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知識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72-79)

第四章 創造性寫作的向度

第二節 知識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63

第二節 知識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

在談知識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之前,首先闡明「知識」是什麼?以及歸 於「知識性」作品判斷所依據的定義,再進一步論述想要從事「知識性」的創作,

所需要建構的文體知識以及相關的寫作技巧、風格。在這一整個的架構下,搭配 知識性的作品作引導教材,相信要寫出具有知識性的創造性作品並不是一件難 事。

「知識」在《哲學辭典》中的解釋是:泛指意識作用的認識方面。普通分別 為二種:一是直知的知識;二是關知的知識。從第一義知識不外為直接認取的稱 呼;從第二義則是從知性比較的結果,而以斷定的形式表現。(臺灣商務印書館編 審部,1971:352)辭典中所指的是透過我們的感官所直接獲取的可稱為知識;另 外一個方式則是間接取得的知識。在知識論中也曾提及知識論所要確保的是「知 識(經驗)所以可能」,而所謂的知識就最優先被設定為自然存有。這個自然存有,

可以透過合理支持而使它成為真的信念。(朱建民,2003:135-137)雖然如此,是 否真有自然存有作為客體來保證知識的存在性,一直是懷疑論和知識論之間相互 爭辯的對象。當中持知識論立場的人,常以底下的態度來對待懷疑論者的懷疑論 調:

知識論的教科書中都要探討懷疑論的主張,主要是要對付各種懷疑論的挑 戰。因為知識論的研究的可能是預設「知識是可能的」,我們的確能夠知道 些什麼;但自古以來就有一些懷疑論者否定這一點。例如紀元前五世紀末 西西里島的希臘哲學家郭賈士,他主張:(一)沒有什麼東西存在;(二)

即使有什麼東西存在,我們也沒有辦法認識;(三)即使能夠認識,我們也 沒有辦法傳達給別人。這種強調叫做絕對懷疑論,我們可以忽視。因為我 們實在無法接受但又無法證明它不成立;主要是由於我們所能提出的論 據,他們可以一概不承認,以至於使我們無法推論下去。甚至當我們最後 逼問說:「你是不是在懷疑一切?」郭賈士也仍然可以回答:「我懷疑我是 否在懷疑一切。」我們如再逼問:「你是否在懷疑你在懷疑一切?」他仍可 以回答說:「我懷疑我是否在懷疑我在懷疑一切?」如果再問下去就變成:

64

「我懷疑『我懷疑「我懷疑……」』」。所以我們對於絕對懷疑論者只好不予 理會。(黃慶明,1991:4)

在此對絕對懷疑論的「不予理會」,顯現出知識論者想要護住自己知識客觀的 存在。但是知識論在提出一個證成知識的程序時,還得有另一個證成來保證;依 此類推,勢必導致知識的證成無限延後的困境。(周慶華,2004c:49-51)所以它 的解決辦法應該是從根本上回返對知識是「人所創設」的自覺上來因應。也就是 說,一切知識的存在都是世人所創設的。(周慶華,2004c:91-103)了解了知識的 內涵,進一步說明本研究所要談的「知識性的無中生有與製造差異」中的知識取 向的語文經驗,是指從純理性的基礎來論斷限制的。它假定語文經驗是一種人類 的理性架構,所以必須合理化;它的目的乃在於求「真」。(姚一葦,1985:353-354)

簡單來說,所謂的「知識性」可說是個人經驗所得,並可進一步判斷真假,可認 知、可增加見識,有時也會造成觀念上的改變。以此來判斷語文成品中的所依據 的是什麼,以及更經由這一件事物的邏輯架構或者說它的動作而找出它的意義,

也就成為教學者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實施「知識性」的創造性寫作之前,要先讓學生具備寫作文體的相關先備 知識;有了基礎的文體架構,再進一步加強寫作的風格及技巧。基本的文體知識,

以配合「知識性」、「規範性」、「審美性」取向的創造性寫作教學來說,不同的文 體所表現出來的語文經驗是有差異的,這也是本研究在第六章的寫作教學策略中 選用不同題材來引發學生不同面向的重點所在。這些基本的文體分類知識,本研 究是以周慶華《語文教學方法》中的分類方式為主。它以語言表述的內在樣式或 取義向度作為依據,將文體分為三大類:

抒情式 文體 敘事式

說理式

圖 4-2-1 文體類型圖(周慶華,2007a:112)

縱是如此,相關的教學還得再細緻化,因為這三大類都是高度概括的文體指

65

稱,它們還需要再予以細分,以便作為論說和實踐的憑藉,對學生的理解、知識 的建構也會有更高一層的概念形成。周慶華將文體細分得更為完備:

圖 4-2-2 文體細類圖(周慶華,2007a:114)

有了這些基本文體的認識之後,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可充分利用各文體的不同 歌謠/童謠

抒情詩/童詩 抒情散文

(網路詩)

……

文體

抒情式

敘事式

說理式

神話 傳說

敘事詩(史詩)

傳記

敘事散文/故事 小說/少年小說 戲劇/兒童戲劇

(網路小說/網路戲劇)

/童話

……

後後設說理文 對象說理文 後設說理文

……

66

特性,例如:抒情文的寫作。抒情的「抒」是抒發的意思,也被換詞成「表現」; 表現是把在內的「現」出「表」面來(朱光潛,1981:91-100);它在文學領域不 只是素樸的表現出內在情感而已,他還得提升到具有審美價值的地步。(周浩中 譯,1989:28-29;葉航,1988:194-195)此時相關教學所要著眼的,就是這個部 分,充分顯現出利用審美性的寫作方向來引導的必要性(詳見本章第四節)。

在獲得文體知識之後,會影響學生寫作的還有寫作的向度、風格和技巧。在 此針對學生比較容易接觸到的有關「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學科類型」向 度作一簡單的介紹。學科知識是學生學習上常碰到的,這跟寫作又有什麼相關?

