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吳清山(1989)、吳璧如(1990) 劉春榮(1993)、吳培源(1995)

高中 31 .92 行政效能、教師效能

吳清山(1989)、劉春榮(1993) 吳培源(1995)

Levine & Lezotte(1990) Reynolds et al.(2002)

潘慧玲(1999)、蔡進雄(2000) 陳添財(2002)、鄭燕祥(2004)

高中

Ornstein & Levine(1984)

Levine & Lezotte(1990)

Hoy & Miskel(2005)

吳清山(1989)、鄭友超(1997)

蔡宗興(2004)、林貴芬(2006) 周瓊婉(2006)、楊文達(2007) 黃建翔(2007)、楊嘉玲(2008) 陳震宇(2008)、蘇靜好(2008)

國中

李瑞娥(2004)、柯嚴賀(2007) 徐易男(2009)、張盈霏(2006) 黃哲彬(2004)、賴協志(2008) Liu(2006)

國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一、 國外部分

Weber(1971)發表一份探討市區學校成功的基礎閱讀教學之可能性,從四所 成功有效的市區學校研究顯示,市區學校學生一開始就有閱讀上的失敗現象,並 不是學生本身或其背景的因素,而是學校因素所導致的,提昇學生閱讀成就的學 校因素包括:校長的強勢領導、教師對學生有高度的期望、學校有良好的氣氛、

學校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學校有教導學閱讀的人員、運用基本語音學教導初學者 朗誦、發音及拼字、關心每個學生的進步情形。此報告是第一個有系統的學校效 能研究,採多重指標作為選取學校效能的依據。

Davis與Thomas(1989)描繪有效學校的圖像如下:(一)組織和架構變數方 面:(1)學校本位管理。(2)校長的強勢領導。(3)教職員的穩定性。(4)有目的和規劃 的計畫。(5)一個有效的全體教職員成長計畫。(6)父母的投入參與及父母對學校目 標的瞭解。(7)全校認同的學業成功。(8)最大化的學習時間。(9)地區對基本變革改 善、管理及教職員安定的支持。(二)過程變項方面:(1)統整的計畫和良好的同 事關係。(2)全校社區化的感知和個人有著隸屬該團體的感知。(3)明確的目標和高 度的期望。(4)更好的教室控制、秩序和規律。此外,他們也另外指出有效學校的 附加特徵如下:(1)良好的教室管理運作。(2)高度的學術投入。(3)學生過程的監控。

(4)教學改善為優先。(5)清楚的目的及目標。

Wilson與Corcoran(1988)參考教育文獻提出成功學校的特質為:(1)教學的領 導;(2)教師安定,少流動;(3)重視課程的管理和檢討;(4)提供較長的時間學習;

(5)共同要求課業的成功;(6)校長敢於抗拒外界的壓力;(7)家長的參與支持;(8) 學區的支持;(9)共同一體之感;(10)合作規劃與同儕關係;(11)秩序及紀律的維持;

(12)明確的目標及很好的期望;(13)教師的進修及發展。

Steven與Richard(1990)以都市地區四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家長為對象,計4979 人,探討家長態度與學校效能的關係,研究指出:以支持的方式使家長瞭解學生 的學習,將使家長對學校產生正面的態度;家長對學校的態度與學生學習成就有 直接的相關;家長的參與程度越高,不但能促進學校效能,亦能增進學生學業表 現。

Sammons、Hillman與Mortimore(1995)歸納有效能學校的關鍵特徵,這些因 素是互有關聯的,不應被視為各自獨立,透過這些因素有助於深入理解效能的機 制,其內容如下:(1)專業領導:堅定而果斷的、參與的途徑、領導的專業;(2)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享的願景與目標:目的的一致性、實務上的一致性、合議與統合;(3)學習環境:

井然有序的氣氛、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4)專注於教學和學習:將學習時間作最 有效的利用、強調學術、聚焦於成就;(5)有目的的教學:有效率的組織、目標清 楚、有架構的教材內容、適性的教學;(6)高度期望:全面性的高度期望、溝通的 期望、提供智力的挑戰;(7)正增強:清楚而公平的紀律、回饋;(8)監控進步情形:

監控學生的學習成效、評估學校的績效;(9)學生的權利與責任:提升學生的自尊、

責任的位置、對工作的掌控;(10)家庭─學校的夥伴關係: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

(11)學習組織:全體成員以學校為本位的發展。

Cheng(1996)以香港190所小學為研究對象,將校長領導形式分成強勢與弱 勢兩類,結果發現校長領導形式在學校文化、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層面達到正相 關,顯示校長領導為學校效能之重要因素。

Naftaly與Ronald(1996)認為高效能學校有些共同的特點,舉其犖犖大者如:

有些學校特別重視基本技能科目,相當注重學生的秩序與紀律,教師對學生的成 尌抱有很高的期望,有系統評鑑學生的進步。另外特別重視學校領導者的特質,

塑造積極的學校氣氛,辦理目標導向的活動,以及強調學校改革的功效與效率。

Reynolds、Sammons、Stoll、Barber與Hillman(1996)曾總結英國過去眾多學 校效能研究者長期研究之結果,認為「有效能(effective)」學校的關鍵因素,有 下列九項:(1)專業性的領導(professional leadership);(2)共同的願景與目標(shared vision and goals);(3)學習的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包括有秩序的氣氛和 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4)高品質教學與學習(high qual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5)高度期許(high expectations);(6)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7)監督學 生進步情形(monitoring pupile progress);(8)學生享受權利並負起責任(pupil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9)有目的性的教學(purposeful teaching)。此九項關鍵因素 的提出,對往後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Rosalind與Derek(1998)以117所中學為研究對象,指標包括教師教學和學生 學習,研究發現學校資源的有效管理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達顯著正相關。

