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文學中的意象

第四節 文化意象與世界觀

文化相對於漢語來說,它是一個外來語,來自動字(colere),原為耕耘種植 的意思,是 Cicero 第一位使用它;也有居住的意思;還有維持、照管、保護、敬 禮、尊重的意思,後來西塞羅又寓意使用它為理智和道德修習;又有注意並有授 課和敬禮的意思。(趙雅博,1975:3)1871 年,E.B.Tylor 重新為文化下定義,說 文化是一種複雜叢結的全體;這種複雜叢的全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

道德、風俗,以及任何其他的人所獲得的才能和習慣。(殷海光,1979:31)所

以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前述「文化」原意 為對土地的耕耘和對植物的栽培﹐以後引伸為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培養。

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 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 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 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文化中的積極成果作為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誌﹐

便是文明。文化是具體的歷史的現象。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文化具有不 同的特點。不同的民族賦予文化不同的民族特點。在階級社會中﹐文化不同程度 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新舊文化之間存在著批判改造與繼承發展的關係。不同民 族的和不同階級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中國大百科,

2012a)

在中國古籍中﹐文化的涵義是文治與教化。漢語中,它是從《周易‧賁卦》

彖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截取而來,有人治教化的意思,

如《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王融〈三月三 日曲水序〉「設神景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束皙〈補亡詩〉「文化內緝,武 功外攸」等所說的都是這個意思(周慶華,1999b:73)現在幾乎沒有人從以上 人治教化去談文化,談文化大多是從西方的概念去談。周慶華還認為這是漢語談 文化,可以從一個重新出發的角色來談;也是一個新的解釋(詮釋)系統所要經 歷。(同上,73-74)周慶華認為可以採用比利時學者 J.Ladriĕre 所提出和本國學者 沈清松所增補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也就是其成員在 時間中共同成長發展的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和結果的整體,其中包含了 終極信仰、觀念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同上,74)

一、文化的定義

上述這個定義,包含幾項要素:(一)文化是由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所產 生的。(二)文化是一個生活團體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和結果。(三)一個生活團 體的創造力必須經由終極信仰、觀念系統、規範系統、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五部 分來表現,並在這五部分中經歷潛能與實現、傳承和創新的歷程。文化在這裡被 看成一個大系統,而底下再分為五個次系統。這五個次系統的內涵分別如下:終 極信仰是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的成員,由於對人生和世界的究竟意義的終極 關懷,而將自己的生命所投向的最後根基,如希伯來民族與基督宗教(耶教)的 終極信仰是投向一個有位格的創造主,而漢民族所認定的天丶天帝、天神、道等 等也表現了漢民族的終極信仰;觀念系統是指一個歷史性的團體生活成員,認識 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並由此而產生一套認知體系的方法,如神話、傳說,以及各 種程度的知識和各種哲學思索都是屬於觀念系統,而科學作為一種精神、方法和 硏究成果來說也都是屬於觀念系統的構成因素;規範系統是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 團體的成員,依據其終極信仰和自己對自身及對世界的了解(就是觀念系統)而

制定的一套行為規範,並依據這些規範而產生一套行為模式,如倫理道德等等;

表現系統是指用一種感性的方式表現該團體的終極信仰、觀念系統和規範系統,

因而產生各種文學和藝術作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甚至各種歷史文物 等;行動系統是指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的成員,對於自然和人群所採取的開發 或管理的全套辦法,如自然技術(開發自然、控制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技術)和管 理技術(就是社會技術或社會工程,其中包含政治、經濟、社會三部分──政治 涉及權力的構成和分配;經濟涉及生產財和消費財的製造和分配;社會涉及群體 的整合、發展和變遷,以及社會福利等問題)。(沈清松,1986:24-29)

