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對於國際局勢的觀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老輩所壓抑的。李大釗於此提出青春思想,就是要青年能夠自覺其能力。如有老輩

「不知蘇生,不知蛻化」,仍舊拿起陳腐的觀念價值,來規誡後輩,那麼青年亦有「揭 反抗之旗之權利」。59對李大釗而言,只有擺脫白首中國的歷史包袱,才有邁向青春 中華的可能。

李大釗的「青春」觀點不僅有愛默生的思想內涵,其實亦受到世界各國的民族 主義風潮影響,如其文便曾提及青年德意志、青年土耳其黨,以及印度青年革命的 實例,上述皆與各國青年的建國活動有關。60雖然青春思想非出自李大釗個人,但它 在李氏政治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實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首先,青春思想的提出,

使得李大釗的民族論述更加完備,往後李氏的民族主義思想,即為其政治實踐的重 要前提。其次,青春思想使李大釗將注意力轉向青年階層,成為李氏政治活動的基 礎,李大釗在青春思想中指出,惟有青年能帶領白首中國走向青春中華。過去李將 中國能否實行民主的關鍵放在群眾而非英雄,如今李氏認為在群眾當中,只有青年 能夠完成國家獨立的任務。換言之,青年人格特質中所具備的思想革新、源源不絕 的行動力,與改變現狀的企圖心,成為使中國歷史巨輪前進的能量來源。

三、對於國際局勢的觀察

李大釗實踐青春中華理想的途徑,正是建立在對國際的觀察和理解之上。一次 大戰的發生,是國際局勢發展的重要分水嶺。這在李氏思想發展的過程中,亦具同 樣意義。大戰前,李大釗和多數的新知識分子,常會運用「均勢」觀點,來分析列 強對中國的權力關係:

列強在華之經濟勢力益密,經緯參差,纖維若織,中國等於自縛之春蠶,列 強如爭食之餓虎。而蒙、藏與俄、英之關係,較前益彰,各國對我領土之興 味,復從茲而益濃。然均勢之基,固未動搖也。是則致中國於將亡者,惟此 均勢;延中國於未亡者,惟此均勢;迫中國於必亡者,亦惟此均勢。61 甲午戰後,中國陷入瓜分之局。帝國主義見中國積弱未返,便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 範圍。62遲來的美國失去角逐機會,因此向各國提出在中國互不干涉,利益均霑的主

59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青春〉,頁 168。

60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晨鐘》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頁 169~170。

61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警告全國父老書〉,頁 113。

62 其中德國侵占膠州灣,將山東劃為勢力範圍。帝俄強租旅順、大連,闢為關東省。英國則領有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形成往後的門戶開放政策。此種機會均等主義,乃建立在各國彼此在利益關係 上的默契,並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強調維持各國在中國的「均勢」,免得中國人做亡國 奴的觀點。但李大釗認為,列強在中國的「均勢」有其時效性。隨著時間推移,中 國或亡於此「均勢」亦未可知。民國初年,英國和帝俄就曾企圖協助西藏和外蒙獨 立,以從遠東獲取利益。日俄戰爭結束後,簽訂普利茅斯條約,日本開始深植南滿 勢力,作為日後在東三省擴張的基礎。「均勢」之局,無法減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 略,最終反而成為中國亡國的主因。

一次大戰對於中國,造成許多不同層面的重要影響,尤其是在政治和外交方面。

大戰預示著世界格局的轉變。由於主要戰場發生在歐陸,破壞當地經濟,削弱了歐 洲列強勢力。相對地,美、日在國際上的發言權日益提升。外交局勢的變化,自然 會間接影響中國的歷史和世界地位。李大釗擔心中國人民普遍對於外交知識不足。

希望國民都能夠從報刊,來重視國際問題。63李氏自身即相當重視世界局勢,對於一 次大戰有如下的認識:

同時其紛紜雜遝,有與之同符者,即所謂近東問題是。……此近東之均勢,

又遙與遠東之均勢相為呼應,以成世界全局之均勢。牽一髮,則全身俱動,

若待爆之火山,若奇幻之魔窟,風雲萬變,光怪陸離。巴爾幹風鶴一驚,列 強莫不皇皇焉戒懼以臨,若大難之將至。蓋企平和於均勢之局,猶厝火積薪 以求安也。64

李大釗對於世界格局的看法,同樣是以國與國之間政治力的對抗來理解。列強以國 家利益作為基礎向外擴張。同時,國家利益也是各國結盟或是相互征戰的依據。在 各國政治力相抗衡的緩衝地帶,彼此維持著「均勢」狀態。這樣的緩衝地帶,在近 東為巴爾幹半島,在遠東則為中國,兩兩遙相呼應,形成了世界的「均勢」。當時國 際間仍然維持著無政府狀態,歐陸各國任意締結同盟關係、發展秘密外交、進行軍 備競賽。這些都是歷史學界認為造成一次大戰發生的基本原因。65一旦兩國發生衝 突,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此處驗證了李氏對中國處於「均勢」狀態而充滿的危機

