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寫作教學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25-4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教學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教學

本節主要探討的是寫作教學的觀念與內涵,並針對相關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 討寫作教學的內容及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歸納出寫作教學時應注意的基本原 則,以作為本研究教學活動設計的參考。

一、寫作教學的觀念與內涵

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往往是由老師出題後,就告訴學生各段落該怎麼寫;或 者直接讓學生自行寫作,同儕之間缺少共同討論的機會。前者的引導方式容易造 成全班學生寫出來的文章、結構、內容、主旨大多是千篇一律,讀起來非常乏味,

其主要原因是教學活動約束了學生的思考,妨礙了兒童創作時的「個人風格」。後 者由學生自行創作則容易產生的問題是學生的思路無法拓展,內容可能會平淡無 趣。此種教學模式,導向結果意圖,缺乏寫作歷程的指導進而忽略學生在寫作過 程中的概念發展,由此可看出早期的寫作教學是以「成果導向」為主。

在傳統寫作教學顯然忽略學生寫作心理歷程之下,國內外有眾多學者強調寫 作教學應該從「寫作過程」著手,由教育心理學的認知取向來檢視寫作過程,在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一書中介紹了廣被引用的 Flower 和 Hayes 所提出以 認知為導向的寫作歷程模式,此模式的涵蓋面甚廣,包括寫作環境、寫作者的長 期記憶及寫作歷程三大部分:

(一)寫作環境

指的是寫作者以外的所有事務,包括寫作題目、讀者對象、刺激情境等修辭 上的問題,以及到目前為止所寫出來的文章等。這些促使一個人寫作,引導並限 制寫作的歷程。

(二)寫作者的長期記憶

指的是寫作只貯存於長期記憶中有關題目、讀者、寫作計畫和問題表徵等知 識。也包括寫作者的字詞、文法、標點符號和寫作文體等知識。

(三)寫作歷程

寫作歷程主要可分為計畫、轉譯和回顧,這三個基本歷程又受監控所控制。「計

17

畫」牽涉到設定目標、產生想法和組織想法等次歷程。寫作可視為一種問題解決,

當一個人接到一個寫作作業,就像接到一個問題待解決。為解決問題,寫作者會 設定一個或數個目標以「解決問題」。「轉譯」是寫作者將心中文思轉成文字,呈 現紙上的歷程。「回顧」則包括評估和修改,檢查寫出的文章是否達到目標。Flower 和 Hayes 強調寫作並不是依計畫到轉譯到回顧直線式的進行,而是三者交替來回 進行。國內學者蔡榮昌(1979)提出寫作的過程可分審題、立意、運材、布局、修 辭等五項。陳弘昌(1992)也將寫作劃分成審題、立意、運思、取材、擬定大綱、

各自寫作、審閱等七項。由此可知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寫作歷程模式,雖然涵蓋 面有所差別,但在寫作階段有眾多相似之處,也都在在顯示寫作教學教師的角色 發生轉變,轉而重視學生的心理認知歷程;了解學生的寫作歷程,對症下藥,可 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蔡銘津(1991)以實驗研究來探討過程寫作模式教學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學 生在「文字修辭」、「內容思想」、「組織結構」上均有優異於傳統教學的表現,而 寫作過程教學方案也受到大多數學童的歡迎和喜愛。趙金婷(1992)以 Flower 和 Hayes 的過程模式實施研究,發現在寫作前應花時間思考整篇文章的布局、架構,

寫下大綱;建立目標,引導寫作;寫作中應隨時穿插局部性計畫、回顧、修改的 歷程;暫時不考慮字、標點的正確與否;多考慮文章組織結構的問題。寫作後應 回顧全文;以內容及結構的完整性作為監控文章結束的標準;此外,教師也應了 解學生寫作的歷程;並隨時在寫作過程中協助兒童。寫作歷程中有眾多的小細節 都足以構成影響寫作的因素,其中的寫作環境因素,Cooper 認為一般的寫作模式 忽略學生寫作時的社會情境,把作者孤立於社會情境外,獨自思考寫作,而 Flower 和 Hayes 的寫作過程重視認知,在社會情境的生態層面僅以寫作環境來涵蓋是不 夠的。(引自林盈君,2005)本研究所關係到的場域寫作,則希望能進一層顧及到 社會情境與寫作的關係,不同的社會環境會影響到教師的寫作教學,進而影響到 學生的寫作成果。

二、寫作教學相關的研究與內容

寫作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學生深感頭痛的問題,所以針對寫作教學的研究相 對的也日益增多,無非是希望藉由各種研究來解決寫作教學上的種種問題,也介 紹各種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希望透過各種理論與實證的研究,深耕寫作教學這

34

根據上列的國內寫作教學相關的研究論文,可歸納出國內在寫作教學的研究 上以實證研究及行動研究居多,大多探討不同的教學法在學校班級實施後對學生 的寫作態度、寫作表現及寫作興趣的影響,可惜的是多半的研究場域以學校課室 為主,只有部分將場域移至網路上的寫作,本研究所要加入的非制式場域及補教 場域,在眾多研究中是缺乏的。

