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概念是對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在感覺基礎上產生對事物概括性的認識。

這能反映出事物的表面特徵,透過思維能了解事物的本質,而這思考的基本單位 正是概念。概念通常由不同的詞來表示,本研究所設定的概念就內涵來看是屬於 抽象概念。它能對所研究的事物屬性、狀態有所定位。

戴華山在《語意學》一書提及抽象是「從某些具體的事物中,單選出它們所 具有的某一性質加以孤立;繼而又把對於這一性質所有的經驗和知識,推廣運用 到具有同樣性質的其他事物之上」。(戴華山,1984:144)周慶華提出差異的看法,

認為具體事物所以能被完全認知是我們賦予名稱或意義後的結果,或許別人會賦 予不同的名稱或意義,而留給彼此「對諍」或「汰換」或「並容」的機會。以至 所謂的具體事物,也只是我們思維的東西;它如何「具體存在」,我們並不知情。

以致如果要說抽象,也只能說我們在命名或命意的過程,有所「抽選象徵」或「抽 繹徵象」。(周慶華,1999a:56)因此,本研究所設定的概念會斟酌融攝上述二 說一一在相關章節中詳細述說,一方面儘量說明其概念的本質屬性;一方面可以 給讀者有「對諍」或「汰換」或「並容」的機會,提出不同的意見。

概念設定完成,接著要將本研究予以鋪展,則有賴於命題的建立。命題的完 構除了要包蘊前面提及相關的概念,還要自我侷限範域,避免無止盡的衍繹。命 題要能陳述和測定兩種現象間的普遍關係才算數。本研究是嘗試在構設一理論,

對於命題形式的選擇,在假言式、選言式、兩難式、定言式命題中,定言式命題 式比較方便在語意上讓它「轉向自己」。(周慶華,2004a:46)最後理論鋪展、

形塑,就由個人心理來發用。(同上,47)

有了命題後,接下來就是演繹的問題。所謂演繹,是指普遍命題引伸出經驗 命題的過程。我們想知道一個解釋是否有效,就看該解釋中經驗的發現是否可以 從普遍命題中演繹出來。(周慶華,2004a,11)

本研究試圖朝著理論建構的方向進行,先行釐清概念,再逐一建立命題,最 後進行命題的演繹。後者包括可能開展的面向和對研究者、讀者及教學者的回 饋。先以表列如下,再詳細說明於後:

表 1-2-1 本研究理論架構

1. 文學、藝術、意象、語文教學 概念設定

2. 文學意象、藝術意象、意象類型、意 象呈現、意象表義

3. 意象的界定:

義涵/類型與功能/伸展情況 4. 文學中的意象探討:

美/情意/權力關係/世界觀 5. 藝術中的意象探討:

構圖/線條/色彩/節奏

6. 文學與藝術中意象呈現方式的比較:

塑像/輾轉示象/多方聯結變象 命題建立

7. 文學與藝術中意象表義 的方式比較:

喻義/象徵義/衍義/辯證義

8. 相關比較成果可以藉以提升閱讀教學 的美感效應

9. 相關比較成果可以強化說話教學的創 意表現

命題演繹

10. 相關比較成果可以全面引為改造寫作 教學的最新經驗

本研究問題根據上表開展如下:

(一)意象的義涵?意象可以有哪些類型?各具有什麼功能?意象在文學與 藝術中伸展的情況為何?

(二)將意象分類為生理意象、心理意象、社會意象、文化意象,並探討與 其與美感、情意、權力關係、世界觀的關係性如何?

(三)藝術中的意象藉由構圖、線條、色彩、節奏來表現,其中與文學表現 的方式有無相通處?

(四)文學與藝術意象呈現方式有哪些異同?包括塑象、輾轉示象、多方連 結變象方面?

(五)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表義方式有哪些異同?包括喻義、象徵義、衍義、

辯證義方面?

(六)探究上述問題所得的成果在閱讀、說話、寫作教學上如何應用?

二、研究方法

(一)現象主義方法

「意象」在文學評論中大概都是指「作家腦中浮現的形象」、「作品中的形象」

以及「融會著作者情意的形象」,且往往是指個別的形象,而非整幅的畫面。文 學和藝術一樣,都使用意象來表情達意,其首要標的乃是形成具體可感的形象,

讓讀者憑藉此一文字繪的圖畫而產生審美的聯想。(王萬象,2009:391)

