文學之父」。林瑞明 在他的《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中,強調:「賴和的作品由現 實出發,透過寫實主義與藝術關照,深刻表現日據下臺灣殖民地的眾生相,尤其 是一群被壓迫的弱者,從而強烈地表現了『我值強權妄肆威』的時代,也傳達了

『被侮辱人勝利基』的訊息。」(林瑞明,1993:100)賴和一生大部分都在日據 時代下渡過,他見證臺灣人的武裝抗日事件,參與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覺醒,他深 知日本殖民政府與臺灣人民、土地間的對峙。他的詩〈日傘〉:「炎天下的行人/

把日傘高高擎取/遮住酷烈的直射光線/安然地闊步行去//在生的長途上/

多數的人們赤條條/略無避庇/可是火熱的日輪/紅赫赫高懸頭上/要有什麼 去處容我暫避」。(賴和,2000:66)以「火熱的日輪高懸頭上」作為日人酷虐統 治的暗喻,以「日傘」作為對抗象徵的社會意象,正是被壓迫民族在高壓統治下,

自我意識的覺醒。(蕭蕭,2004:175-176)

三、族群

族群(英 Ethnic group 或 ethnicity)是指一群基於血緣或世系而相互認同的 群體,或基於文化、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徵而與其他有所區別的群體。從 漢語語境理解,族群可以指民族,也可以指具有相同地緣、行為取向、祖籍地、

語言、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等各類群體的總稱,屬於文化人類學或社會學概念。

如按籍貫、祖籍地以及母語分類,如潮汕人。按母語或方言分類,如客家人、閩 南人。按居住地、出生地或祖籍地分類,如海外華人、福建人、廣東人。按籍貫 分類(祖籍地或出生地),如本地人、外地人。按國籍分類,如中國人、日本人、

美國人。單純按祖籍地分類,外省人、本省人,這類常見於臺灣的政治生活術語。

(維基百科,2012a)

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在生活上一般人所謂的「本省人」和「外省人」大 多已經模糊。但是有心人士還是刻意將這兩個族群極化,並試圖將外省人貼上「外 國人」的標籤。洛夫以灰面鷲暗示那些離鄉背井到臺灣的「外省人」,如〈灰面

鷲〉這首詩:「我們的臉竟然如此重要/世界/因它而灰/更重要的是/這副臉 有時被解讀為/死亡的符號」。「這副臉有時被解讀為/死亡的符號」,是因為外 省人在臺灣被族群挑撥,而覺得沒有生活的空間。正如灰面鷲飛離家鄉,在異域 感受敵意的環境,更觸動思鄉之情:「故鄉,只是秋風中/一聲聽不清楚的呼喚/

過客。過客。過客。/被瞄準,被誘捕/被視為「非我族類」的過客」。(洛夫,

1999:92-95)「非我族類」是政治操作下,語言變成工具,喪失比喻功能的口 沫言語。而這樣的言語,也讓外省人變成「日日的存在」,讓自身充滿不確定性

1999:92-95)「非我族類」是政治操作下,語言變成工具,喪失比喻功能的口 沫言語。而這樣的言語,也讓外省人變成「日日的存在」,讓自身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