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的是都必須彼此協調才能達成。而在面臨突發事件危機時,由於知識在成員之間 相互的重疊與分散,即使團隊中某個部分暫時失效,航行艦隊仍有足夠的能力完 成他們的任務。Hutchins 認為分布式認知有一些明顯的特點:分布式認知的必要 條件是溝通,知識是無用的,除非它是共享的,為了達成共享,必須以種形式做 好內外部的溝通;分布式認知的組成,是必須依靠彼此完成的一個系統,人類活 動的參與者間應互相信任,共享信息,才能造福其他人。

從上述分布式認知主要概念之說明,可發現分布式認知強調智慧、知識以及 專門技術並非集中在某一專家身上,而是分布在社群中的每一個人。Hayek(1945)

亦曾指出我們每個人在特定情勢所運用的知識從未以完整的形態存在,而是單獨 分散在不完全與互相矛盾的片段知識中。將此分布式認知概念應用於組織中,將 組織視為一個分布式的知識系統,知識分布於每一個個體之中,組織要透過人才 能完成事情。換言之,人類知識的展現就在彼此的互動情境之中,組織知識是內 嵌在分布於個體的個人心智與互動的結果,且知識只會在實踐中浮現。同樣的,

組織領導者建構他們所需的策略時,亦不具備完整的知識,領導者應誘發分布於 個體的知識,透過分享、溝通、轉換等各種交互作用而發展為組織知識,超越個 體層次以造福組織的順利運作與進步。此分布式認知的主要概念,與分布式領導 在過程中講求信任、合作,透過協調、溝通的情境發揮個人專業,以促成成員能 力的發揮以及組織目標的達成之意義具有相同的觀點。

參、分布式領導的構面

分布式領導雖是當代重要領導議題,但其理論架構仍在持續發展中。就量化 研究而言,研究構面係發展測量工具的重要依據,因此,以下就專家學者對分布 式領導構面的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首先,Leithwood與Jantzi(1998)在分布式領導與學生參與的研究中,以《學 校狀況與領導調查表》來測量學校分布式領導對學生參與的影響,而在其中學校 的概況可從學校的「目的與目標」、「學校文化」、「學校核心任務」、「學校 的結構與組織」、「學校資訊的收集」與「政策決定」六個層面來描述。

美國康乃迪克州教育廳(Connecticut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SDE)參 酌Leithwood與Jantzi(1998)的《學校狀況與領導調查表》,並根據Elmore(2000)

所提出之分布式領導模式,於2003年發展完成分布式領導量表(The Distribute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Leadership Readiness Scale, DLRS),分為五個層構面,分別是「任務、願景與目 標」、「學校文化」、「決策」、「評鑑與專業發展」、「領導實踐」,以量表 結果提供學校改進學生學習參考。此量表後經Gordon(2005)透過因素分析進行 信效度考驗,將五個層面縮減為「任務、願景與目標」、「學校文化」、「分享 責任」與「領導實踐」四大層面。各構面的內涵如下述:

1. 任務願景與目標:學校成員所共享的價值、信念,所形塑而成的願景與目標 是學校發展的重要方針,更可凝聚校內成員的向心力。願景明確,才能將領 導的權力分布到各層次的成員中。

2. 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指學校成員共同的規範、價值、信仰與假設,也是學 校成員思考與運作決策的信念(Leithwood & Jantzi, 1999)。

3. 分享責任:學校中的成員在參與決策過程、共享決策權力時,應共同的分擔 學校內的責任(Harris & Chapmam, 2002),使權責得以相符,發揮績效責任 的效能。

4. 領導實踐:指學校內領導人與其他人在領導過程中的交互作用。領導者在組 織運作的過程中,能夠確立組織定位點,讓組織內的成員清楚自己的核心價 值並引發組織潛能,與組織成員彼此互惠,力促能力的增長並負起組織成敗 的責任(Gordon, 2005)。

此量表經國內研究者何建霖(2009)引用,進行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同僚專業 互享、學生學習表現相關之研究,將「學校文化」與「分享責任」再合併為「學 校組織文化」,與「任務願景與目標」、「領導實踐」形成量表的三個層面。

Woods、Bennett、Harvey與Wise(2004)從結構和代理人二個層面來進行組 織的分析,以確認領導的分布情況。結構方面:內部的責任和權力分布與分散至 管理人員和其他團隊,建構特定的文化概念和規範,鼓勵教師提出和嘗試新的點 子,同時發展高度信任的社會關係;就代理人方面,分散參與領導的能量,將領 導的實踐擴散至組織成員。當結構與代理人的層面越明顯,則機構中的分布式領 導愈是明顯(賴志峰,2008;張奕華,2009)

此外,HayGroup(2004)透過焦點團體和訪談,提出分布式領導的五大共同 支柱,包括「自信和自我謙遜的校長職位」、「清晰的結構和績效責任」、「領 導能量的投資」、「營造信任的文化」、「適當的轉捩點」等五個層面,五大構 面內容說明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1. 自信和自我謙遜的校長( self-confident and self-effacing headship ):在分布式 領導的環境中,校長職位不是權力、地位的象徵,而是服務角色(賴志峰,