作家腦中浮現的形象如果被作為研究的對象,在現實上是困難的,如果就文 學或藝術作品中形式上所表現的圖像據以分析較有可能,所以在選擇作品研究時 較有可能的是採取現象主義的研究方法。現象主義方法不同於現象學方法,現象 學方法是解析語文現象或以語文形式存在事物所內蘊的意識作用的方法,它並不 純是研究主體的科學,而是研究經驗的科學。而現象主義的現象觀是指「凡是一 切出現者,一切顯示於意識者,無論它的方式如何」。(趙雅博,1990:311;周 慶華,2004b:95)本研究談論意象的研究,相對的必須有作品中具體的形象可 提供探討比較。但其實所有相關意識的掘發,都只是研究者經驗的掘發或研究者 經驗的投射。(周慶華,2004b:100)所以在檢討相關研究成果和自我結撰具體 研究成果時都必須審慎以對。換句話說,本研究首先要探討相關文獻和帶出自屬 特殊見解,只能就我經驗所及的部分予以處理交代,無法再額外多作保證。

(二)美學方法

美學的方法是評估語文現象或以語文形式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美感成分(價 值)的方法。(周慶華,2004b:132)美學研究其實是一種審美活動,是研究一 種主體和客體的審美關係,是研究一種審美的經驗。在美學的研究方法上有:1、

基本方法,如歸納和演繹、實證和思辨、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科 學主義的方法和人本主義的方法等;2、以學科作為方法,如心理學方法、社會 學方法、發生學方法等。(葉朗主編,1993:7-9)本研究「文學與藝術中意象的 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中的「意象」,就是屬於「文學」與「藝術」上 的內容或形式上的屬性或現象,但是要探討「意象」的形式、類別、伸展,又需 牽涉到「文學」與「藝術」上「本體」的問題,例如前段提及自上而下的研究方 法就是先肯定一個先驗形而上的觀念,如 Plato 的理式或 Friedrich Hegel 的絕對理 念在進行推演出一套美學的邏輯體系。另一種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是強調從具體 的經驗出發,從事實的歸納中概括出美學的規律及體系。其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者 已經認識到此二種方法並無法割裂,否則都是片面性的研究所得,審美活動既不 是透過概念也不是透過經驗來構設的。(同上,1993:8)

周慶華在《文學理論》 書中「本體與現象可以有的辯證關係」章節指出把 本體視為「物自身」的 Immanuel Kant,認為本體不是繫於人的認識而存在。換 句話說,Immanuel Kant 判斷「物自身」可以用不確定方式思想得到,卻無法被

「認知」。這其實只是 Immanuel Kant 一人的限定,其他人還是寧願讓本體和現象

有潛能/現實一體兩面的關係……把文學的本體當作是我們所形塑的「文學理 念」或「文學觀念」;而把文學現象當作是該「文學理念」或「文學觀念」的實 踐。這樣本體和現象一類東西,就徹底是我們所操縱(構設)來指稱用,而跟它 們什麼客觀存在性毫無關係。(周慶華,2004a:65)本研究也參照此一辯證關係,

讓本體和現象給予一個「相互依存」式的限定,我們在把握意象時,意象的本體 和現象就能匯通。

本研究第三章以美學方法為基礎,對於「意象」儘量作概括的探究:包括意 象的義涵、意象的類型與功能、意象的伸展情況等等。此外,第四章第一節談文 學中的生理意象與美、第五章第一節談藝術中的構圖意象與文學風格、第六章第 一節談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呈現方式中塑象的異同等,也會一併用到美學方法。

(三)心理學方法、社會學方法、文化學方法

在詮釋的過程中牽涉語文和藝術現象內在蘊藏所涉及的心理因素可兼用心 理學方法來進行解析。(周慶華,2004b:80-82)作品呈現的意象受到社會環境的 制約,而使得作者和讀者有不同的解讀,我們也可以依賴社會學方法,解析出作 品內蘊的社會背景,也就是作品中的「意象」如何被社會現實所促成,又如何反 映社會現實。(同上,87-89)另外,文化是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表現它的創造 力的歷程和結果的整體。當中包含了終極信仰、觀念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

行動系統。(沈清松,1986:24)文化學方法可以用來評述文學與藝術中「意象」

所具有的文化特徵(價值)。(周慶華,2004b:120)這在本研究第四、五、六、

七章中,所要分別處理的文學中的意象(包括心理意象與情意意象、社會意象與 權力關係、文化意象與世界觀等)、藝術中的意象(包括線條意象與文學內語境、

色彩意象與文學內外語境、節奏意象與跨域等)、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呈現方式 的異同(包括輾轉示象的異同、多方連結變象的異同等)、文學意象與藝術意象 表義方式的異同(包括喻義的異同、象徵義的異同、衍義的異同、辯證義的異同 等)等,就依性質相近而採用相應的心理學方法或社會學方法或文化學方法。此 外,第八章涉及相關比較成果在語文教學上應用的「社會」問題,所以社會學方 法也要在這裡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