二、文化與世界觀

依上面所述,文學是一種表現系統,感性表現出人們生活團體的終極信仰、觀念 系統和規範系統,文化意象就是指向終極信仰,意象表達的情感說明作品投向人 生的究竟意義。至於人生和世界的究竟意義是什麼,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基 於生長環境的不同應有許多不同處。也就是說,各民族有獨特的信仰,信仰是無 法全部以邏輯說得通的意識型態,甚至影響了人對世界總體的看法,包括人對自 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有的用比較精神、意識的活動去解釋世 界,他們不是貶低人的價值和力量,認為只能順從神靈意志、乞求神明憐憫;就 是過分誇大個人的意志力量,把世界看作可以仼人擺布的東西。人們認識世界和 改造世界所持的態度和採用的方法,最終還是由世界觀所決定,每一時代佔統治 地位的世界觀都是這一時代精神文明的結晶,它影響和制約著當時自然科學、倫 理道德、審美觀點以及一切精神文化的發展。西歐中世紀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天主 教世界觀,是鞏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使當時的一切精神文化籠罩著宗教的 神秘氣氛。(中國大百科,2012b)它認為現世的生命,只是朝向下一個世界的中 途站而已;而原罪的想法已經徹底的排除人類改善生活命運的可能性。對中古世 紀的心靈來說,世界乃是一個秩序嚴密的結構。在這個結構下,上帝主宰著每一 事物,人類根本沒有什麼個人目標。只有上帝的誡命,值得他忠實的服膺。基督 教的世界觀提供了統一化且含攝一切的歷史圖像。這種神學綜合世界觀,個人根 本沒有一席之地。人生在世的目的,並不在於「貪得」,而在於尋求「救贖」。(周 慶華,2007a:104)

至於東方的情況,則有兩種較為可觀的世界觀:一種是流行於中國傳統的

「自然氣化宇宙萬物觀」;一種是古印度佛教所開啟而多重轉折的發展著的「因 緣和合宇宙萬物觀」。前者以宇宙萬物為陰陽精氣所化生,宇宙萬物的起源演變 就在「自然」中進行;這不無暗示了人也該體會這一「自然」價值,不必做出違 反自然之理的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人信守這樣的世界觀,所表現出來的幾乎都 是為使自然和人性、個人和社會以及人和人之間達成和諧融通、相互依存境界的 行為方式和道德工夫。(周慶華,2007a:166-167)後者,以為宇宙萬物的出現 和消失,都是因緣和合所致。也就是說,有造成宇宙萬物存在的原因或條件,才 能夠促使宇宙萬物的實際存在;反過來說,沒有造成宇宙萬物存在的原因或條

件,也就不能夠促使宇宙萬物的實際存在。而由此「衍生」出人生是一大苦集,

最後要以去執滅苦而進入絕對寂靜或不生不滅的涅槃(佛)境界為終極目標。佛 教這種世界觀的具體顯現,普遍流露在講究修鍊冥想、瑜伽術以及其他的心身冶 鍊等行為而將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限度。(同上,167)上述三種世界觀,都各自 根源於背後的終極信仰,如創造觀就根源於對「神/上帝」的信仰;而氣化觀和 緣起觀就分別根源於對自然氣化過程「道」和絕對寂靜「涅槃」境界的信仰。這 些具有統攝性的世界觀各自塑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沈清松的五個文化次系統既分立又有交涉,周慶華認為要將他們並排卻又 嫌彼此略存先後順序,總是不十分容易予以定位;又如表現系統所要表達的除了 終極信仰、觀念系統和規範系統等等,此外當還有呈現它自身,也就是由技巧安 排所形成的一種美感特色,而這都在一個「表現」(將終極信仰、觀念系統和規 範系統表現出來)概念下被抹煞或被擱置了。(周慶華,1999:74-75)

周慶華將五個次系統「整編」一下,形成一個關係圖:

圖 4-4-1 文化次系統關係圖 (資料來源:周慶華,2007a,184)

當中終極信仰是最優位,它塑造出了觀念系統,而觀念系統再衍化出了規範 系統;至於表現系統和行動系統,則分別上承規範系統、觀念系統,終極信仰。

這樣終極信仰造成不同的世界觀,進而影響文化,造成文化的不同。也因這樣的 觀點可以將世界文化區分為三大不同的系統:創造觀型的文化、氣化觀型的文 化、緣起觀型的文化。

三、文化意象與世界觀

文學作品在五個文化次系統中是屬於表現系統,其中語言所表現出的意義 或是美的型式,或是意象,都得一層一層上升經由規範系統、觀念系統而至終極 信仰。所以在文化的意象所指向的就是終極信仰,而不同的終極信仰就區別出不

文化

終極信仰

表現系統

規範系統 觀念系統

行動系統

同的三大文化系統。反過來說,不同的世界觀內蘊著不同的終極信仰,而不同的 終極信仰影響著不同的觀念系統與不同的規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涵攝下,一切

同的三大文化系統。反過來說,不同的世界觀內蘊著不同的終極信仰,而不同的 終極信仰影響著不同的觀念系統與不同的規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涵攝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