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太虛大師的宗教教育思想

第三節、 理念之實踐

一、 佛化運動

太虛於民國二十九年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將其佛教事業分為四個 時期:第一期從光緒三十四年到民國三年,此時期的思想主要來自中國台、賢、

禪、般若諸宗的傳統佛學,同時因接觸到西方的新思潮與革命思想,而迸發其激 昂的革命行動。第二期從民國三年到民國十七年,僧制理論和「八宗共揚」思想 與此時相繼建立,並創立《覺社》、《海潮音》等佛教刊物,創辦武昌佛學院、閩

南佛學院等僧伽教育機構,並於此時期展開佛化運動。第三期從民國十七年到民 國二十七年,調整僧伽制度、組織中國佛教會、寰遊歐美、成立世界佛學苑等。

第四期為民國二十七年以後,包括組織佛教整理委員會,率團訪問南洋諸國(《太 虛大師全書》29:67-121)。由此了解到第一期乃是太虛佛化思想的的準備期,

第二期則視佛化運動的開展期,在此時期太虛意氣風發的展開許多佛化事業,以 下分目標、發展與影響等重點敘述之。

(一)佛化運動的發韌與目標

佛化運動可以從民國七年八月,太虛與陳元白、蔣作賓、黃葆蒼等創立「覺 社」為開端,覺社初期事業定為四項,分別為出版專著、編發《覺社叢刊》、演 講佛學、實習修行(太虛大師 1994:61)。太虛在〈覺社叢書出版之宣言〉闡述 佛化運動之雄圖:

當此事變繁劇思潮複雜之世,徵之西洋耶回遺言,理乖趣謬,既不足以應人 智之要求,軌範人事。徵之東洋李孔緒論,亦無力制裁攝持此人類之心行矣!

於是互偏標榜,競從宗尚,挺荊棘於大道,寶瓦碟為奇珍。輓近更自物質文 明之反動,見異思遷,出水入火,播弄精魂,繁興變怪,要皆未改轉其顛倒 迷妄之想也。烏乎!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諸佛菩薩悲願同切;惟弘佛法,能 順佛心。惟我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教,平等流入大地人類之心中,轉大法輪,

咸令自覺;立人之極,建佛之因。……

乘斯機緣,建斯覺社,固將宏綱異道,普悟迷情,非以徒厭世間相解脫也。

故本社當修自覺行以回向真如,修覺他行以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印順 2000:97)

針對當時包括新文化運動的反宗教、廟產興學、戰亂動盪等等,幾乎概括了 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等面向的世俗化現象,當然還有針對佛教內部衰朽的改 革,太虛發起此佛化運動,認為西方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理乖趣謬,不適合中國社 會人事規範,東方之儒、道兩家也沒有力量維持良好傳統,他希望佛教能在此機 緣下,擔負起亂世中匡正人心的的責任,成為中國人的核心宗教。佛化運動是太

運動。太虛解釋「佛化」為:

受佛之道而自化為佛,亦化他人為佛者。(《太虛大師全集》31:1503)

其意指乃自力學佛成就,而後並皆引他人學佛而利他者,大乘佛教的目標在 成佛,成為像佛陀一樣的覺者,而成佛之道乃是菩薩行,不僅要修行「人乘正法」, 更進而要「由人成而佛成」。十三年太虛在武昌佛學院講〈論教育〉,將教育分為 四種,分別為動物教育、人倫教育、天神教育與佛化教育,認為佛化教育對於前 三種教育實有超越與融貫之可能,因動物教育在謀個人的豐饒、國家之富強,西 洋教育循此而教,以冀征服自然,促進貧富平等、男女自由,但長期發展之後,

難免彼此競爭,競爭勃興則機械發達,人反而為機械奴隸,太虛未提出理性的牢 籠的說辭但是和 Weber 所分析的卻十分接近;人倫教育重在節欲,以現世為目 的,無遠大之目標;天神教育則欣厭情眾,厭目前以求生天國,亦無真實效果。

唯有佛化教育能淘汰惡進於善,得各教育之力而不受其弊,乃至無上菩提之圓滿 教育目的(《太虛大師全集》23:1411)。由此亦可知「佛化」對太虛的教育理念 而言的重要性。民國十七年,太虛發表〈對於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辭〉,有三佛 主義42的立論,提出佛化運動的九項目標,進一步闡揚佛化,包括:

1、輔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掃除帝制時代傳統留下來的愚民鬼神迷信;

提高及改正一般人的思想,使於佛教有大體的真認識,而成為正智的信仰。

2、輔助革命僧,以剷除霸僧產為私產的及破壞僧律的惡僧;並改良一般愚 僧的生活。

3、尊敬及擁護有德的菩薩僧,以為僧眾模範及人天師表。

4、整理及闡發佛教的學理到一般學術界中,使成為文化教育界的公共學術。

5、輔助革命僧以教育青年僧,及教化社會民眾。

6、以佛教簡單正確明了且進人情理的庸言庸行,向軍、政、紳、商、農、

工、教學各界為廣大之宣傳,使普遍的能積極之信從,或消極的不反對。

7、聯合僧眾廣作教養,及救濟社會的教育慈善事業。

8、各就其所居農、工、商、紳、軍、政、教、學的地位,以佛教的正因果

42 分別為佛僧主義、佛化主義、佛國主義。

理及十善行,輔導各階級各社會民眾,漸漸地皆成佛教的善行化。

9、努力提倡為地方的、國家的、世界的人群服務,並積極的參加各種政治 的、社會的進步事業,及救國救世的運動。(《太虛大師全集》17:601-2)

