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對於大戰起因的省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因。更重要的是,他還列舉出各國自殺人數的統計數據,以資佐證。23由此可見,

雖然提倡新文學的李氏,在文學革命之後並沒有成為白話文學作家;然而,李氏仍 因此對於西方的科學觀有了進一步的學習、理解,並透過白話文展現出一種不同於 過去的科學式分析語言。這一點,與傳統文學到現代文學內涵轉變,同樣具有重要 意義。

對李大釗而言,愈接近西方科學觀念,日後將愈有助於其建立起認識西方科學 理論的心理基礎。此外,在〈論自殺〉一文中對世界自殺共通原因的探討,實際上 即反映李氏和當時許多中國知識分子,對於中國舊社會制度包括婚姻、經濟組織、

社會風俗和教育制度等等的不滿。再加上新文化運動期間,中西對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反省,更促使李大釗要尋找出一條不同於西方歷史的道路,以求解決中國社會制 度的整體性問題。

三、對於大戰起因的省思

歷史人物對其所處時代重要歷史事件意義的判讀,是研究該人物思想的重要材 料。前文探討李氏對社會青年自殺的看法,其中關於社會整體制度的檢討,不僅道 出自張勳復辟後,李大釗對政治的消極態度,也說明其對傳統社會價值的不滿。這 和當時社會反封建的聲浪相符。然而李氏的反封建,和陳獨秀的全盤西化論又有所 不同。李大釗的態度是以調和觀點,將中西文明各自的優點進行辯證式的統一,形 成一種適應現代生活的新文明。

李大釗認為,西方文明的本質是動的,東方文明的本質是靜的,其相異是因其 歷史發展依據的風土不同。24隨著時間的前進,世界歷史的合流,經過近代中西文明 長期接觸,不可否認當時西方文明較東方要來的強勢。由於目下正處於動的世界,

所以李氏主張要積極學習西方文明的優異之處。他期盼中國能在靜的文明基礎上,

創造一種動的生活,25並由青年學生來擔此重任。換言之,李大釗並非無條件地接受 西方文明,他還要在原有文明的根本上來接納它。延續著對東西文明的評價問題,

關於引發近代國際戰爭的普遍原因,以及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定位和檢討,便 成為中西文化思想價值的爭議焦點。

23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4 卷,〈論自殺〉,頁 19~36。

24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頁 96。

25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動的生活與靜的生活〉,頁 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抱持對國際事務的關心,李大釗相當關注自 1914 年 7 月引發的一次大戰及其戰 局變化。但依據現有材料,幾乎難以發現李氏在大戰初期對歐戰的敘述和評價。26反 觀李氏在戰初的文章內容,主要仍多集中於國內的反袁運動,及袁後制定新憲的討 論。由於自歐戰開始,正值中國政治未穩之時,所以李大釗在關心國內之餘,亦無 暇表示對歐戰的意見。李氏在言論中提到歐戰問題,還要等到 1917 年之後。大戰後 期,在英、美的邀集下,中國也面臨到是否參與大戰的問題。若從民族主義的立場 來看,李大釗贊成中國參戰,並藉此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李氏也開始注意 到人類引發戰爭的起因,和一次大戰在人類史上的意義。

首先,李大釗探討近代世界以來,人類頻頻引發戰爭的普遍原因:

余曩居日本,時聞彼邦政界山斗,奮勗其國人者,輒提二義以相警惕。彼謂 地球之面積有限,人口之增庶無窮,吾人欲圖生存,非依武力以為對外之發 展不可。蓋優勝劣敗,弱肉強食,天演之義,萬無可逃者也。此其所據,全 根於馬查士之人口論與達爾文之天演論。27

文中指出,近代國際戰爭發生的普遍原因,在於馬爾薩斯(T. R. Malthus)的人口論,

以及達爾文(C. R. Darwin)的天演論。人口論主要在說明,世界人口的成長是呈幾 何級數增加,而糧食的生產量則是以算數級數增加。所以隨著時間演進,未來糧食 生產將不敷人類食用。馬氏的悲觀心理,預言了糧食供應不足的饑饉世界。如何控 制世界人口成長速度,成為當時的重要課題。而達爾文的天演論,則在赫胥黎(T. H.

Huxley)的引申下,將自然界物競天擇的規律運用到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

就是一段擇優汰敗的過程。這兩個理論相輔相成,形成了近代西方列強向外拓殖的 理論基礎。

戰爭所以發生,其普遍原因除了來自人類族群之間為求生存而相互競爭,同時 也是作為解決世界人口過庶的手段。日本原是一狹小島國,因而極受該西方理論影 響。亞洲擴張主義一時成為日本對外關係的重要方針。1915 年 5 月,袁政府宣布接 受日本二十一條中 1 到 4 號的要求。1918 年 5 月,段內閣與日簽訂《中日共同防敵 軍事協定》將中國軍隊隸屬化,普遍引起國內輿論不滿。加上一次大戰結束後,在

