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際體現創意的創意性不足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62-66)

第三章 寫作教學的現況

第三節 實際體現創意的創意性不足

53

論、腦力激盪之下,可以慢慢建構出自己的創意,少數人更認為非常可以讓他們 發揮創意,進而寫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文章。而「沒感覺」及「不可以」的學生部 分約佔全班的 20%。

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發現,一個是針對教師的創意教學,以有無增進學生的各 種能力來評定是否為有效的教學;另一個則是以學生的角度出發,教師的創意教 學是否真的能引發孩子的創意表現。但似乎沒有明確的說明什麼樣的教法稱得上 有「創意」,什麼樣的表現是「有創意」的表現。由此得知,每個人對創意的概念 認定不同。而以「創意」的本質來說,為創意下定義本身就違背了創意。但是究 竟如何才稱得上「創意」,概念模糊,沒有一定的標準。雖然「創意」是蹤跡飄忽,

然而個人卻可以從修養提升創意技巧,並且便於分析、討論,所以本研究必須為

「創意」定一概念。教師本身必須清楚明瞭學生表現的「創意」,有了清楚的創意 概念,如此的教學才有目標,而非放任的任憑想像。所以本研究將創意定義為「無 中生有或製造差異」,並且將其歸於語文經驗的三大領域中。創意可以經由有系統 的教學策略來提升,這也是本研究欲將創意概念明確化的原因,使創意教學不再 是模糊的創意教學,而是形成有系統的教學模式。因此,進行創意寫作教學的教 師,能清楚、明瞭創意寫作的要素,如此才能有方向、有系統的進行教學。

第三節 實際體現創意的創意性不足

Edison 曾說:「天才是 99%的努力,和 1%的靈感。」事實上,這 1%的靈感也 得分外努力才有所得,可知天才不是天生,創意的能力也非與生俱來。而創意是 可以經由科學化的分析、系統化的發想及培訓所激發而產生的。(王其敏,1997:

39)

許多探討創造力的訓練效果,都從 Guilford 所發現的「創造力五力」作為課 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五力是:流暢力—產出大量構想的能力;變通 力— 對熟悉之意念變通思考的能力;精進力—延展意念的能力;敏覺力—

敏感問題或情境的能力;獨創力—創造獨特反應的能力。這是目前評量創造力 的重要指標。(引自陳龍安,2007)

既然創意可以經由訓練而得到,那麼對創意的認識及如何將創意系統化的分

54

析就成了極為重要的課題。大多數人追求創意,但有可能造成像賴聲川(2006)所 舉的例子一樣,分不清楚自己想追求的創意是什麼?

今(2006)年我在史丹福大學演講關於創意。一位商學院的 MBA 學生 問我說:「創意可以學嗎?」我反問他:「你們商學院不是有教嗎?」他說:

「有吧。我們有學各種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的技巧。」談下去之後,我發 現他要的不是那些技巧,而是創意本身。

這簡單的對話說明了多數人對創意的誤解。腦力激盪和另類思考本身 沒有問題,但是往往未能有效達到目標,因為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創意 本身。我們對創意本身的了解不足,才誤以為技巧就是本體。這種誤會就 像一個人學了很多管理技巧,就認為自己已經懂怎麼做生意了,或者一個 人站在游泳池邊,學會各種急救自救技巧之後跳進水裡沈下去,然後埋怨 自己「為什麼不會游泳?」(12)

我在閱讀多數書籍及論文後發現,絕大部分的書都是介紹增進創造思考能力 的技巧,如蘇芳柳所提出的增進創造力的技能:

一、腦力激盪

腦力激盪的目的在於刺激想像力、變通力、流暢力,並以創造的態度解決問 題,結果經常都很有效。

二、檢核表法

Osborn 在他的名著《應用想像力》一書中,提出一個很有效的檢核表,其內 容經張玉成整理主要是:有其他用途嗎?可調適嗎?能予以改造嗎?可以擴大 嗎?能縮小嗎?