江流域,強租威海衛與九龍半島。法國則意在雲、廣地區。日本則取得福建作為勢力範圍。

63 「以吾國民平時對於世界大勢之冷淡,其關於外交知識之淺薄,似無庸深諱。」引自中國李大釗 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外交研究會〉,頁 282。

64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警告全國父老書〉,頁 113。

65 悉布費(S. B. Fay)著,于熙儉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年),上 冊,頁 2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感,因為這個例子說明,中國也可能是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值得注意的是,雖 然國際「均勢」最終帶來戰爭,李大釗卻認為在國際勢力重組的過程中,對中國而 言,正好是提高國家地位的轉機。

一次大戰發生於 1914 年 7 月,時值袁政府時期。最初中國提出 24 點聲明,宣 布中立,表示不介入戰爭。66英國雖一開始即希望中國參戰,但日本政府擔心中國參 戰會造成其國際地位提高,影響日本在亞洲地位。礙於英日同盟關係,在日本政府 沒有同意前,英國不便就中國參戰進行談判。大戰後沒多久,日本即對德宣戰,其 目的是為占據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順便報復德國過去三國干涉還遼的舊恨。隨 著國際政治對中國內政影響的深化,當歐洲列強無力東顧之時,日本以山東為要脅,

乘機向袁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在此顯示日本企圖在亞洲擴張的野心。

從中國內政來看。到了府院之爭時期,黎元洪希望在大戰中維持中立,而段祺 瑞則力主對德宣戰。67中國是否參戰的問題,於是重新回到國會議程上。日本為鞏固 在亞洲地位,不僅在重要國家布置妥當,還與皖段維持互利關係。段祺瑞一方面需 要大量資金,強化在國內的政治實力。而日本的寺內正毅內閣,也得以利用段來干 涉中國內政。因此,日本政府自 1917 年開始,支付段有所謂的西原借款,引起南方 革命黨人強烈反對。

從世界局勢觀察,1917 年 1 月,美國抗議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政策,美國總統威 爾遜宣布對德斷交。大戰至此,進入了另一個新階段。2 月,美國號召中立國同樣 對德斷交。同時由於歐洲戰場的勞工短缺問題,具有龐大勞動力的中國,便成為協 約國積極拉攏的對象。日本方面,除了和段內閣相互倚賴,還在大戰中加強了經濟 實力,並取得英、俄、德、法默許日本在中國山東的權利。於是日本此時亦同意中 國參戰。李大釗等在野人士,自然對中日秘密外交不完全知情。但李氏對中國是否 參戰的問題,卻抱有極高興趣:

前者,東報盛傳英國將引吾入聯合國之側。刻聞美國又力勸世界中立國全行 加入戰爭,以抗德政府。方在擬議中,方針猶未決也。然決此非難,一言以 蔽之也,曰:中而不立而已矣。68

66 費正清、費維愷編,《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頁 97。

67 1917 年 5 月,段內閣通過對德宣戰案,並以公民團脅迫國會通過該宣戰案。黎元洪則免除段的國 務總理一職。其後,段又利用督軍團叛變,促使黎元洪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到北京進行調停。6 月,

張勳不但迫使黎解散國會,還陰謀進行清室復辟。

68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1 卷,〈中國與中立國〉,頁 2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當時中國人如要快速獲得國際訊息,閱讀日本報紙是其中一項選擇。李大釗從日本 報導中,得知大戰發展趨勢,各國紛紛期待中立國能夠參戰,尤其是中國具有相當 的潛力。但李氏此刻卻不忘調侃中國的國際地位,是受到帝國主義侵略下,「中而不 立」的中立國。而一旦中國參戰,將會帶給中國突破現狀地位的一個機會。為了探 討李大釗如何實踐青春中華的理想,第一步必須分析李氏的參戰心理。

當美國嚴厲批評德國的新潛艇戰策時,北京政府也跟著給予德國忠告。雖然段 內閣實施兩面外交手法,一方面為獲得美國大量貸款;另一方面也私下通知德國,

中國是受歐美國家脅迫,才會與之同調。69但不知外交機密的李大釗,卻仍熱情支持 中國參戰,其理由並非是自政治家或個人利益的立場出發,李氏是從政論家對政治 理想的高度,認知到為了青春中華的目的,必須先有和世界各國平等的國際地位:

我國與聯盟國攜手之利益,各報言之綦詳,姑略勿論。請進言今後我政府應 如何進行,庶歐戰終結時,而我可達到初時加入之目的。……一我國應迅與 諸聯盟國接洽,表示加入之態度,並與磋議加入之辦法。一既與聯盟國有所 磋議,則不可不有所要求。此要求之條件若何?我國不可不事先通盤籌畫,

審慎思維,庶臨議時胸中自有成竹。一既已加入,則不能不有所擔負。然則

審慎思維,庶臨議時胸中自有成竹。一既已加入,則不能不有所擔負。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