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0
心的說故事給所有來此的參觀者聽。聆聽與述說,讓他們彼此相互瞭解與貼近內 心,進而對場所產生信任,也會更願意走出歷史走入人權館。
二、轉化感受
多次敘說對傷痕記憶產生轉化影響,對於冤假錯案對象與非冤假錯案者,研 究者則看到,多次敘說故事也對渠等原有內隱價值信念促成轉化,療癒受難記憶 中的傷痕苦痛,並引發受難者陽光正向價值之感受。外顯行為部分,則係具體展 現在,透過分享鼓勵聆聽者積極介入社會參與,個人也可回到讓自我人生更為美 好的價值而努力。美好的價值,對於非冤錯假案者而言,是過去反抗專制獨裁政 府,堅持信念的傳遞;對冤錯假案者,則是重新覓得警惕過去自我遭難時不應再 發生的歷史錯誤教育。
前述兩種類型的他們與參訪者,尤其是年輕人間互動的狀況,不同受難者的 轉化感受,卻呈現出高度一致性。從分享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大家都認為聆聽者 的反應都展現出,充滿很大的收穫。年輕人的表情,是郭振純獲得直接感受的印 象,他說「大家也都充滿感動,覺得從來沒有聽過這方面的話」(郭:274-279)。
其他受難者的感受則來自,聆聽者流淚、擁抱他們,以貴賓般的尊敬,及願意投 入瞭解歷史的熱忱等(陳欽生:87-88;陳新吉:423-429;周賢農:234-235;楊 國宇:153);張常美則說到,從年輕人原本低頭玩手機到抬頭認真聽,是很直接 的感受(199-200)。與冤錯假案對象不同的吳俊宏,感受也一樣,原本認為在台 灣目前政治氛圍下年輕人對於左派思想的內容應不太感興趣,但當他來到園區分 享自己親身經歷後的思想知識轉變過程,與相關馬克思思想內容後,他說,
跟年輕人分享後,我是覺得有一個感覺還不錯的,就是我在講左派思想的時 候他們都還聽的下去,還有一點認同,他們至少不會覺得我講的不對,質疑 我什麼的。我每次跟他們講的時候,他們立即的反應都不錯(吳:356-362)。
轉化的感受是雙向的回饋與認知,受難者們的想法是如此,多次敘說故事,
轉化影響他們傷痕記憶後,令他們獲得因分享、參與後,得到鼓勵與價值努力的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2
甚至是良心不安的執法者,仍獨自懷藏著恐怖的創傷,無法走出歷史陰影(第 二屆學員心得報告,游姓學員:7)。
原本對於年輕人毫無意義的日期,因為相處聽完受難者的分享後,彼此產生 交流與共鳴,受難者生命中無法遺忘的哀痛日子,穿越時空印記在年輕人心中,
歷史與記憶得以傳承。另外,藝術形式的再現,透過受難者參與的療癒,也深刻 打動原對歷史未知的年輕世代,對他們而言,悲慟與感激是相當直接的衝擊,在 面對面共同參與前,彼此是兩條未能相交的平行線。
夜晚與王文清先生的登島紀念座談,才發現今天是 5 月 17 號,早在 1951 年 5 月 17 號就有第一批政治受難者來到綠島受苦受難,我想從這天開始,我不 會遺忘這個日期,是多麼的令人值得紀念與感慨的日子啊!(第三屆學員心 得報告,江姓學員:10)
我很喜歡第一天的人權藝術季晚會,把前輩們的故事透過音樂、舞蹈等方式 呈現在我們眼前,台上的老中青象徵著歷史的傳承,最後的獻花、擁抱,使 我淚流不止,心中既是悲慟又是感激(第三屆學員心得報告,楊姓學員:12)。
除了心情的感動外,年輕人開始思考實踐的改變力量,不再習慣沈默與漠 然,會透過採取實際與積極的行動介入社會,不僅為了受難者曾經遭難過的痛 苦,也為他們共同的未來社會投身。
我們無法為他們的過去改變什麼,歷史就眼睜睜地發生在我們眼前,只能聽 著前輩們一遍又一遍的訴說他們的故事,一起為他們的傷口療傷。目前我們 能做的,就是轉型正義,並引領著這個國家、社會,不會再重蹈覆轍,不要 再踏上一樣的路程(第三屆學員心得報告,羅姓學員:13)。
在人權館說故事,從初次重回到多次敘說,對受難者來說是延續自主轉化的 態度,且此互動又是刺激引發聆聽者積極參與的氛圍,因此不同屆的學員們,會 因為與不同受難者說故事的互動中,出現有著相似的感動。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氛圍運作,場所是一重要平台媒介,尤其一處具備歷史事件感的公共開放場域,
更能促成受難者傷痕記憶獲得療癒轉化。令轉化感受在生命意義行動、體驗及超 越實踐中常隱而未顯地作用著,但卻獲得明顯的結果,如受難者過去面對死亡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3
