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文學與藝術的意象化

文學與藝術的意象化在許多文學或藝術的專書中討論非常的多,本節文學與 藝術意象化的探討先分為文學意象化與藝術意象化二部分。文學意象化先探討文 學意象化的目的,再探討文學意象呈現的類型,最後探討文學意象表義的方式。

而藝術意象化的部分也是照此架構,先探討藝術意象化的目的,再探討藝術意象 呈現的類型,再探討藝術意象表義的方式。

一、 文學意象化

(一)文學意象化的目的

意象化的目的在於創造出標幟以傳達體驗過的情感。Lef Tolstoy 在《什麼 叫做藝術》一書中,從藝術的觀點說明什麼是文學。他認為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 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傳達出人們的思想和經 驗的語言是人們結為一體的手段。他進一步分析:藝術起源一個人為了要把自己 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理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且用某種外在 的標幟把它表達出來。由此推論文學是用言語為外在標幟,表達作者的感情,並 能感染讀者的一種藝術。(趙滋蕃,1988:7)

心理學把意象稱作心象,甚至把意象稱為心靈的再生作用。因此,意象是心 理學與文學共用的詞。可見文學的意象解釋擺脫不了心理學的解釋。所以我們談 意象,就是那些再生的人、事、景、物的影像不是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而是只出 現在我們追憶或聯想之中。(趙滋蕃,1988:135)這種經由記憶和聯想,把過去 的經驗所獲得的印象內容,自由組合之後,再現在我們的心靈之中,而成為另一 種人生圖畫,這種人生圖畫我們稱為心畫。因為觀照的對象並不在眼前,所以意 象的構想視野較大而明晰度較小,非常類似寫意畫。因此,在意象構想一方面需 要較大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更需要美感心靈的綜合作用為之剪裁、鎔鑄。於是用 意象置入文學作品會有追憶的焦點,寫下來的作品會因為移情的作用而更為活潑 生動。(同上,138)換句話說,意象會引發記憶,它牽引兩方面的活動,一面強 迫性的,定要去尋找與那東西相關的材料;一方面則是自由的檢閱一些記憶力所 能提供的材料。文學的記號或許有限,但是所引發的內心情感是豐富的。

胡雪岡的《意象範疇的流變》談論詩歌意象,也提及意象是詩歌的基本特 徵,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區別,審美意象是詩歌的本體。意象是透過內心觀 照立意盡象的過程形成的。文學意象化的目的使我們激發對客體對象的具體知覺 和相映感性經驗。(胡雪岡,2002:136-137)

(二)文學意象呈現的類型

趙滋蕃在《文學原理》第二章〈形象與意象〉從作品和作者內心的連結程度 來分類。分為自由意象和連結意象。詩人內在之意訴諸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

外在之象還原當初詩人內在之意。如果說作品的意象是屬於連結意象,與作者內 心的想法相去不遠,尚可以還原;如果作品中的意象是屬於自由意象,在作品中 的意象表現很具體正確,但是作者內心之意卻無確定或難以捉摸,所以作品中的 象徵意象很難讓大家去知曉什麼意思才是作者的真意。(趙滋蕃,1988:139)

關於意象有人做了很多有關心理實驗的研究,但是跟文學的相關性不大。20 世紀 50 年代以後,研究的重心偏轉到連結意象與自由意象、字面意象和象徵意 象。連結意象就是一種意象能在讀者群中引發某種明確意義的。例如由太陽聯想 光明,海洋暗示永恆。自由意象其意義或價值可以做出大幅的變更,隨讀者的認 識高低或性質不同而出現不同的想像,例如鮮花可比喻少女,也可以代表青春,

也可以直覺成天真等,詩人使用自由意象,讀者只能憑自己努力想像和直覺了。

(趙滋蕃,1988:143-144)

作品中的形象顯現的認知活動內跟想像力相通,外跟直覺直觀相通。而形象 的直觀,本質上是偏重美感經驗的。所以形象顯現是飄忽不定的,因為他來自直 觀,而直觀就得憑自己的想像力,突然在事物中見出形相,這種靈光一現的觀照 其實是自我的心靈創造作用,從心靈中創照出事物的影像。從上述歸結,當外物 透過我們的感官感覺,而作形象顯現,我們稱為外現形象。當外物透過我們的記 憶與聯想,而作影像的重現時,我們叫內心的意象。外現形象由我們的感覺力或 感性提供感覺材料,使我們獲得有關觀賞對象的印象。Immanuel Kant 就指出由 想像力造成的這種形象顯現就稱為意象了。一旦外現形象引發我們類似的聯想,

把我們的感情投射到這形象去,因而產生移情作用,這時內心的具體意象就開始 轉化,我們的心靈也就有了構想意象的能力。(趙滋蕃,1988:141-142)