Harrison(1998)以小學和高中為研究對象,分析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

學校效能指標為:教師、學生出席率、組織適應、家長參與、活動、目標確認等,

結果顯示學校文化和學校效能達顯著相關。

Colia(2001)為瞭解組織文化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從事關連性的研究,以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羅拉多州內的2所中學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訪談法進行為期5年縱貫研究。該 研究目的在於提供學校領導者應致力發展優良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學習。研究結 果指出學校效能的層面包括學校成員滿意度(包括教職員、學生與父母)與學生 表現,不同的學校文化和氣氛因素,造成學生學業成就差異甚大,現代學校領導 者面對社會快速變遷的挑戰,應致力發展優良的組織氣候與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學 習,以增進學校效能。

國際學校效能研究計畫(International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roject, ISERP)經由美國、加拿大、澳洲、香港、臺灣、荷蘭、挪威、英國和愛爾蘭等9 個國家,針對該國小學7歲兒童做為期兩年的數學成就追蹤測量,發現各國有許多 共同的因素都與學校效能有正向關係,這些因素有些與教室教學有關,有些則與 學校的組織有關(Creemers, 2001)。

Al-Mazkour(2004)主要針對在科威特公立中學學校建築設施與學校效能投 資成本關係之研究。該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研究結果顯示投資於學校建築設施 成本愈高,可以幫助改善學校的整體效益,而其中最顯著的關係,投資成本支出 及學校效能可用來衡量的學校紀律問題,辦學成功與否,與學生出席率等。

Muijs、Campbell、Kyriakides與Robinson(2005)則舉出影響學校效能的因素 如下:(1)將焦點放在教學與學習;(2)有效地分享領導權;(3)創造積極正向的學校 文化;(4)創造資訊豐富的環境;(5)創造學習環境;創造高度強調持續專業發展的 環境。

Peterson(2005)指出要提升學校效能,可透過合議規範、績效規範、改善規 範等三大規範,其中,合議規範可提供行為的正向社會期望;績效規範支持與鼓 勵努力工作、積極奉獻以完成任務的成員;改善規範激勵內部成員聚焦於持續的 改善,並激發教師嘗試新教學方式的動機。

Grift與Houtveen(2006)則指出有效能學校的特徵為:(1)對學生而言,是一 個安全而能起刺激作用的學習環境;(2)學生有充裕的學習機會;(3)學習內容有經 過有效率的組織及良好的結構化;(4)有清晰的教學,能激化學生學習動機和連結 他們的背景知識;(5)學生被活動化地涉入課程中;(6)學生的進步有規律的紀錄著;

(7)校長是有效能的首長。

Lenz(2006)運用所蒐集的個案研究,藉由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之伊 利縣的鄉村和郊區的小學教師與學校委員會成員信賴關係,對學校效能影響的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

關調查研究,來詳述及探究現況,並以訪談、文件及傳播媒介的分析,更深入了 解每個學校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教師與學校委員會之間具備信任關係的學校,

會比缺乏信任關係者的效能要高;而領導者的角色,係在於溝通二者的想法,促 進信任關係的建立;學校應促進信任關係,營造正向的學校文化,以提高學校效 能。

Liu(2006)的中國學校效能研究,其目的在瞭解在中國有效能學校的運作過 程,並增加國際性學校效能的研究。以教師、學生、家長為問卷調查研究對象,

分析後發現:高效能學校與低效能學校在所有傳統學校效能變項上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績效良好的學校教育過程與現有各國文獻所描述的不盡相同。

在中國,學校教育強調班級導師角色的重要性,同時,在中國城市中有效能學校 研究發現,除對於學生表現具有高度期望外,並對於教師參與決策及專業發展等 也是具有高度期望。

Omolade(2007)試圖探究影響小學效能系统的評量,以尼吉利亞小學為研究 對象,結果指出影響學校效能的因素相當廣泛,如社經地位、教師準備、教材及 教具的品質、經費等,沒有研究能完全聚焦於所有影響學校效能的相關因素;學 校結構、學校氣氛、集體效能感、和政治對學生成就和學校效能有顯著相關,此 四項變項彼此間有相關。

Ho、Lin、Kuo, T. H., Kuo, Y. K.與Kuo, Y. L.

2008)指出學校效能是個多維 的概念,每個階段、過程或成果的變項均可作為效能的指標,因此,許多研究試 圖透過情感上或認知上的成果,去確認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之間的連結,情 感上的成果包括:學校氣氛、社區意識、自我效能感和士氣,而認知上的成果主 要指學生的成就。

Herrera(2010)以校長領導和學校效能:從校長和老師的觀點為研究主題,

研究發現校長使用領導策略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校長和教師的知覺可以用來 作為預測學校達成績效責任的依據;從校長的觀點:資源、焦點和文化是作為預 測學校成功的因素,而從教師的觀點:資源和文化是作為預測學校成功的因素。

Sven、Huub、Rita、Peter與Gert(2010)採比較研究法,同時使用兩種多元模 式研究職業學校學校效能,此研究可提供其它研究者新的思考方向:(1)用不同方 式來了解學校效能,可避免偏誤的發生。(2)學校效能特質可從不同面向來測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6

Williams(2010)以組織健康作為學校效能的預測因子:使用平衡計分卡為題,

發現學校使用平衡計分卡作為管理監控的方案,將導致學生有較高的測驗成績,

語文分數也較高,也有更佳的學校氣候,同僚領導和教師專業的行為上,使用之 學校顯著高於未使用之學校,運用平衡計分卡可達成較高的學校效能。

語文分數也較高,也有更佳的學校氣候,同僚領導和教師專業的行為上,使用之 學校顯著高於未使用之學校,運用平衡計分卡可達成較高的學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