求監禁時心境,及為求得生存之意志等內隱經驗或信念,透過敘說我們瞭解到當 時支持他(她)們撐過苦難的內心狀態。再者,他(她)們重回受害地參與志工 事務後透過反思性敘說故事,確也促使回憶中苦痛轉化成之外顯價值,進而影響 發展成積極介入社會的另一套人生實踐的價值信念。
另外從傷痕記憶的集體建構與國家暴力構成面貌觀之,此等個體間產生的轉 化感受也影響改變了過去長期形塑的社會狀態,與國家暴力潛伏風貌。按前段文 字可知,不同受難者因為多次敘說後出現內隱與外顯的轉化影響與感受,社會是 由多眾個體共同組成,此等轉化勢必也影響了過去國家機器刻意形塑的集體建構 與暴力威嚇。過去臺灣呈現的集體被迫失語及對公共事務冷漠的社會風貌,似乎 因為受難者與年輕人此等互動平台的出現有了改變,本研究無法證明更為集體性 的論述證據,但研究者曾聽蔡焜霖提過一個例子,他說曾經一位參加過人權館舉 辦青年人權種子研習營的學生提過,因為他聽過受難者前輩門的生命故事分享 後,啟發了他介入公共事務的勇氣與正義感。有一次當他坐公車時,看到一位青 年人坐在博愛座,過去他會視而不見,但自從參加活動後,他已習慣關心公眾事 務,因此他走上前去輕聲提醒那位年輕人,他坐在博愛座上。
很多相類似例子不斷再發生中,或許只是個體性的開展,但社會風貌正因此 在默默改變中,相似的過去國家暴力形塑威嚇的潛伏影響,也因為個體改變牽動 社會集體性格的潛質,尤其過去政府當局為鞏固執政利益與目的,對與其認為具 威脅前述利益與目的之不同思想或意識型態的公民施行國家暴力,目的在對於它 所懷疑的對象,進行寧可錯殺一百也不能放過一人的恫嚇。研究者認為,當出現 越來越多可以積極表述自我思想與意識的個體,多數年輕人習慣對公共事務沈默 的狀態便會獲得改變,當一個人一個人逐漸進行改變時,集體沈默便會消失,社 會將不會由少數集團或小眾利益團體決定未來,臺灣多年來建立的民主、自由與 多元包容價值特質才能延續,歷史錯誤也將會不再發生。
最幽冥受害處所改變,他們隱沒久藏的傷痕記憶也改變,負面黑暗的恐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4
絕望、痛苦與惡夢感受逐漸淡化,並在重回受害地時,面對依然斑駁的牆角痕跡,
他們將過去記憶中以埋葬的傷痕,開始進行轉化思考構思成故事,一次到多次的 不停歇地解說著。受難者與人權館,人權館與參訪者,參訪者與受難者,三者間 的互動比次參與交流中,他們深處記憶被喚醒後經過痛苦而獲得療癒轉化,此轉 化也因參訪者的加入,改變了受害地的集體認知意義,促成場所精神的改變,更 強化受難者更願意說故事的動機,更積極與年輕人相處分享。
第二節 館的價值
2009 年人權館成立前景美園區,曾經發生因更動園區名稱的爭議事件,
當年美麗島事件大審的景美軍事法庭與囚禁政治犯的景美看守所,在民進黨 執政時期規劃為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馬政府卻在今年二月廿七日將園區更名為景 美文化園區,文建會並公告要開放表演藝術團體進駐,外省人台灣協會秘書長黃 洛斐昨表示,外台會與五○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 會、台灣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等多個團體決定擴大連署,抗議台灣重要人權記憶 景點受到嚴重衝擊。26
該事件發生前參與的決策關係人,僅含括園區主管、其他文化園區經營經驗專 家、藝術團體代表及周邊社區代表,從過去相關會議紀錄等資料來看卻忽略,統 獨各派受難者團體、家屬、長期關心園區發展團體、人權工作者及學者等(王逸 群,2013:10)。事件凸顯所有決策關係人參與的欠缺,從問題瞭解與定義的模 糊,到權衡與決策之不足,造成所有思維階段的失當(王逸群,2013:2-4)。爭 議事件後,在決策過程中所有被忽略的受難者團體等壓力促成下,人權館於 2011 年底掛牌成立。
26 2009 年 4 月 17 日自由時報政治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17/today-p1.htm,2014/7/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