綜觀國內的研究成果,學者肯定各種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取向的運用。

其中小學課堂中多文本的運用已日漸普遍,例如:繪本、童話、詩集、小說、戲 劇、電影等,靈活運用多文本,再搭配活潑有效的教學方法,較以往更重視多元 的學習形式,由研究成果可歸納出有效的寫作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有:

一、多媒材寫作教學

隨 著 電 腦 科 技 的 日 新 月 異 , 豐 富 多 元 的 媒 體 資 訊 , 結 合 圖 畫 書 、 圖 片( 看 圖 作 文 ), 資 訊 科 技 融 入 寫 作 教 學 經 各 研 究 證 明( 吳 惠 花 ,2007;

陳淑霞,2006;徐靜儀,2006;顏丹鳳,2005;許家菱,2005;連淑鈴,2003),

確實能達到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的目的。另外,配合各種不同的活動,寫作 都有不同的風貌,在美勞方面有小書的製作(陳翠梅,2005),「閱讀-寫作-手 工書」)統整課程內容多元化,形式和類別多樣化吸引學生有興趣的學習。在肢體 表達方面,戲劇融入寫作教學(甄曉蘭,2005;蔡淑菁,2005),讓學生透過肢體、

戲劇表達心中的情感,進而將其轉化為文字。由此可看出各式媒材運用在寫作教 學的豐富呈現。

二、感官寫作教學法

對小朋友來說,作文的基礎在敏銳的感受力,也就是要善用視、聽、嗅、味、

觸五種感官。而它的重要性,必須要自己體會出來,才能深刻。(孫晴峰,1999)

用耳聽、鼻聞、舌嘗、身體接觸,這些感官的經驗都能豐富文章的內容。這些經 驗、材料傳給大腦,再加以思考、整理,形成一篇篇的文章。(羅肇錦,1996)感 官並用法是教師在實施創造性教學時,引導學生使用其五官(視、聽、嗅、味覺 及觸覺),去體驗生活周遭的多種事物,並把這種感受具體的描述出來,以激發學 生創作的泉源。(林建平,1997)這個教學法在國內寫作教學運用極廣,且已有一 些實徵研究證實此法確有利於增進學生的寫作能力及寫作興趣。(孫晴峰,1999;

蔡雅泰,1995;王淑貞,2002;詹秋雲;2006;徐麗玲,2007)

35

三、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法

陳龍安(2006)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為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的教學,教師 於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提供支持性的環境,配合創造思考策略,激發學習興 趣,令學生有表達己見、容多納異、相互激盪想法的機會,以啟發創造思考。鄭 福海(2003)歸納各家言論提出創造思考教學是教師利用合宜的教學策略和技巧,

激發、培養學生的敏覺、流暢、變通、獨創及精密的創造力,在跟學生的互動過 程中也能享受到創造思考教學的樂趣。簡單來說,創造思考教學的意義是指教師 根據創造力發展的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各教學方法或策略,啟發或增進學生 創造力、想像力為目標的一種歷程。

至於創造思考寫作教學法,指的是將創造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寫作教學上。寫 作是一種以文字表現內心思想情感的過程,由於每個人的想法、情緒不盡相同,

寫出來的文章也不一樣,所以寫作可說是最富有創造魅力的新產品。(林建平,1996)

而啟發兒童創造思考能力的寫作,則可以透過教學活動設計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發明心、想像力去完成。

四、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

此教學法乃是強調寫作過程的指導,學生為中心,教師則是在寫作過程中引導 學生進行寫作。過程導向的寫作模式大體而言可分為兩種教學結構,分別為自然過 程教學法以及結構過程教學法。自然過程法指的是寫作活動由學生支配、主動發 起,並按照自己的速度進行。寫作題目及寫作形式均由學生自行決定。結構性過程 法的寫作活動由師生共同責任分擔。由教師選擇題材、設計教學活動。二者均強調 小組共同討論、分享、同儕回饋、修改與重寫。(張新仁,1994)以此為概念,國 內學者劉明松(2003)於研究中發現採用結構性過程取向的寫作教學,在寫作能 力上與編修能力有差異;寫作態度較抱持正向;寫作歷程認知上表現較優。另外,

「寫作的認知策略教學」(CSIW),便是針對這樣的概念。劉明松(2001)在<

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中,提出寫作認知策略 教學對國小學童的寫作品質或表現有增進效果,在有關寫作的用字遣詞、內容豐富 及架構一篇較好文章的能力都有所進步。另外,「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姜淑玲,

1996)、「小組討論教學法」(翁書郁,2006 ),特別著重寫作時溝通討論的過 程對話,強調師生對話、同儕對話、討論、自我對話,使學童具備自我監控的能力。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