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蔡純姿,2005;盧延根,2004;閻自安、李佳昕,2007;Hopkins & West, 1994)

依據學校創新經營特點之分析,本研究定義學校創新經營為「學校為因應內、

外部環境的改變,以開放系統的回饋機制,引入創新的思惟調整經營作法,包含 學校的環境設施、課程教學、學生活動、行政管理、外部關係,使創新活動能不 斷地形成與發展,將所有的成果再回饋至學校環境中,進而塑造出長期發展、持 續創新的學校文化,並積極展現出異於他校的優質績效,增加教師、家長、學生、

社區對於學校發展的滿意度,達致學校的永續發展之作為。」

貳、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基礎

學校組織傳統上被視為一機械式的(mechanistic)組織,但自1970年代產生了 巨大轉變,開始將學校視為有機式的(organic)組織,在有機式的組織結構中,

重視組織中個人對其環境、背景的認知,行政運作過程的複雜度增高,強調資訊 的交換及接受新穎的觀念。此時期由於開放理論大行其道,學校開始重視其回饋 機制之運作與外部關係之建立,此種改革信念在渾沌理論提出後更見穩固。1980 年代開始興起一股研究組織核心能力的熱潮,專注於組織內部資源、生產技術與 能力的累積,組織必須透過組織外在環境敏察能力來適應快速變動的特性,整合 與重組組織內外部的技能、資源與能力,使之能順應變動的環境。1990年代,以 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經濟社會成型,其從知識的角度出發,以知識管理帶動知識 創新與變革(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受到上述組織系統理論典範轉移的觀點 之影響,視學校為一有機化的組織,應重視外部環境因素對組織的影響與衝擊;

同時,透過內部回饋的機制適時進行調整與創新,以維繫組織競爭力,方可生存。

重視創新經營是植基於組織的開放性之觀點,因此,學校創新經營的理念之基礎 理論大多源自於有機化組織的假定(秦夢群、濮世緯,2006),是以,開放系統 理論、混沌理論、知識管理理論、組織創新理論、組織創造力理論皆可作為學校 創新經營的基礎理論,茲將各理論說明如下:

一、開放系統理論(Open System Theory)

開放系統理論源於Bertalanffy於1956年所發展出的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該理論認為任何一個組織或系統皆為開放系統,且具有彼此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間相互依存與相輔相成的次級系統,當大環境變動而失衡時,系統本身具有反饋

(feedback)作用及自我調適的能力,以保持動態的平衡與穩定的狀態,維持發展 能力(Lunenburg & Ornstein, 2000)。注重組織與外在環境的闗係,主張任何組織 不能遺世獨立。秦夢群(2011)指出,開放系統理論注重外在環境與學校各次級 系統交會的關係,與兩者之間所產生的脫節現象。學校不再被視為是封閉體系,

反之,其運作必須在內外多方角力的力量中尋求平衡點。Lunenburg與Ornstein(2000)

針對開放系統的研究,提出開放系統模式圖,如圖2-2-2所示。

圖2-2-2 開放系統模式圖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 3rd ed, p.209), by Lunenburg, F. C., & Ornstein, A. C. ,2000, Belmont, CA: Wadsworth.

從開放系統觀點,學校是一個存在於社會系統下的次級系統,必須在持續與 外在環境系統交互作用下,彼此交換物質、訊息和資源的輸入、轉化與輸出歷程 之動態運作中,經由控制、內部回饋與外部回饋的機制,達成整合、調適、目標 達成與模式維持之功能。開放系統注重團體的實際運作,從輸入開始(到底手上 現在有何籌碼),到轉換(外界環境與內部次系統的交會),乃至產生輸出(達 成目標否),再經回饋過程(學到何種教訓),開啟另一循環(秦夢群,2011)。

此理論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為:

(一)學校經營必須注重與外界的溝通聯繫 環境

控制 內部回饋 外部回饋

環境

輸入

轉換過程

輸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從開放系統理論觀點來看,學校創新經營壓力來自其所處的環境,學校必須 與外在環境持續交互作用,溝通成為開放性環境非常重要的方式,學校必須保持 開放、彈性的空間與外界溝通,與外在環境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學校與外界溝 通的素質與數量,將影響組織成員的創新能力(濮世緯,2003)。在學校創新經 營層面即是應重視學校公共關係,行銷學校特色,適切引入社會資源協助學校創 新發展。

(二)學校經營必須符應社會環境變遷而調適因應

學校生存於社會環境中,為一開放的系統,推動學校創新必須配合社會變遷,

因為學校與其所位處的社區與環境,必然發生交互作用。由環境輸入相關資源以 推展創新事件,維持系統之活動;經由轉換的歷程,將輸入轉化為創新成果輸出,

因此,創新必須隨社會變遷而調適因應(蔡純姿,2005)。在學校創新經營層面,

如發展具地方特色的課程與教學活動,學習方式導入新科技辦理未來學校,少子 化造成的空間閒置,將校園環境開放民眾使用並由社區人士認養維護,活化校園 利用等創新。

(三)學校經營應有積極性的策略以回饋外在系統的變化

在開放系統中,學校組織處於不穩定、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必須注意外在環 境的脈動,掌握新思維,吸取能量與資源進行反饋於學校中,將外部新知識整合 至內部,適時進行經營上的創新突破,促進組織即時因應、調適,為「養護性的 組織」注入活水,自然將為學校帶來更多創意與創新,俾提升其競爭力。具體的 學校創新經營如新教學理論和研究的實踐,多元智能的培養,親師交流透過網路 溝通平台及資訊科技,校園環境規劃重視節能減碳之綠建築等創新發展。