26 早期中國學者將 1915 年 8 月 1 日在《風俗》雜誌第 1 期刊出,屬名「冥冥」的〈歐洲戰事談〉一 文,視為李大釗的著作。可以說是李氏最早討論歐戰的文章。見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141。但根據朱成甲的研究,則否認之。本文亦採後者觀點。詳見朱成甲,

〈《李大釗文集》中幾篇文章的考辨〉,《近代史研究》(北京),第 1 期,1998 年,頁 267~269。

27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戰爭與人口問題〉,頁 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巴黎和會上攸關中日山東權益問題的爭論,似乎都在在顯示日本當時提倡的「大亞 細亞主義」,是以人口論和天演論為基礎的國際侵略主義。

對此,李大釗表示反對。他看出「大亞細亞主義」主要是由日本少數的軍國主 義者所提倡,所以李氏希望未來能以「解放民族」為中心的「新亞細亞主義」取而 代之。28李大釗強烈反駁前述引發戰爭的普遍原因,尤其是對馬氏人口論的批判。李 大釗在〈戰爭與人口(上)〉一文中,不但列舉西方學者對人口論的批評,提出西方 重要國家人口增減的資料,並得到「今日之勢,不必慮人口之過庶,且將憂其過減」

的結論。29此外李氏又從道德觀點,認為戰爭的普遍原因應來自人類根性中的貪與 惰。30換言之,基於對西方理論的批判以及對人類共通惡性的理解,改變了李氏對引 發戰爭原因的解讀:

人口繁殖,著見增加,益興辟疆拓土之思,其時著先鞭者,首推英倫。……

各國既悚於人口過庶之說,迫於生存競爭之烈,復羨夫英人擴張版圖之成功,

尤而效之,爭地搆兵,世界乃從茲多事矣。……當是時也,官僚政治之勢焰,

黃金萬能之迷信,亦從軍國主義之幟,蔓延於世界,深固而不可拔。縱有代 議制度、社會政策之反響,稍事抑裁,卒不免釀成今日全歐之大亂。31 從歷史發展來看,近代帝國主義的始祖是英國。各國又恐於人口論造成的影響,紛 紛學習英國向外擴張,從此國際間戰爭日繁。但李大釗認為,西方國家因人口過庶 而引起戰爭,那不過是宣戰的藉口,其真正原因應在於人的貪惰。而貪惰的主體,

無非就是各國政府擁有權勢的官僚。在李氏眼中,這群官僚團體雖將民族大義訴諸 於戰爭,然其實質仍是為謀取私人利益。觀諸事實,其證不鮮。當時國際間密約盛 行,如段內閣時期與日本簽定密約,是為鞏固皖系軍閥勢力。英日同盟的形成,是 因英國想保障在亞洲的殖民利益;而日本則是想取得英對其占領中國東北利益的承 認。這些在國際間縱橫的利益關係,和各國內部的官僚階層皆有密切聯繫。從此,

官僚政治包覆著軍國主義外衣,即使是假各國民主議會或社會力量來反抗之,仍無 法避免各國因爭奪利益所造成的亂象。最終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當性口號下而引發 的戰爭中,其犧牲者無疑大多是各國因戰爭導致物資缺乏而流離失所的人民。

28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大亞細亞主義與新亞細亞主義〉,頁 270。

29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戰爭與人口(上)〉,頁 56。

30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戰爭與人口問題〉,頁 25。

31 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著,《李大釗全集》,第 2 卷,〈戰爭與人口(上)〉,頁 4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次,是李大釗對於「一次大戰」的評價問題。在確認戰爭普遍的起因後,李 氏將引發一次大戰的禍首,直指各國的官僚政治。一戰實際上就是由各國官僚主義,

擴大成為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這無疑顛覆李大釗對西方民主議會的理想。由於 民初貪敗的軍閥和官僚與其他軍國主義的利益勾結,使得李氏必須重新思考民主的 本質和實踐方法。由此,李大釗觀察問題,已傾向將官僚與人民兩者對立起來:

吾人於此而得二種教訓焉,一民主主義與愛國心不惟不相反,而且相成也。

世恆有疑民主主義推行之既極,其國民之愛國心,必以日見消減者,而証之 今日之事實,乃有大謬不然者。一官僚政治之國,無論外患若何危迫,其民 終以內政改革為務,甚至乘機革命亦所不恤也。32

此處李氏除了說明民主主義與愛國心兩者相生相成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以人民為 主體的民主主義,其愛國心不僅表現於對外的民族主義,還表現在對國內的政治改 革。甚至在外敵環伺的情況下,對於不合民主精神的官僚政府,即便由人民發動革 命將其推翻,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見,李大釗於大戰中除了注意到國家之間民族利

此處李氏除了說明民主主義與愛國心兩者相生相成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以人民為 主體的民主主義,其愛國心不僅表現於對外的民族主義,還表現在對國內的政治改 革。甚至在外敵環伺的情況下,對於不合民主精神的官僚政府,即便由人民發動革 命將其推翻,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見,李大釗於大戰中除了注意到國家之間民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