另外,字面意象和象徵意象和文學也有很大的關連。字面意象指不需要變更 字義,只透過文字的聯想就能描繪出作者的情緒和感覺。象徵意象又叫轉用意 象,當我們用比喻的方式轉用該等意象時,其字面的意義有所改變。象徵、明喻、

隱喻都是組成意象的有效成分。文學中形象表現和意象表現,在作品中都算是藝 術的主要表現,能使抽象的文字表現具象如畫。(趙滋蕃,1988:145-146)

意象型依想像活動的特性與等級,1924 年 Henry Wills 寫的詩的意象將意象 排列成七種裝飾的意象、沉潛的意象、牽強的意象、浮誇的意象、基本的意象、

強調的意象、擴張的意象與補足的意象。最後意象的構想也有它集合的中心,也 有它集合剪裁的標準。所以主題意象在意象構想之前能夠訂出情緒基調,也比較 能讓讀者引起相類似的經驗,這樣的情感也會比較強烈一些。(趙滋蕃,1988:

160)

吳曉的《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以意象研究為基點,樹起理論框 架。他從詩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這一本體論出發,希冀創造詩學的理論體系與詩 歌的創作有關技巧。他認為詩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意象符號系統,意象成分與非意 象成分構成了詩,意象大於語言高於語言。詩的創作就是詩人捕捉意象、創作意 象,然後加以有序化組合的過程。至於詩的非意象成分是由意象派生出來的,是 意象的附屬成分,用來說明闡釋意象意義。事實上一首詩是意象的有機組合。(吳

曉,1995:3-4)意象是詩人直接感受的產物,具有個性創造物的特點,詩人能將 獨創的意象符號提供給讀者,使讀者產生理解和共鳴。進而被普遍接受與承認(同 上,5)。

意象大於語言高於語言,意象有語言無可比擬的功能。意象借用可感性的語 詞反映客觀事務的形象,色彩、聲譽、氣味、硬度等等可感性語詞成為意象的外 殼,讓詩人的創造性得以實現。但是意象終究是在語詞的上層。意象是詩人主觀 意識與客觀事物的複合體。(吳曉,1995:9-10)

吳曉指出意象作為符號,在意象符號中,能指和所指的聯繫是由詩人憑靠自 己獨特的藝術創造個性所建立的。能指和所指關係的任意性給詩人廣大的創造空 間,詩的創新就是意象符號的創新,能指和所指間有新關係的建立就能開創新意 象。(吳曉,1995:28)

意象的類型由於角度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分類。從意象的主客觀成分來看,

可分為主觀的意象和客觀的意象。從意象的表現手法來看,可以分為描述性意 象、擬情性意象、象徵意象。從意象在詩中的存在狀態來看,可以分為景內意象 和景外意象。從意象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自然意象、歷史意象、現實意象。(吳 曉,1995:42)

在意象構成方面,意象的外在美感是以視覺為主要感受器的感官領受。而色 彩美又是視覺美的主要內容,色彩的搭配與組合,色彩的對比與映襯,是產生視 覺的層次美和諧美的主要手段。吳曉該書也提出詩歌中的色彩描繪由明晰單一趨 向複雜朦朧的色彩表現,由忠實原光原色趨向於表現印象感覺。色彩由單純視覺 感官表現趨向於多種感官的交互表現。由描述事物的外部型態趨向描繪抽象的觀 念情緒。並以物象色代替色相色進行表達。(吳曉,1995:58)

夏之放的《文學意象論》特別把審美意象作為文藝學美學研究邏輯的起點,

並據此得出文學是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審美意象系統,書中並對審美意象的各個 層面作出詳盡的論述。首先指出文學意象化是以語言為媒介將審美意象符號化,

從符號學的角度,語言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符號系統。借用 Roman Jakobson 提出的 六種功能中的表義性、表象性、表情性,說明語言是傳達人們情感和審美意象的 工具。文學創作的過程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關於文學意象的構成層面不機械 式的將文學作品割裂成內容和形式來作研究,他指出文學作品可以由外到裡解析 為文學的外形式音義層面,文學的內形式結構層面,文學意象的載體景象層面,

文學意象的意蘊意味層面。最後提及意象運轉全靠自由創造的精神,從意象的受 孕、發掘、自由生發到形式的擬定,再到讀者閱讀欣賞。風格趣味的形成是自由 創造精神的自由體現。(夏之放,1993:191-289)

李元洛《詩美學》的第四章〈詩國天空繽紛的禮花〉談論詩歌的意象美,他 認為我國古典詩歌較西方雖然更早提出意象說,但是只是一些印象性的批評,並 沒有細緻的說明或解釋。意象是詩歌美學的一個基本的範疇。就詩人的創作過程

李元洛《詩美學》的第四章〈詩國天空繽紛的禮花〉談論詩歌的意象美,他 認為我國古典詩歌較西方雖然更早提出意象說,但是只是一些印象性的批評,並 沒有細緻的說明或解釋。意象是詩歌美學的一個基本的範疇。就詩人的創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