二、混沌理論(Chaos Theory)

1963年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Lorenz在大氣科學上的研究,揭開了混沌理論的 序幕(蘇良瓊,2010),混沌理論對1990年代以後之社會科學產生巨大衝擊(秦 夢群,2011)。Gleick在1987所寫的《混沌:新科學的產生》(Chaos:Making a New

Science)將混沌理論的概念進行系統性的描述。其基本主張包括:非線性、不確

定性、隨機性等,歸納相關學者之看法(徐振邦,2000;秦夢群,2011;陳木金,

1999;謝文全,2007),綜述渾沌理論的主要內涵如下:

(一) 耗散結構(dissipative structure):意指組織為一個不穩定與開放的耗散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構系統,隨著內部能量的消長而產生耗弱或解體的狀態,必須隨時與外部 環境交會,藉著自我重組的動力,在混沌與不穩定中產生新的型態,以維 持競爭力。

(二)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意指細微的變化即可能造成巨大影響,如同 蝴蝶展翅卻造成颶風一般,又如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在耗散結構中強調起 始狀態(initial conditions)的微妙,組織中任何現象均代表某些意義,不 應被歧視的丟棄,表面上看來枝微末節之事件,將可能影響整個組織或系 統的變化。

(三) 奇特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意指潛藏在組織內外部的許多陌生或未知 的不穩定因素,有時複雜,有時卻簡單,令人難以捉摸,卻不時對組織產 生影響。

(四) 回饋機能(feedback mechanism):此主張延續開放理論之要點,主張系統 中回饋功能對於組織結構的重要性,系統中各吸引子導致成果的產出,產 出的成果回饋至系統而成為新的輸入,並因此激發系統的重組與更新,形 成新的結構,強化內部之生命力。

混沌理論標榜外在環境的不確定狀態,隨時都可能出其不意帶給人類驚奇。

由於急速的改變是現代社會的事實,學校組織面對改變必須加以導引或控制管理,

才能使組織穩定發展,綜合混沌理論的要點,研究者提出對學校創新經營的啟示 為:

(一)隨時於混沌中找到秩序與方向,創新作為

混沌理論中的行為模式是高度複雜非線性,過程總是崎嶇蜿蜒,充滿變數,

必須深入去思考和注意這些隨機龐雜變項的來龍去脈,才能發現其潛藏在無秩序 中的秩序結構(陳木金,2006)。徐振邦(2000)指出,面對此種情境,應該採取 自我反省和回想過去面對混亂起源的處理經驗,創造解決方法,找尋可行的處理 模式和檢討自我世界觀,相信可將無序引導進入新秩序。

(二)面對蝴蝶效應,學校經營應敏銳察覺、彈性調整

混沌理論彰顯了細微與隨機事件的重要性,學校經營應注意初始條件的覺察,

注意存在個體或組織生活空間中的各種因素,洞察其可能促進或阻礙變革計畫的 推動(陳木金,1999),透過開放系統的正回饋作用,將會放大成為巨大的力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讓組織立於不敗之地。

(三)面對回饋機制,宜整合每位成員意見,鼓勵教師一起參與創新

在混沌系統裡的回饋機制,使得成果產出(output)回饋到系統裡如同新的輸 入(input)一樣,學校經營應注意各種正反力量的資訊,增加親師生之間對話、

溝通的機會,積極處理因應。重視非正式組織存在的價值,整合每位成員的創新 意見,營造團隊學習的文化,全員參與創新方案與決策,學校始可從混沌走向穩 定發展。

三、組織創新理論(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ory)

Damanpour(1991)整理組織創新的相關理論,將組織創新歸納為四種理論模 式:

(一) 雙核心模式(dual-core model):將組織創新區別為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

強調組織成員的專業性同時會影響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一般而言,技術 創新的實行情況較管理創新為佳,而實施技術及管理創新的組織其組織績 效較高(王世璋,2006)。

(二) 雙管齊下模式(ambidextrous model):又譯為「雙邊俱利模式」(王世璋,

2006)。依據採取創新行動的兩個階段,將組織創新區分為起始階段與執 行階段,強調有機式組織可促進創新的起始,而機械式組織有助於創新的 執行。

(三) 雙核心與雙管齊下模式(the dual-core and ambidextrous models):根據前兩 個模式將管理和技術、起始和執行兩者結合,針對「管理創新及技術創新」

(三) 雙核心與雙管齊下模式(the dual-core and ambidextrous models):根據前兩 個模式將管理和技術、起始和執行兩者結合,針對「管理創新及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