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博士畢業生的資料分析 

在本節中,博士畢業生的描述性說明將會以臺灣國家科技人力資源庫

(NPHRST)在 2017 年釋出的調查資料為主,就臺灣迴歸模型所使用的自變項 加以說明;日本的博士調查資料,由於無法取得第一手的調查分析檔案,僅能藉 由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在過去與目前所發布的調查報告,特別是在 2018 年所公布的「博士人材追跡調査」報告書,在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挑選與 本文主以相符的結果進行分析說明。從日本博士的追蹤調查可知調查資料蒐集上 的困難,加上日本與臺灣所進行的調查,調查目的、方式、問卷內容各自不同,

要就日本與臺灣博士背景、空間流動進行比較有一定的難度,但本文仍希望藉由 類似的題項,盡可能描繪出博士畢業生大致的輪廓。

(一)日本

1. 基本背景

關於基本背景的訊息,依照日本個人資料保護法(個人情報の保護に関する 法律),在日本的官方調查中,能夠提供的個人訊息非常有限。日本「博士人材 追跡調査」中,2012、2015 年的性別比例是女性佔 30%,男性佔 70%,這與本 文在學生的調查結果相當一致。在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學校基本調查中,博士人數 的男女性別比亦為七比三。換言之,日本博士就讀者的性別比例,仍是處於性別 失衡。日本的博士畢業生出身學校,國公立大學佔75%,私立大學佔 25%,以 各自國內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來看分布的比例,明顯國立大學負擔了培養博士較大 的比例。

2. 學習背景

就圖4.3.1 的修業年數來看,日本博士畢業生的修業年數,以 2015 年的數據 為例,相當明顯集中在3 年(含)以下(41%)、3~4 年(35.9%),其次是 4~5 年(10.3%)、5~6 年(6.9%)、6 年以上(5.8%),2012 年的修業年數亦相當接 近,該年調查的修業年數,全體博士畢業生的修業年數普遍落在四年。

若以領域區別,2012 年日本的調查結果,自然科學領域普遍為三年、醫護、

社會領域四年、人文領域的修業年數最長為五年。以領域區別平均修業年數,2015 年的自然科學領域介於3.4 至 3.6 年、醫護領域 4.1 年、社會領域 4.3 年、人文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域最長4.8 年。2012 的調查結果也幾乎完全相同。專業領域之間的修業年數雖有 不同,但其最大差距卻是相當小的一年之差。

綜合來說,關於博士畢業生的修業年數,與本文在博士在學生一節中的發現 極為相似。高等教育中的大學、碩士、博士階段,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將修業年 數控制在相當精準的範圍內,即使一般預期不同領域之間修業年數應有差異,其 差距仍然不是相當大。

圖4.3.1 博士畢業生的修業時間:日本與臺灣

博士的就讀動機部分,以日本2015 年的調查結果而言,日本博士的動機主 要含括四項理由:對研究本身有興趣(64.9%))、有想研究的問題(53.3%)、想 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術(53.2%)、想成為大學教師或研究員必須有博士學位(36.5

%),2012 年的就學動機也是以有想研究的問題、對研究本身有興趣、成為大學 教師必須有博士學位最多,也就是以能繼續研究和取得學術工作為主。其他如為 了找到好工作和高薪(17.6%)、受到父母或指導教授勸進(14.7%),其比例並 不高。從專業領域來分析就學動機,有想研究的問題、想成為大學教師必須有博 士學位,兩項動機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比例較高。對研究本身有興趣、想提升自 己的能力和技術則是以理、工、農學領域比例較高。其餘理由的比例都相當低,

期待有好的工作和薪水一項,只有工學領域較高為22.1%,其他項目皆低;父母 和指導教授勸進一項,以工學和醫護最高,但也都未超過20%,整體比例都相 當低。總地來說,就學動機是個人取向,關乎以學術為中心的興趣與工作,而外 在的影響並非主要的就學理由。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3年以下 3~4年 4~5年 5~6年 6年以上

臺灣 日本_2012 日本_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現職狀況

關於日本博士畢業生的現職工作情況,本段分從工作部門、年收入、學用相 稱、選擇現職工作的理由等上述面向,來進行工作情況的描述、比較。

(1)工作部門與薪資

首先,日本的博士畢業生在2015 年時工作部門的分布,在大學的比例最高

(52.3%),其次是民間企業(24.7%),公家研究單位則佔 8.8%。以 2012 年的 資料來看,在大學工作的比例仍然最高(52.8%),其次為民間企業(25.4%),

公部門研究機關的比例略高於2015 年為 11.4%。在大學的比例過半,然而民間 企業也能夠吸收四分之一左右。

以性別來看,女性相較於男性較容易進入學術機構,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比 例進入民間企業。若以領域別區分,理學、工學、農學者有超過三成可以進入民 間企業,人文、社會科學主要分布在在學術單位和非營利單位。人文領域對進入 學術界有較高的可能性,但人文領域不利於進入民間企業,其他領域則有利於進 入民間企業,依序為工學、其次是理學、農學。

