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審美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84-91)

第四章 創造性寫作的向度

第四節 審美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75

品中,重點是在處理師生之間的倫理關係,由這位老師的證明裡,可以發現他的 道德觀是不接受這段戀情的,所以他由原本是一對一的愛情關係,轉化到集體的 大愛,這便是「製造差異」,和上一篇的「製造差異」相比,就顯得有創意多了。

第四節 審美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本節所要論述的「審美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也是屬於「本體真理」知 識中的一環,在論述之前,相同的先針對「審美」作一個界定,說明本研究判斷 審美性作品的依據與方法,並以例子來輔助說明。

「審美」在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2008)《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的解釋 是:一種對美醜所給予的評價態度。通常指在主客觀的情境中,對事物或藝術品 的美的一種領會。而判斷審美的本質和基礎,我們有什麼根據,憑什麼權力,按 什麼原則能夠斷定作品所顯現出來的具有美感經驗,因為「審美」實屬於「本體 真理」沒有絕對的解答,每個人衡量、判斷美、醜的標準不同,而對審美對象產 生的審美感受的不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判斷、審美評價的差別或對立,就 形成了審美的差異性。

在姚一葦(1992)《審美三論》一書中,透過感覺、直覺、知覺三大論點來看 審美的問題:

一、論感覺:美感經驗的產生,需經由人的感覺器官,或者說感覺通路,所 以他認為感覺能力是審美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例如書中所舉的 Santayana 曾舉 過的著名例子, Keats 的<聖女埃格尼斯之夜>中的一段:

而伊仍安睡於蔚藍覆蓋的睡眠,

在發白的亞麻布中,柔滑而夾著薰衣草,

此刻他自櫥內取出一堆的 蜜餞的蘋果……和葫蘆,

加上比乳酪還輕柔的凍子,

和染著肉桂色的透明糖漿;

商船載運的嗎哪和椰子

76

來自菲茲;和加上香料的種種美食,每一樣 從絲的沙馬堪到杉木的黎巴嫩。

這幾句詩引起我們的味覺與嗅覺,一座芬芳的花園、美味的食物、香料和香水,

柔軟的纖物、美麗的色彩,在我們的腦海裡形成一個奢華的理想畫面。但是此種 感覺只能說是一種低級的感覺,相對於低級感覺的是高級感覺,是指我們的視覺 及聽覺,因為我們的視覺、聽覺印象當然比嗅覺、味覺來的清楚明晰;我們會比 較容易描述所見所聞,而不容易說出嗅到或嚐到的感覺。

二、論直覺:姚一葦提及自己的創作經驗,每苦思冥想,結果卻一無所獲,

但是在不經意的偶然之間,突然見到了或抓住了什麼。宛如靈光乍現,豁然開朗,

形成一強烈的創作動機。凡是有創作經驗的人,可能就認為這就是靈感的到來。

然而靈感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來自一個人的直覺能力。此創作的歷程、直覺的 能力相當於本研究所指稱的創造性寫作。而以語言表現的藝術,也是作者所捕捉 到的世界,投入了作者的主觀意識或潛意識。譬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 驚心。」他所見及的花與鳥,與人不同:花能濺淚,鳥會驚心;當然都是他自己 主觀作用所幻化出來的。又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這首詩中李商隱從夕陽中捕捉到的不只是「論理 真理」中的自然規則;一定比自然的道理多一些,就是這一種自然現象所引發的 對人生際遇的感觸。對人生的感觸才是他在遊原上,面對夕陽,剎那間的直覺內 含。

三、論知覺:知覺所涉及的層面比起感覺、直覺要複雜的多,知覺也可說是 經驗知識的基礎,但雜多的、不相關聯的知覺不能成為知識;要成為知識,必要 經先天的悟性的綜合,或者說經過純粹概念或範疇的整理。例如:天上的雲我們 都知道是雲,可是當我們以審美的態度來觀賞時,它變成為一個變幻的外觀;所 謂的「白雲蒼狗」,變化萬千;不再是作為一個自然現象來看待。這正是審美知覺 有別於一般知覺之處。

由上述可知,要界定美感經驗必定會涉及個體所經驗之物,也就是審美對象 的問題,審美對象的不同屬性,可引起不同類型的美感,如崇高感、優美感、悲 劇感、喜劇感、滑稽感等;美感主要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但與人的生理活動也

77

模象美

(前現代)

造象美

(現代)

語言遊戲美

(後現代)

超鏈結美

(網路時代)

優美 崇高 悲壯

滑稽 怪誕

諧擬 拼貼

多向 互動 美

有聯繫,人在發生美感時,也可能伴隨生理上的快感,但它又不同於動物的生理 活動。(王世德主編,1987:62)周慶華在《語文教學方法》中,將審美對象擴展 到網路時代,使得審美對象的區分更細緻、整體化,如下圖:

圖 4-4-1 美感類型圖(周慶華,2007a:252)

當中的相關名詞解釋如下:

一、優美:指形式的結構和諧、圓滿,可以使人產生純淨的快感。

二、崇高:指形式的結構龐大、變化劇烈,可以使人的情緒振奮高揚。

三、悲壯:指形式的結構包含有正面或英雄性格的人物遭到不應卻又無法擺 脫的失敗、死亡或痛苦,可以激起人的憐憫和恐懼等情緒。

四、滑稽:指形式的結構含有違背常理或矛盾衝突的事物,可以引起人的喜 悅和發笑。

五、怪誕:指形式的結構盡是異質性事物的並置,可以使人產生荒誕不經、

光怪陸離的感覺。

78

六、諧擬:指形式的結構顯現出諧趣模擬的特色,讓人感覺到顛倒錯亂。

七、拼貼:指形式的結構在於表露高度拼湊異質材料的本事,讓人有如置身 在「歧路花園」裡。

八、多向:指形式的結構鏈結著文字、圖形、聲音、影像、動畫等多種媒體,

可以引發人無盡的延異情思。

九、互動:指形式的結構留有接受者呼應、省思和批判的空間,可以引發人 參與創作的樂趣。(周慶華,2007a:252-253)

由於美感的對象、特徵有這種多樣性,更加肯定教學者發掘語文成品的審美 成分的重要性。而在審美成分的判斷上,因為人對客觀事物有多種類型的判斷,

不同判斷具有不同的特點。例如「這朵花是植物」,是科學的邏輯判斷,判斷其科 學屬性;「這朵花有用」,是實用判斷,判斷其實用價值;「這朵花很美」是審美判 斷,判斷其審美價值。審美判斷不同於科學、實用判斷,常帶有對感性形象的感 情色彩,常受人審美的趣味、理想和心境等影響。(王世德主編,1987:69)基於 此,本研究對審美性作品的判斷主要以上圖的架構為主,分析出作品中所含的審 美成分,實施美感教育的寫作教學。這些作品中雖然還是免不了會和本章二、三 節所敘述的「知識性」、「規範性」有交集重疊之處,但在此處一樣是權衡輕重,

精取審美性的教學重點。以下舉例說明之:

幾個老人坐在一塊,說著以前他們在西部的時光,其中一個說:「我永 遠不會忘記那時我殺了一個印地安人。」

「你槍殺了他?」其中一個人問。

「不是」他回答。

「用刀和他徒手交鋒?」另外一個人問。

「不,並不是那樣。」第一個說話的人回答道。「是跑到他死。」

「你追他追了多遠?」

「不,」……「我是跑在前面的那個。」

(以葳譯,2007:228-229)

大家所指稱的文學作品的美可能就是表露於形式中的某些風格或特殊技巧,

79

而這些風格或特殊技巧始終都是關涉文學作品的形式和意義的。如同「一個欣賞 者從文學作品中所經驗到的不單是知道那裡面說的是什麼,好像閱讀一篇報告或 時事新聞一樣;而是能從中經驗到一種異於現實感受的喜愛。這種喜愛,不是現 實的喜怒哀樂,而是從現實的喜怒哀樂混合釀成的一種更純粹的感情品質。簡單 來說,詩人或文學家所以在作品中構造種種意象,其實就是在構造人人所得之解 的可喜可怒可哀可樂的意象來寄託著象徵那純粹的感情品質。(王夢鷗,1976:

249-251)上列的這篇敘事性的短文,文中的主角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時我殺了 一個印地安人」,他對「殺」所定的概念,與眾人都不同,這是屬於「本體真理」

的知識,而根據之前論述的判斷標準來看,原本遭遇到「被追殺」的心境應該是 很悲壯的,這種攸關生死的恐懼,居然透過作者文字的表達,轉變成一種「崇高」

的美感,結果變化劇烈,使人的情緒振奮高揚,克服恐懼。所以歸類於「審美性 的無中生有」。審美性的作品常會涉及人的內在感情的抒發,人與人互動的關係結 構,在風格的分類上偏向於社會學科,比較不可能是自然學科的範疇。另外再舉 一個同樣是「審美性的無中生有」的例子:

開學日,我帶著那些陌生的國一新生去打掃我們的公共區域──一大 片花圃。這些童心未失的小朋友到了花園只顧著看花、聊天……眼裡根本 看不到地上的垃圾……更別說小小的煙蒂!

我看他們那麼優閒,心裡可著急呢!只好一一吆喝他們:「這裡有垃 圾!」「那裡有狗屎!」「把這個撿起來!」

他們撿了一袋又一袋的落葉,尤其唯一的男生阿成襯衫都溼透了。我 沒讓他閒著……我又指著地上的煙蒂說:「這裡還有煙蒂!」

他一邊夾起煙蒂一邊說:「誰這麼壞?亂丟煙蒂!」我想正好可以機 會教育,就說:「那種不要命的人。」走回教室的路上……(他)問我:「老 師,你知道誰最壞嗎?」我心虛地想是我這個吆喝他掃地的人吧!他笑著 說:「我告訴你喔!是風!」(富米,2002)

此篇作品在寫作文體上屬於敘事性散文,而將它判斷成「無中生有」的創造 性作品,主要是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原本應該是氣憤的學生,我們會

80

和文中那位老師有著一樣的想法,不會想到最壞的竟然是「風」。再從審美性的觀 點來看,老師在旁一直頤指氣使的要大家頂著大太陽撿垃圾,這樣的感覺免不了

和文中那位老師有著一樣的想法,不會想到最壞的竟然是「風」。再從審美性的觀 點來看,老師在旁一直頤指氣使的要大家頂著大太陽撿垃圾,這樣的感覺免不了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