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規範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79-84)

第四章 創造性寫作的向度

第三節 規範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70

反而受到肯定與歡迎。從倫敦到英國照理說這個高塔應該要層層堆砌上去,一直 擴充到全世界,可是第三家店的裁縫師發揮了他的創意,在範圍上明顯的製造差 異;原本是應該要繼續誇大、擴充,他反而將範圍縮小,他只需要和同條街的其 他兩家比,比這兩家好,他就是在這範圍內最好的裁縫師了。此篇涉及到人際互 動及商業行為,自然將其歸類於社會學科。

第三節 規範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本節與下一節要談「規範性」及「審美性」的相關問題之前,要先與第二節 的「知識性」作一個界分。因為在「知識」上常常包含有「規範性」及「審美性」

的成分在,倘若不先加以界定清楚,後面的論述會容易混淆。

知識論所形塑提供的知識已經出現兩大類型:一類是「論理真理」式的知識;

一類是「本體真理」式的知識。(王弘五譯,1987;趙雅博,1979;曾仰如,1987;

王臣瑞,2000;關永中,2002;朱建民,2003;周慶華,2007a)當中「論理真理」

是指名和實相符。例如「彩虹的顏色是七彩的」、「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等 等,並且只要經由「順向」的查驗程序,設定的相關概念和命題本身具有指稱和 陳述作用,就可以判斷命題是否為「論理真理」。如「外面在下雨」倘若經查證外 面真的在下雨,那這個命題就成立。反之,則命題不成立,是一個假的知識,不 能成為「論理真理」;而「本體真理」,是指實和名相符。它是經由「逆向」的查 驗程序,設定後的相關概念和命題本身是否具有代表和測定功能,倘若有則可以 判定事物擁有本體真理。例如「他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命題是否成立,要查驗我 所設定的「好朋友」的相關概念,比如我的設定是「會借我十萬元的才是我的好 朋友」,實際上有借的,才是「我的好朋友」,實和名相符,也就是可以判定這命 題擁有本體真理。

前一類知識的設定有相當程度的客觀性,所以已經被不成文的歸屬成了科學 管轄的範圍;而後一類知識的設定,由於受制於命題者本身內在對事物界定的標 準不同,外人比較不容易檢證成功,也因為它的牽涉層面廣,常涉及到個人的倫 理道德價值的論斷以及美、醜判斷標準的不同,而將「本體真理」的知識再分化 為「規範」和「審美」兩個領域。這也是本研究要釐清的分界,在作品分析中常

71

常會有「論理真理」和「本體真理」的知識出現,所以在本章三、四節所要論述 的「規範」和「審美」和第二節的「知識」所作的區分就以此理論為主。釐清了 這個概念,這一節先論述及舉例說明劃歸於「本體真理」的「規範性的無中生有 與製造差異」作品的判斷、分析的方法。

「規範」在《哲學辭典》中的解釋是:與標準義同。人之於行動、思想、情緒 等,倘若想要實現其正確的目標,自有不可不服從的原理或法則。在此原理或法 則,就是規範的意思。求行動的正,必從所謂「善」的法則;求思想的正,必從 所謂「真」的法則;求情緒的正,必從所謂「美」的法則。(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 部,1971:648)在本研究中所稱的規範性指的就是行為中必從「善」的法則。

「規範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的判定及教學方法的探討,一樣要以權衡輕 重的方式來因應,只要觀念清楚了,教學的重點、方法也隨之成形。這種規範性 取向的語文經驗,大抵上可說是從倫理、道德和宗教的立場出發,找出語文成品 有助於教化的成分或質素,而印證語文也是「約束社會成員思想、維繫社會存在 的一種形而上的形式」的社會學觀念。(周慶華,2007a:201)

本節主要由倫理、道德規範模式來論述(在此暫且略去宗教部分),以此肯定 發掘語文成品所隱含的規範來引導學生思考,是教學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三 大規範中,「倫理」與「道德」是比較不容易區分的;其實二者是相互關連,有時 還被視為是同義詞。在本研究中並不強調二者必須明確的區分,因為這兩類都是 歸於本節所提的「規範性」的創造寫作中。儘管如此,對「倫理」、「道德」的認 識,還是要作一番討論,好讓大家了解本研究在作品分析上的判斷依據。

「倫理」指的是群體規範,強調的是行為在群體間所產生的結果;而「道德」

指的是個體的品行和德行,它強調個體行為的理由和動機。(傅佩榮等,1995)舉

《道德規範與倫理價值》一書中所提到的例子:

我有一位好友,長久在海外住,因此,反臺居住後,很喜歡載週末跟 太太去看電影。良好的生活起居,又引來了麻煩。有一次在週末看完電影 後,剛走進大廈,親切的管理員,改變了往常笑容可掬的態度,用一種責 問的口氣說:你們兩個人也太不夠意思了,我們大家相處也快四五年了,

平時總像一家人,為什麼要搬家也不事先打個招呼。這是基於中國人傳統

72

規範取向

倫理 道德

知識取向

固有倫理觀念而發生的責備……當他們上樓打開門之後,立刻就了解到:

那是一種誤會的倫理責備,真正應該被罵的,是一群公然闖空門的現代搬 家公司。(陳秉樟,2000:293-294)

藉由這個例子讓我們更清楚的明瞭,「倫理」它強調的是行為在群體間所產生 的結果,往往會受外在社會結構與環境或條件的改變,而有一些困難及不同的解 讀之處。

另外,有關「道德」的論述,根據學者的研究,自古以來對道德的認知可分 為許多派別,每個派別對「道德」的界定都不同,以常人所了解的道德來說,中 國人常受到古代所謂天道主義的思想,及民間鬼神信仰的影響,很自然地把道德 看成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理與良心,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公道自在人心,

天理昭彰,正是這種道德意涵的展現。還有在道德體系中,其中有以「倫理文化」

為內涵的體系,這也是本節前面所說的倫理、道德其實是很難區分開的,因為在 這人倫體系中,「家」、「孝悌」是為我們所重視的,所以在這個體系中的道德觀念,

是特別強調社群關係中的規範文化,以及家庭倫理孝道。(陳秉樟,2000)

知識、規範、倫理、道德這幾項觀念,它們之間的層次關係及區分不開的交 集,以下圖來進一步釐清:

圖 4-3-1 倫理、道德關係圖(周慶華,2007a:213)

知識取向與規範取向的交集部分就是先前所提的知識可分成「論理真理」和

73

「本體真理」,規範性也具有知識,只不過它的知識是屬於「本體真理」的這一大 類。而從規範取向中我們又可以分出倫理、道德式的語文經驗,這也是先前論述 過的。它們並非壁壘分明,在教學上重疊的部分也不可避免,但是可以視其輕重,

教學者必須衡量,取其非交集的部分作為教學重點,釐定教學目標,實施有效的 教學。以下列舉一些「規範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的例子來說明,看看規範性 的語文作品展現了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

有一次蕭伯納在街上行走,被一個冒失鬼騎車撞到在地,幸好沒有受 傷……

騎車的人急忙扶起他,連聲道歉,可是蕭伯納卻做出惋惜的樣子說:「你 的運氣不好……你如果把我撞死了,你就可以名揚四海了!」

(天舒、張濱,2007:75)

這個簡短的敘事作品中,蕭伯納看待車禍的認知就偏向於「本體真理」的知 識,對一般人來說是不會如此來看待車禍的,像機車騎士他所擔心的一定是我們

「論理真理」知識下的法律問題,由此可區分出知識性與規範性之間的差異,進 而此篇表現出人在社會上所面臨的一些人際互動、人與人之間問題的處理方式,

顯現出倫理式的規範;另外文中「騎車的人急忙扶起他」,由此可見,這位機車騎 士是很有良心道德的人(並沒有肇事逃逸、棄之不管),這也說明了倫理、道德在 作品中常有重疊之處,但都是屬於規範性的範圍之內。由於規範性取向的作品大 多與社會、人際有關,在寫作風格上都屬於社會學科的範疇,所以以下的例子就 不再多作贅述。蕭伯納如此幽默的反應,令人感到意外,所以將它歸於「規範性 的無中生有」的作品。為了讓具有創意的作品更明顯的被發掘,不妨先穿插不具 創新的例子來作個對比,相信會更容易找到創意的所在。

一位因為寂寞而向當地的寵物店買了一隻鸚鵡的女人,在帶著鸚鵡回 家幾天後,他回到那家店去抱怨:「那隻鸚鵡到現在一句話也沒說過!」

「你有給牠一面鏡子嗎?」寵物店的老闆問。「鸚鵡喜歡能夠透過鏡子 看看自己。」於是女人買了一面鏡子回家。

74

第二天,女人又回到店裡,因為那隻鸚鵡還是一點聲音也沒有。

「試試梯子如何?」……「鸚鵡喜歡在梯子上爬上爬下。」

隔天,那個女人又再次回到店裡……

「你的鸚鵡有沒有鞦韆?」老闆問。「鳥兒們喜歡盪鞦韆,那能使牠們 放鬆。」

第二天,女人回到店裡,告訴老闆她的鸚鵡死了。

……「牠在死前有沒有說什麼?」

「有。」女人回答道。「牠說:『他們難道沒有賣任何食物嗎?』」

(以葳譯,2007:59-60)

這位鸚鵡的女主人,在店裡來來去去好幾趟,買了老闆介紹的讓鸚鵡玩樂的 用品,感覺上每次買的物品都不一樣,但在屬性上卻是一樣的,不能算是有創意 的製造差異。最後的結局倘若和上一篇相比,你會發現上一篇的結局讓人出其不 意,拍案叫絕;而這篇的結局卻讓人摸不著頭緒,心想「這隻鸚鵡既然會說話,

何必等到自己快餓死了才開口?」是因為這隻鸚鵡很有個性不願開口嗎?還是有 其他的理由,但是再怎麼說也不至於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吧!以下就再舉一則有

何必等到自己快餓死了才開口?」是因為這隻鸚鵡很有個性不願開口嗎?還是有 其他的理由,但是再怎麼說也不至於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吧!以下就再舉一則有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