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太虛大師的宗教教育思想

第三節、 理念之實踐

二、 新式僧教育機構

太虛辦了創歷史新猷的佛學院,包括全國著名的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

漢藏教理院,並由此分化出許多的僧教育機構45。雖然佛學院的部分可能更適合 於「宗教專業教育」的討論,但武昌佛學院為近代中國第一所現代化的佛學院,

在此之前中國佛教並未曾有高等教育機構,這些佛學院的課程內容尚包括了哲 學、歷史、音樂、算數等人文學科,並且有一定的學程規劃,另外在學生年紀與 程度上亦有入學資格之限定,亦接受在家學生的入學,以上在課程、學程與入學

45 包括福州之鼓山佛學院、潮州之嶺東佛學院、九華山之江南佛學院、安慶之迎江佛學院、河 南佛學院、普陀佛學院、慈恩佛學院、四川佛學院、貴州佛學院、焦山佛學院、覺津佛學院、竹 林佛學院、玉山佛學院、法界學院、光孝學院、棲霞學院、弘慈學院、祝聖學院等。見太虛〈三

資格等皆與高等教育的「宗教知識教育」層次相當,只是因為後來大環境的諸多 影響,其發展未能進一步影響體制內的高等教育。因此,本論文仍以此三家佛學 院的創生為力來探討太虛教育理念的實踐,以下分述其創立梗概。

(一)武昌佛學院

民國十一年,李隱塵、陳元白等人鑒於太虛住持淨慈寺的興革事業迭生風 波,乃主張純憑理想,新創養成佛教人才之學校,太虛乃提出武昌佛學院的計劃,

於當年九月舉行開學典禮,地方長官及院董濟濟一堂,佛學院僧俗兼收,目的在 造就師範人才,出家者實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組織正信會,推動佛教事業。

以下從太虛的自傳中,整理其管理制度、教學宗旨與相關課程等。

1、管理制度

太虛依禪林規範施學校功課,一天課程之安排共有十二堂課,老師上課 5-6 堂,自修 3-4 堂,早晚各禪坐課誦一小時,三餐用叢林齋堂制。時間的安排上可 以說是非常的緊湊。

2、教學主旨

主旨在養成佛教的師範人才,等於是高等師範學校,一年分兩期,第一期的 目標為令生起佛法基本信心及教受佛學常識,第二期於民國十二年正月二十開 學,以三論為中心,第二年以法相唯識學為中心,第三年的課程則以法華、華嚴 等台、賢、禪、淨、密、律為中心。然因太虛當時覺得禪林的管理訓練難以達到 預期的成效,學監尤不易得適當的人,再則學生的程度不一,或淘汰或退學,學 生人數才僅六十人,於是乃決定將學程縮短三年為兩年。

3、相關課程

以下四表為武昌佛學院之課程:

學期 教授 課程

(太虛大師 1994:97-106)

由以上表列統計,共計約有十名老師,開了約三十九門課,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是國文、英文、日文等為語文課程;第二為哲學類有中國哲學、西洋哲學與 印度哲學;第三為歷史包括印度佛教史、佛教各宗派源流、中國佛教史、各地佛 教史各地佛教史;第四類為主要的重心課程,為佛教各宗派大意之研究等。

(二)閩南佛學院

閩南佛學院的成立最早可追溯至 1921 年,在廟產興學的風潮中,廈門的一 位顯要人物陳嘉庚(1874-1961)計劃成立一所新大學,他向福建省政府申請一塊地 方,請他們沒收在當地最重要的南普陀寺一大塊地,南普陀寺失去了它最豐美的 良田(Welch 1968:110),在 1925 年,南普陀寺為了避免進一步的侵佔行動決 定設立一座學校,他們請來常惺(1896-1939)法師住持,1926 年常惺與轉逢等 法師以國民革命軍進入廈門、福州之後,寺產甚危,特別邀請太虛接任南普陀寺 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常惺繼續任副院長(太虛大師 1994:139),後來太虛 運用關係不僅使廈門司令承諾為保護南普陀寺與閩南佛學院,更讓福建駐軍總指 揮與師長出示保護其他佛教寺院,而暫時抵擋住對佛教寺院的嚴重威脅。

太虛任閩南佛學院亦引用在武昌佛學院早已精練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他設立 入學考試、文憑和定期考試制度,學生必需每月通過考試以及學期測驗,學期測 驗未通過者不得進級,及格成績為六十分,講課的方式採用西式的方式,由講師 授課,並非如同傳統的佛教教育方式,由法師坐在法座上說法,而是來回的走並 使用黑板,學生坐著聆聽寫筆記,雖然有時講師也會問問他們讀得如何,但他們 被期以用自己的話來回答(Welch 1968:111),而不是以傳統的方式覆講他們所 聽到老師講述的課程內容,大多數年輕的僧人都發現他們以這種方式學習快多 了,使用黑板特別重要,因為中國語言之中有許多的同音字而中國佛教術語又常 艱澀且具多重層面的意義,以黑板輔助解釋分析,教學效果很好,常惺法師與持 松法師( 1894-1972)主持各地的佛學院,後皆採用黑板輔助教學(洪金蓮 1999:

98)。

佛學院的功課十分吃重,一天有五小時的佛教典籍課程,每週三小時的佛教 史、十八小時的世俗學問課程,每天要早晚要做一小時的課誦與禪修,世俗學問 的課程包含每週六小時的傳統文學、五小時日文、五小時的史學和地理學,以及 兩小時的心理學(Welch 1968:112)。太虛在閩南佛學院的課程重新架構設定為 六年的課程,前三年是普通科,如前所述,後三年是專修科,而在 1930 年中專

修科就因招不到學生而中斷,同時,也設立了較低階的學校,名為養正佛學院

(Welch 1968:112),提供三年的傳統基礎文學、歷史、地理和基本佛學典籍的 教育,在 1930 年後期該校有大約 50 名的旁聽生,一般生則大約有 30 名,這兩 階的學校在 1939 年就停辦了,直到中日戰後才有短暫的重興。

這兩階的學生都是分班教授,如同一般世俗的學校一樣,甚至雖然學生參加 早晚課誦和過堂用餐,他們並未進行任何的禪修課程或唱誦佛號,他們在星期天 休假,不再依照傳統的方式在陰曆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三十休假,他們可以打 乒乓球,這種休閒運動在其他寺院是未曾聽聞的。

(三)漢藏教理院

太虛敘述漢藏教理院的成立背景:

去年重慶劉甫澄督辦,有派僧遊學康藏之事也,太虛囊赴歐美,嘗有設世界 佛學苑之刱議。而關於漢藏佛教教理研究院,須亟籌設,去秋以川省緇素邀 請作巴蜀遊,聞劉督辦之舉而壯之,謂與其派往遊學,不如就川省設學院,

聘請漢藏講師,招漢藏青年研習之,潘仲三、潘昌猷、何北衡、王旭東、王 曉西諸公韙其議,申請於劉督辦,遂籌定院址,指劃經費,而有本院之成立。

(太虛 1932:7-8)

太虛寰遊歐美的經驗加上四川政要的支持,自太虛到四川與劉甫澄軍長商定 組織漢藏教理院,隨即設立籌備處於重慶佛學社內,並公推巴縣縣長何北衡為籌 備主任,加上四川的在家居士的奔走為漢藏教理院成立的主要原因。漢藏教理院 設校地點選在離重慶百餘里的縉雲寺,該寺位在溫泉附近,本屬十方叢林,但日 漸衰敗,軍部乃撥作漢藏教理院址(梅靜軒 1998:259)。

以下為從〈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簡則〉節錄其宗旨、組織等。

1、名稱:本院為世界佛學苑之一院,故定名為世界佛學苑苑漢藏教理院 2、宗旨:研究漢藏佛理、融洽中華民族、發揚漢藏佛教、增進世界文化。

3、組織:本院院設院董會,為世界佛學苑董會分會,專擔任本院建立與維

持之經費,其會則另訂之,院長一人,由本院院董會商承世界佛

梅靜軒在〈民國以來的漢藏佛教關係( 1912-1949)---以漢藏教理院為中心的 探討〉一文中,將漢藏教理院的發展分為三期,第二期的發展實踐和以上的成立

同年 7 月 15 號開課,學生有 20 餘名。教員薪資伙食及全校費用,完全由漢藏教 理院負責46(梅靜軒 1998:262-5)。後期的漢藏教理院已經步入穩定發展的階段,

在課程方面,分預班、正班、專修班三種,茲以圖示如下:

班別 課程

專修班 藏文入中論、楞伽經、西藏文化史、國文、作文、體育、中國文化史、

黨義、菩提道次第

正班 黨義、醫學、農業、國文、國文文法、菩提道次第、音樂、算術、中 國文化史、辯中邊論、楞伽經、體育、作文、藏文。

預班 印度哲學史、文法、心地觀經、國文、黨義、體育、作文、藏文

(梅靜軒 1998:262-5)。

(四)小結

在上述三個佛學院所採行一切主要都是由太虛所主導,在每個部分都有相同 比例的部分由在家眾參與,有學習的年限,固定的課程流程,類似的課程和教學 方式,然而,每一個都有其專攻的語言,在廈門是日文,在重慶則是藏文,在武 昌是英文,太虛非常重視原典語文與國外弘法語言的訓練,不僅不斷派遣學僧留 學日本、西藏、緬甸、暹羅和錫蘭等地,在他的佛學院課程中,並均開設有英文、

日文、梵文及藏文等語文課程。

另一個最大的不同點是其講師聘用了許多在家居士,例如在觀宗寺47,在家 居士只有當該課程找不到僧侶授課時才會找他們來授課,因此許多的課程若是沒 有出家人教就避開,在閩南佛學院則不同,一位太虛的在家弟子教授佛教邏輯,

而歷史、地理、心理學則由另一位在家弟子陳定謨教導,他是廈門大學的教授,

採用在高等中學之中同樣的課程大綱,日文課則由一位日本在家居士教導,也許

46 此部份限於資料有限,學校實際的運作情形、持續多久以及和太虛的關係為何,雖與研究太 虛的理論實踐應有關聯,但在此無法深入研究。

因為太虛本身也曾受教於在家眾,或是部分源自於僧伽本身的師資的實力有所疑 慮。

沒有一個座落在富有的寺院之中,或許是太虛在保守的僧人中並不受到歡迎

沒有一個座落在富有的寺院之中,或許是太虛在保守的僧人中並不受到歡迎