簡單來說,學科所以會是一種得加以認知的對象,表面上是基於知識的生產、傳 播和接受等過程,實際上則依然是權力意志促動下的結果。其設定的意義如周慶 華(1999:127、179、212)所提到的:人文學科是在「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價 值及其創作表現的學問」;社會學科是在「探討人類的社羣組織的原理原則和人際 關係的運作方式的學問」;自然學科是在「探討生物和物質的產生及其運作規律的 學問」。有了學科的相關知識,更加拓廣了知識性語文經驗的範圍。

在了解「知識性」取向的語文成品判斷的定義之後,以下列三則「知識性的 無中生有」、兩則「知識性的製造差異」的例子來作說明,相信會讓這個理念架構 更加清楚。

一休禪師從小就很聰明,老師有個心愛的茶杯……一休不小心打破 了,心裡頭很困擾。聽到老師的腳步聲走來,一休將碎片藏在背後,看到 老師他問:「人為什麼會死?」

「那是自然現象,」老師說:「萬事萬物有生就有死」

一休把碎片拿出來,補上一句:「現在換這杯子死了。」

(劉育珠譯,2001:237)

這一篇語文成品我將它分析歸類於「知識性的無中生有」(有部分的規範取 向,但在此處先略過)。原因是文中那位老師所定義的原則「萬事萬物有生就有 死」,聰明的一休將這個原則邏輯推論到沒有生命的杯子,邏輯推論獲得的新知就 是屬於「知識性」的範疇。他所提出「現在換這杯子死了」的創新看法因為無可

67

相互對照比較,無前例可尋,所以認為它是屬於「無中生有」的創意;再進一步 分析它所屬的文體、風格類型,整篇是在敘述一則故事,是屬於敘事中的故事類,

並且含有說理的成分在,所以是兼具敘事與說理的文體類型;故事內容以師徒間 的問答形式單線前進,論及生、死的問題,偏向於人文學科,以新的觀念來創設 自己對死亡的論點。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有一天,走過來 一位鬢髮皆白的的老人,問:「年輕人,為什麼不快樂?」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這麼窮。」

「窮?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老人反問道:「假如現在斬斷你一根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做不做?」

「不做。」年輕人回答。

「假如使你雙眼都瞎掉,給你十萬元,你做不做?」

「不做。」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 80 歲的老人,給你一百萬,你做不做?」

「不做。」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一千萬,你做不做?」

「不做。」

「這就對了,你已經擁有超過一千萬的財富,為什麼還抱怨自己貧 窮?」……

青年愕然無言,突然什麼都明白了。(何南輝編著,2007:50-51)

這也是一篇「知識性的無中生有」的作品(有部分的審美取向,但在此處先 略過)。文中的青年經由老人的另類思考的提點,讓這位年輕人能反向思考,突然 頓悟原來自己也是個富有的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頭,可能認為有錢就是富有,

但反向來思考,其實能擁有現有的一切,不也算是一種「富有」嗎?此篇也是屬 於敘事性的故事類,兼具基進性推理,也是一篇敘事推理文類的作品;文中所傳 達的訊息,讓我們自己可以去衡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你所在乎的是錢財或是生 命,這種思考邏輯偏向於人文學科,藉由這作品可以讓我們思考人的存在價值。

68

故事以雙線推理的模式進行,帶有幻想的成分,老人漸進式的問話,讓年輕人掉 進他的另類邏輯中,徹底改變年輕人原本悲觀的想法。

有一天,徒弟作完了自己的事情去見師傅。

「師傅!我已經學足了,可以出師了吧?」

「什麼是足了?」師傅問。

「就是滿了,裝不下去了。」

「那麼裝一大碗石子來吧!」

徒弟照做了。「滿了嗎?」師傅問。

「滿了。」

師傅抓來一把砂,摻入碗裡,沒有溢。

「滿了嗎?」師傅又問。

「滿了。」

……

師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沒有溢出來。

「滿了嗎?」(郭一帆編著,2007:19-21)

故事中所傳達給我們的知識是所有可探索的對象都會有空隙,萬物都有其複 雜性,在文章結尾後,其實還可以再加入比水更細小的物質,例如可以再加入「空

故事中所傳達給我們的知識是所有可探索的對象都會有空隙,萬物都有其複 雜性,在文章結尾後,其實還可以再加入比水更細小的物質,例如可以再加入「空

在文檔中 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 (頁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