三、強迫組合

此法就是把我們留意到的任何事情和問題扯上關係。

四、屬性列舉

這是 Crawfordy 在 1978 年提出的。他認為「創造不是改變某一事物的屬性或 品質,就是把某一屬性應用到其他事物上。」

五、屬性矩陣

55

這是屬性列舉的延伸。把你要改變的事物列出屬性來,在每一屬性底下列出 一些可能的方式,形成一個矩陣;然後從每一個屬性中隨機挑出一項,加以組合,

就可以形成很新鮮的點子。

六、分合法

這個方法是 Gordon 提出的。此法分四種,有自身比擬、直接比擬、符號比擬、

幻想比擬。

另外,在訓練創造力的教學模式也不少。在此舉出常見的 Williams 的創造與情 意教學模式;Osborn、Parnes 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Guilford「創造思考」教學 模式:(引自陳龍安,2006;陳英豪等,1980)

一、創造與情意的教學模式

Williams 的「創造與情意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知情互動的教學模式,旨在激發 學生創造力及培養其樂於創造的態度。此模式分別由「課程」、「學生行為」和「教 學策略」三項要素所構成。三者間彼此互相影響,從而發展學生四種具擴散性的 思維能力,包括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並且培育學生的四種勇於創 造的情意態度,包括富好奇、喜於想像、敢於冒險與接受挑戰等特質又提出了十 八種創造思考的教學策略,包含有矛盾法、歸因法、類比法、辨別法、激發法、

變異法、習慣改變法、重組法、探索的技術、容忍曖昧法、直觀表達法、發展調 適法、創造者與創造過程分析法、情境評鑑法、創造性閱讀技術、創造性傾聽技 術、創造性寫作技術、視覺化技術。

二、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

Parnes 提出「創意解難」的教學模式,是發展自 Osborn 所倡導的腦力激盪法 及其他思考策略。此模式重點在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解決者應以有系統的 方法,循序漸進地經歷發現困惑、尋找資料、發現問題、發現構想、尋求解答、

尋求同意等六個步驟,然後找出解決的方案。

三、「創造思考」教學模式

Guilford 依據其智力結構論,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這模式強調學習者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仍需依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將輸入的資料加以分析,並可 透過擴散性思維,儘量想出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最後以聚歛性思維評鑑各可行 方法,選出適切的方案。

56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培養創造思考的技術、策略相當的多,但真正有創意的 人不見得要應用多少方法策略,要能把握創造的本質才是重要。因此,學會多少 技能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去應用所學來增加創造力。

從古到今,創意本來就是令人類致富最重要的媒介。對於亞洲許多國家而言,

問題的核心就是領導階層本身缺乏具創意的視野。這形成了一個難解的循環:在 缺乏創意的環境之下,如何創造創意?賴聲川(2006)提出了以下的兩種社會現象:

一、社會的創意假象

他舉例說明,聯考時,報名了師大美術系,在加考國畫術科的時候,進了考 場,不疾不徐的培養情緒,希望能畫出一幅具創意的國畫,沒想到抬頭一看,數 十位考生都畫好了整整齊齊的山水。原來每一位考生早就練好他們要畫的國畫,

背好了,像是從心中「默寫」出來,然後交卷!看樣子每一位也都上同一家補習 班,因為畫的都差不多。

另一則例子,是他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 學生臨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他的女兒有 兩個同學在《國語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 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反正總不會兩個都抽到同一題吧!但是事與願違,兩個都 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臺下一片愕然。

這是什麼社會?「我的爸爸」,同學居然不會講,還要去參考《國語日報》,

找一篇來背!

二、僵化的創意

他表示在快速變化的消費社會中,個人對制式概念的認同無形中扼殺了創 意。盲目追求社會既定價值的生活方式是現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創意最大的先 天殺手。即使沒有人這麼規定,我們總是把視線放在別人制訂的界限之內。沒有 人教我們如何擴大界限,甚至毀滅界限;沒有人教我們,或許世界是沒有界限的。

其實我們潛藏的創意因子是很豐富的,只是不知曾幾何時,就像那泳池邊學急救 而不懂游泳的人一樣,我們已經不知道如何創造創意產品本身了。

了解創意的本質是很重要的,倘若只著重在「急救」技巧,而忽略救人的最 基本要素,這也是功虧一簣的,所以本研究藉由基本的教材分析,將創意的本質 以知識性、規範性、審美性的無中生有或製造差異為一個有系統的架構,再配合

57

適合的創造思考技術、策略,希望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力並且能寫出具有創意的 作品。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