以上九點倡議應屬太虛推動的教理改革綱領,雖然洋洋列舉九點,其最重要 的訴求一言以蔽之則是「改革佛教,教化社會」,即增上僧人之德性學養、闡發 佛教教理,以利益一般社會大眾並讓其正確認識佛教。甚至太虛最為人所熟知的 人間佛教的提倡,亦可稱為佛化運動的一部份,他在〈建設人間淨土〉一文中談 到六家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包涵佛教、基督教的人間淨土思想,道家的郢治之 世、畏壘之山、道德之國,儒家的大同之世,西哲之理想國與烏托邦等等,足以 窺古今東西方人類思想對建設人間的共同憧憬。然而太虛認為現今「 此欲以之建 設人間淨土者,則全在佛化」(《太虛大師全書》24:397),意味著太虛認為佛化 的人間淨土乃是他心中最切實最契機的理想,另一方面亦足可說明太虛的佛教志 業,佛化乃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印順法師認為「虛公大師弘法三十多年,可稱為 覺世覺人的佛化運動」(印順 1988 :307),他說明太虛的佛化思想體系為:

此一運動的思想體系,是以中國本位佛教為重心,簡持世界佛教的精華。以 佛教文化為總線索,攝導東方文化──特重於中國文化,及現代中國文化的 三民主義,促成東方文化,東方世界的復興。東方文化的復興,才能革新西 方蔽於唯神、唯物的功利文化,攝取其精華,而陶練為世界性的,佛化中心 的新文化,造成人世和樂國──人間淨土。(印順 1988 :307)

太虛三十多年的佛教改革事業,不僅在自化為佛,亦在化他為佛,從小處著 眼即是自己先完善其身,繼而兼善天下,內部從佛教寺院團體做起,於外則是推 廣到全社會、國家、宇宙,所以他提出教產、教制、教理的改革,從此立場而言 皆可視為佛化運動,換言之,佛化運動乃是太虛一生的使命。

(二)運動的發展

民國八年後太虛在武漢、北平、上海、廣州等地方的弘化活動,是年底,覺

社之《覺書》季刊第五期出版後,太虛將其改為《海潮音》月刊(印順 2000:

109),有了固定的宣傳工具之後,太虛開始在各大都市展開大型的講經傳教活 動,逐漸擴大與社會各階層人士及知識分子的交誼,並且對新文化運動及知識份 子對佛教的質疑有所回應。在民國九年先後成立了漢口佛教會、長沙佛教正信會

(印順 2000:121),民國八年至十一年間前後成立北京的己未講經會、辛酉講 經會與香港的庚申講經會。經由講經弘法而在各省不斷成立佛學社團等居士組 織,分別有武漢佛化青年會、泰縣佛教居士林、如佛教利濟會、鎮江佛學研究會、

北京佛學研究會、佛化教育社、法苑、上海菩提學會、中國佛學會、華北佛教居 士林、福州佛化社、世界選佛會、濟南佛學社、杭州佛學研究會等(釋東初 1984:

242-8)。佛化運動除了在國內普遍推廣之外,太虛亦曾計劃往歐美傳布,使它成 為全球性的世界佛化運動。民國十一年,李隱塵、陳元白等人鑒於太虛住持淨慈 寺的興革事業迭生風波,乃主張純憑理想,新創養成佛教人才之學校,太虛乃提 出武昌佛學院的計劃,於當年九月舉行開學典禮,地方長官及院董濟濟一堂,佛 學院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師範人才,出家者實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組織正 信會,推動佛教於廣大人間,太虛在自傳中提到「那時,武漢的佛化,真堪稱盛 極一時!」(太虛大師 1994:96)43,得到政經名流以及諸多同道的支持,同時 亦開辦了在中國佛教史上空前未有的武昌佛學院,太虛的佛化運動在此可說逐漸 步入高潮。

民國十二年《佛化新青年》出版,甯達蘊、張宗載早先曾於北京發起新佛教 青年會,編行《新佛化旬刊》,後來兩位皆同來武昌佛學院就學,成了太虛在武 昌的第一屆學生,加上悲觀、陳維東、周浩雲等同學,太虛乃改其稱為「佛化新 青年會」,甯達蘊、張宗載奉太虛為導師,以「農禪工禪」、「服務社會」、「自食 其力」、「和尚下山」等為號召(印順 2000:153),推行佛化運動,「佛化新青年 會」後來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即成立了七個分會,分別是閩南佛化新青年會、武漢

43 武昌佛學院的實踐將於下一節詳細討論。

佛化新青年會、山西佛化新青年會、綏西佛化新青年會、泉州佛化新青年會、四 川佛化新青年會、沙市佛化新青年會,有會員三四千人(王見川 1999:325-355), 剛成立時得到社會名流與學者如蔡元培、梁啟超、胡瑞霖、章太炎、江亢虎等多

佛化新青年會、山西佛化新青年會、綏西佛化新青年會、泉州佛化新青年會、四 川佛化新青年會、沙市佛化新青年會,有會員三四千人(王見川 1999:325-355), 剛成立時得到社會名流與學者如蔡元培、梁啟超、胡瑞霖、章太炎、江亢虎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