日本的民間企業以財閥企業為主,相對於臺灣,可以吸收更多的博士進行研 發;從性別來看,日本的女性博士大多在大學院校工作,而在民間企業者較少,

這也顯示大學與民間企業在錄取人員時的差異,對性別研究而言,是一重要的線 索。從專業領域的區別上來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者大多傾向在大學院校工作,

而自然科學領域的就業選擇則明顯較前者為多。

工作薪資部分,2012 年日本博士的年收入最多落在 400-500 萬日圓,到了 2015 年,年收入最多分布在 500-600 萬日圓與 400~500 萬日圓的區間,整體薪 資比2012 年較高。以領域別來看,自然科學領域的年收入,多數分布在 500-600 萬日圓與400~500 萬日圓的區間,且高薪的比例較高;人文社會科學的年收入則 形成雙峰,其一落在100-200 萬日圓與 200-300 萬日圓較多,其二為 400-500 萬 日圓與500-600 萬日圓的區間,各約 15%,而以低薪比例較高。

2012 年,日本具有任期的學術職缺,薪資未滿日圓 100 萬者有 6.5%、100-300 萬日圓者22%、300-500 萬日圓 42.1%,500-800 萬日圓為 18.6;終身雇用的學 術職缺,薪資主要分布在300-500 萬日圓(39.9%)、500-800 萬日圓(28.2%),

明顯薪資較高。

(2)現職工作與選擇現職的理由

以日本2015 的調查資料來看,國內工作的職位,在自然科學領域以博士後、

助教工作最多,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則以講師、約聘講師最多。自然科學領域 薪水雖然較高,工時一週超過60 小時相當普遍;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的工時長、

薪水低,是可能接近無法維持生活的職業(松澤孝明、小林淑恵等,20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日本2015 年博士調查中選擇目前工作的理由來看,選擇能運用過去累積 的研究經驗的工作比例最高,為53.7%,選擇挑戰研究以外的工作,擴大自己的 視野則有26.8%,其次是期待能有好的待遇佔 23.2%,比較特殊的選項:大學內 缺乏擔定雇用的職位,無法預見將來的生涯和生活,也佔有21.6%的比例。

對2012 年的博士畢業者三年後的工作調查結果,與 2015 年的結果相當。選 擇能運用過去累積的研究經驗的工作仍佔多數57.2%,其次依序是大學內缺乏擔 定雇用的職位,無法預見將來的生涯和生活佔27.5%,期待能有好的待遇佔 23.5

%,選擇挑戰研究以外的工作,擴大自己的視野為22.5%。兩相比較,雖然都以 能運用過去累積的研究經驗的工作為主要理由,但2015 年的樣本選擇其他研究 以外工作的比例增加,而2012 年的樣本任為大學無法提供穩定雇用的比例則更 多,此兩項結果都顯示日本學術研究就業市場仍在萎縮中。

整體觀察日本博士所選擇的工作和選擇工作的理由,可以看出其一致性。日 本博士選擇工作的主要理由是能運用過去累積的研究經驗,因此在自然科學領域 最多的工作是博士後研究與研究室助教,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則是以講師和約聘 講師為主,所以即使現職工作並不是穩定雇用的職位,其選擇工作的理由和現職 仍是彼此呼應的。

4. 流動意願與現況

在開始描述日本流動的情況之前,本文要先透過西方學術機構的國家調查,

來襯托本段的主題:人才流動。在本段中也會一併就臺灣的結果共同討論。瑞士 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中心(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re)所發 布的「IMD 世界人才報告」,其國家排名是根據各國在投資與發展(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吸引力(Appeal)和準備度(Readiness)三個方面的表現進行衡 量。這三個類別評估各國在各領域的表現,其中包括教育投資,學徒,在職培訓,

生活成本,生活質量等細項。

2017 年臺灣在受評比的 63 個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 23 名,在亞洲國家中則 是排名第3,日本在總體排名為第 31 名,在亞洲國家中則是排名第 48

從圖4.3.2 可知日本和臺灣自 2005 年至 2017 年的歷年排名,臺灣的排名大 致上都在20 名上下走動,除了 2009 年以外,排名鮮少低於日本;而日本的排名 則多半在三十名上下浮動,表現最佳為2009 年的第 23 名。

不論是以國際貨幣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指標,日本與臺灣都屬於發達經濟體,

而各自在80 年代和 90 年代末期被歸為已開發國家。作為世界大三大經濟體的日 本,在人才排名上的落後主要來自於準備度(Readiness)與吸引力(Appeal)的 表現不佳。以準備度(Readiness)中與本文相關的指標來看,在大學教育部分,

是否能滿足一個具有競爭力經濟體的需求,在63 個國家中,日本的排名為 51

8 「2017 年 IMD 世界人才報告」中亞洲的前五名依序是:香港、新加坡、臺灣、日本、韓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名,而臺灣則為31 名;語言能力一項,日本的排名為 59 名,臺灣則為 36 名;

國際經驗一項,日本為第63 名,臺灣則為 31 名。日本在多項準備度的國際性指 標上表現相對不佳,而臺灣則多能維持在中間排名,是其明顯的差距。

圖4.3.2 世界人才報告歷年排名

圖4.3.2 世界人才報告歷年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