2009)。面對複雜的學校領導情境時,自信的校長能坦然面對處理,藉由 授權賦能給他人,積極建立其影響力,校長以謙遜的態度圓融治事,可以 獲得他人的尊敬與支持。

2. 清晰的結構和績效責任(clarity of structure and accountability):HayGroup

(2004)認為清晰的責任,可以降低重複性、衝突和混淆;清晰的組織、

明確的授權、責任的劃分是成功的分布式領導特徵。分布式領導強調流動 的和廣泛的成員參與時,宜責任明確,建置清晰明確的組織架構,組織成 員知曉所應負的責任,並非有權無責。分布式領導聚焦於垂直和雙向領導 結構的連結(Harris, 2009)及清晰明確的願景,組織中不同層級的人知道 如何善盡自己的責任,可使組織順利運作,不致群龍無首而流於無政府的 狀態。

3. 領導能量的投資(investment in leadership capability):領導能量包括內在 思想:建立有效的領導價值、信念、屬性和深度承諾(HayGroup, 2004;Senge, Scharmer, Jawroski, & Flowers, 2005);外在實務:主持會議、評估表現、

提供回饋、預算、方案的能力(劉瑞珠,2010)。領導者適時的授權賦能,形 塑學習型組織,提昇組織裡的人具有領導智能,能自我激勵、自我領導、

達成目標,逐步累積成員領導的能量。當有需要時,任何人都有領導的潛 力,並可以承擔領導責任(Harris, 2009)。因此,領導能量的投資是分布 式領導的重要課題,才能達成領導責任和權力分布於成員之理想(賴志峰,

2009)。

4. 營造信任的文化(a culture of trust):分布式領導強調組織成員各有其專業,

領導者與追隨者可以因為理念、價值及承諾的相同互換角色,領導的權力 來源為專業知識,因著高度的信任、相互尊重的氛圍,能形塑信任的文化,

在正式組織內建構扁平式組織和非正式的網絡,相互接受對方的領導潛能,

運用諮詢和共識多於命令和控制(HayGroup, 2004)。透過營造信任的文化,

分布式領導將能有效建構成員之間的良好互動,將領導的影響力充分發揮,

以造就具備高度工作承諾與使命感的成員(田維仁,2011)。

5. 適當的轉捩點(a turning point):分布式領導強調領導者的授權模式,改變 原有組織結構,促使學校有革新、變革的新轉捩點。但領導者沒有答案,

必需要耐心等待適當的時機,如藉由特定行動和事件的機會,與成員共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探索、決定行動的策略(HayGroup, 2004),借力使力,順勢推動各項變革 作為。

賴志峰(2009)參照HayGroup(2004)五構面的主張,進行分布式領導風格 量表之發展,五個向度內容修改為「自信和自我謙遜的校長職位」、「清晰的組 織結構和績效責任」、「領導能量的投資與提昇」、「營造信任和合作的學校文 化」、「尋找學校適當的變革轉捩點」。

Spillane(2006)認為領導因組織任務性質、屬性的不同,造成變換性的領導 者與追隨者。當領導者、追隨者、情境隨著時間軸的流動而發生互動,亦即產生 了領導實踐。分布式領導便建立在「領導者」、「追隨者」與「任務或情境」(leaders, followers, task or situation)三元互動之上,此三者構成領導實踐的三個成分,此三 構面意義分述如下:

1.「領導者」:沒有一個領導者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專業能獨自一人領導,

凡組織內具有專長的成員,都可能因任務的屬性、需求而成為領導者。校 長、行政人員、教師領導者、班級教師等,既獨立也彼此合作的影響著學 校的教與學。除了正式及非正式角色的領導者之外,組織中各成員亦可依 需求各自組成團隊,因為團隊的成效大於單打獨鬥,因此分布式領導強調 多元領導者的概念。

2. 「追隨者」:相較於領導者的角色,追隨者意味著參與者。在組織中實行分 布式領導時,互動的兩方會相互影響,領導與追隨者可以隨時角色互換。

領導者會因為追隨者的知覺,而重新調整,追隨著此時即有影響力進行教 育實踐。

3. 「任務或情境」:情境是學校文化與成員的關係、人互動的結構。情境對領 導者與被領導者均發揮作用,領導與管理的實踐均會在情境中完成互動。

情境也會反過來受到影響而重新型塑,成為領導實踐的中介或結果。

Brooks、Marie、Normore與Hodgins(2007)採用Spillane(2006)的觀點,認 為當「情境、領導者、追隨者」隨著「時間」互動,即發生領導實踐。國內陳怡 卉(2010)參照Spillane的觀點,將分布式領導分為「情境」、「領導者」以及「追 隨者」等三個層面,探討國中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教育成效的關係。張奕華與 顏弘欽(2012)也以領導者、追隨者與情境三元互動做為理論之架構發展測量題 項,題項經探索性因素分析,確立學校分布式領導測量模式包含「校長的開放思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維」、「成員的正向信念」、「成員的積極參與」與「學校的情境氛圍」等四個

維」、「成員的正向信念」、「成員的積極參與」與「學校的情境氛圍」等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